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草湾

草湾英语:[注 1]),又名茜草湾,是香港九龙观塘区茶果岭蓝田之间的海湾,其毗邻白泥山亦被称为草湾。蓝田站兴建在白泥山山坡内,蓝田站D出口穿过山坡直接到达白泥山汇景花园第17座旁汇景道及茜发道步行前往汇景花园丽港城

1960年代的晒草湾(图右油库后的草地)

地名来源有多重说法。有说由于一带长满海草,而该处本来是客家村落(见下),「海草」于客家话称「茜草」,故称「茜草湾」;又有说「草湾」源自村民晾干海草而命名(「」在此则为「」的俗写)。[1]另外,近年亦有人诠释「」字为粤语补语,「全」的意思,解读「草湾」为「(长)满草的海湾」。[2]

历史

伟发道往茶果岭道方向,行人路旁近茜草湾的岩壁有往日采矿的痕迹

战前时期

香港开端口初期,九龙一带盛行采石业包括茜草湾牛头角茶果岭鲤鱼门,合称为九龙四山。1911年人口普查指,茜草湾有华人人口58人,聚居于现今尤德夫人分科诊疗所一带的海湾,建有渡头,是一个客家村落,原有廿多户为黄氏。[3][4]

茜草湾天后庙在道光年间(早于1840年[5])建成,位于现今丽港城第13座附近,偏殿设有四山公所和义学。天后庙曾于1891年进行重修,庙内有光绪十七年至十九年题字的大门和牌匾。[4]茜草湾天后庙在1911年毁于台风。其后,天后像寄奉村舍中达30年,直至1941年居民始集资修复旧庙。

20世纪初,茜草湾一带主要是垃圾堆填区之用,所以当时又名垃圾湾[6]到了香港日治时期,茜草湾曾被称为尘芥湾,当中的「尘芥」在日文中有垃圾的意思。

战后至1970年代

1964年的茶果岭至鲤鱼门街道详图,油库和晒草湾于地图左上角

194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茜草湾至荼果岭之间的海滨地段,平整山坡及填海兴建油库(现今丽港城和丽港公园),由铜锣湾蚬壳街原址迁来。[7]政府则改于官塘深湾(现今开源道一带)倾倒垃圾。[8]

1947年天后庙因油库兴建关系而拆卸。[9][10]政府其后应居民要求,于1948年在茶果岭以「原石」重建该庙,义学亦于1952年重建于新庙旁边,并命名为四山公立学校[11][12]

自1954年官塘填海计划展开后,新填地与油库之间只有一条明渠通出维多利亚港,茜草湾的海湾变成「死湾」、恶臭无比。1960-61年,政府清拆海湾百多间艇屋以进行填海工程,兴建连接官塘至茶果岭和鲤鱼门的公路。艇户要求政府在陆上安置,但政府拒绝给予渔民徙置屋。[13][14][15]1968年,茶果岭道口的新填地成为茜草湾工业安置区,安置观塘及其他地区需徙置的小型工厂,安置区及茶果岭道口的寮屋于1982年清拆,安置区地皮于1983年创建为有成街临时房屋区,于1994年关闭,之后一段时间曾用作临时停车场及成业街休憩花园,未来计划用作兴建商业大厦;茶果岭道头寮屋地皮则建成观塘法院东九龙政府合署(东九龙邮政局)。[16][17][18]

1962年,位于白泥山上的戴麟趾夫人复康院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儿童安置所落成激活。1989年,香港红十字会雅丽珊郡主学校茜发道新校舍落成。1990年,原校舍改作宿舍之用。2008年宿舍重建完成。[19]

1960年代,茜草湾部份木屋区逐步被清拆,数千居民需徙置到葵涌新区秀茂坪新区等地方。[20][21][22][23]

1970年代至今

1980年代蚬壳公司的茶果岭油库

1974年,茜草湾安置区(现今丽港城第二期)成立,1977年关闭,之后地皮曾用作兴建垃圾打包厂。位于白泥山和茶果岭之间山谷的木屋区亦于1976-77年分期清拆。[24][25][26][27]1978年,香港政府在该处创建现代化的垃圾堆填区,称为晒草湾垃圾堆填区,取代牛池湾垃圾倾倒场。新堆填区的面积约9公顷,堆放逾160万吨废物。厚度最深达65米。1981年,堆填区关闭,其后空置十多年,至1997年始进行修复工作。当中的2.8公顷土地,于2004年改建成晒草湾游乐场,乃香港第一个建于已修复堆填区上的永久康乐设施。[28]

1980年,茜草湾旧村及有约60历史的三山国王庙和福德老爷庙清拆。1983年三山国王庙迁至白泥山山坡现址,旧村民每年三山国王诞都会聚首拜祭。[29][30][31]原址现建成容凤书纪念中心、尤德夫人分科诊疗所和茜草湾邻里社区中心。

1972-73年,油库迁到茶果岭近海滨的地皮,1982年,茶果岭临时房屋区(现今丽港城第一期)成立,九巴茶果岭车厂激活(现今丽港城商场一带)。1986年,晒草湾临时房屋区重新成立。1987年长江实业蚬壳石油购入前油库地段并申请改划为住宅地皮发展大型屋苑丽港城[32]1988年,政府收回临屋区用地作卖地用途,临屋区居民需被安置到将军澳[33]1990-92年,油库搬迁到青衣茜草湾[34]

1992年,由长江实业兴建的丽港公园落成,并交给市政局(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地产商于晒草湾地段兴建的两个大型私人屋苑:近海的丽港城和白泥山山坡的汇景花园,基本上现在整个晒草湾已经作住宅用途。[35]

2023年8月,观塘污水泵房上盖发展为茶果岭海滨公园,成为区内的好去处。

私人及居屋屋苑

社区设施

茜发道机电工程署茜发道车场

学校

商业

交通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丽港城公共运输交汇处
茶果岭道
伟业街
鲤鱼门道
茜发道

相关条目

茜发道

注释

  1. 新界西青衣岛西岸有一名为茜草湾的海湾,其根据粤音拼读而成的英语名称与草湾相同,皆为“Sai Tso Wan”,如要区分两者则需要在英语名称前后加上所在地区名称,如“Sai Tso Wan, Kwun Tong”(观塘草湾)和“Sai Tso Wan, Tsing Yi”(青衣茜草湾)。

参考数据

  1. 叶柏强. . 东九龙居民委员会. 2007-06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2. kowloonpost. . 2023-02-15 [202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有关粤语「」「」之别,参见粤语协会. ..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3. Hong Kong Government Reports Online (1842-1941). .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8).
  4. 黄佩佳. .
  5. 四山分区委员会. .
  6. 华侨日报. . 1955-04-17.
  7. 工商晚报. . 1951-08-22.
  8. 《工商晚报》,亚细亚火油公司出售市区产业扩充官塘油库规模宏大,1951年8月22日
  9. . www.ctc.org.hk.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10. 梁炳华. (PDF). 观塘区议会. 2008: 20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7-16).
  11. 茶果岭乡公所. . 茶果岭乡公所. 1982: 41 [2021-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12. . 华侨日报. 1952-04-05: 5 [2021-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3).
  13. 华侨日报,. . 1960-03-24.
  14. 华侨日报. . 1960-12-30.
  15. 华侨日报. . 1961-05-26.
  16. 大公报. . 1978-12-08.
  17. 工商晚报. . 1981-11-26.
  18. 华侨日报,. . 1982-02-05.
  19. (PDF).
  20. 工商晚报. . 1963-11-01.
  21. 工商晚报. . 1963-11-07.
  22. 香港工商日报. . 1965-02-26.
  23. 大公报. . 1967-11-05.
  24. 大公报. . 1979-03-13.
  25. 香港工商日报. . 1977-03-16.
  26. 华侨日报. . 1977-06-02.
  27. 工商晚报,. . 1977-11-23.
  28. 华侨日报. . 1976-09-30.
  29. 观塘区议会编辑工作小组. (PDF). 观塘区议会、观塘民政事务处. 2010-12 [2018-09-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04).
  30. 香港工商日报. . 1980-08-05.
  31. 工商晚报. . 1980-08-05.
  32. 大公报. . 1989-01-16.
  33. 华侨日报. . 1988-02-01.
  34. 大公报. . 1990-06-07.
  35. 大公报. . 1990-06-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