大南澳
大南澳,指宜兰县大南澳北溪与大南澳南溪冲积而成的平原,因系位于苏澳之南的湾澳而得名。日治初期大南澳属于蕃地,其后将大南澳平原东部纳入苏澳街,即今苏澳镇南强里、朝阳里[1][2][3]。广义的大南澳则包含其后方今隶属于南澳乡的山区。
大南澳早年住民为「大南澳13社」的泰雅族人。
地名由来
早在清治嘉庆17年(1812年)设噶玛兰厅,颁布厅疆界为「…东南至苏澳过山『大南澳』界…」时,已见「大南澳」之名;而宜兰县境内的「小南澳」有三:(1)清同治8年(1869年)七月初一恭亲王(等)奏「洋人擅入大南澳伐木开垦事件」中,曾载有「(大南澳)附近五里之小南澳」一词;(2)光绪5年(1880年)夏献纶之「台湾舆图」标示「小南澳」,位于大南澳之北;(3)明治42年(1909年)日本政府将冬山乡大进村由番地编入一般行政区,取名「小南澳庄」,隶浮洲堡。由于时空相差甚多,故知「大南澳」并非为有别于前述三个「小南澳」而取名。
比较可能者,因昔日宜兰人称北风澳(北方澳)为「北澳仔」、称南风澳(南方澳)为「南澳仔」,与苏澳合称「三澳」(见「罗大春义学碑」),故苏澳以南的南澳,应系为有别于南方澳之读做「南澳仔」,而取名「大南澳」。一如宜兰人将和平溪称为「大浊水」,以有别于「浊水」(兰阳溪)。
历史

「大南澳」虽早在1812年已被清廷纳入国土,但实为泰雅人领域,汉人无力治理。1874年罗大春虽开北路,并派兵汛驻于沿途,惟未囤兵开垦大南澳,没几年北路就撤守废弃。日治后以武力理番,至1908年底终迫使大南澳13社献馘归顺。惟通往花莲港之路仍受阻于太鲁阁族人,乃于1914年6月发动太鲁阁战争,8月战役结束,太鲁阁族人死伤惨重,日人宣布「理番成功」,惟大南澳仍属番地,少有平地人入垦。宜兰厅于1917年(大正六年)8月1日发布〈宜兰厅令第二号〉,设南澳支厅于浪速(今朝阳里和南强里)。浪速(Naniwa)系日本军舰名,传因曾派来协助理番,而将大南澳海滨取名「浪速」以资纪念;一说因南澳溪出海口浪大涌急,所以称为「浪速」。战后,浪速改名「朝阳」,惟后代居民却以讹音称浪速为「娜娘仔」。1946年全台划分行政区域为「平地」、「山地」时,以苏花公路中心线为界,将海侧的大南澳平原地区划属苏澳镇,分设朝阳、南强二里,属平地乡镇,山侧则划归南澳乡,属原住民山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