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沈光文(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字文开,号斯庵或作斯庵,生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海曙区),陆九渊门人沈焕的后裔,布政使沈九畴族曾孙。南明时期的文人、政治人物;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数据,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与张苍水、徐孚远并称「东宁三子」。
沈光文 | |
---|---|
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 | |
![]() 善化庆安宫沈光文像 | |
姓名 | 沈光文 |
罗马拼音 | (台罗) |
字 | 文开 |
号 | 斯庵 |
出生 | 1612年10月18日 万历四十年九月廿四日 浙江鄞县 |
逝世 | 1688年8月8日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 清治台湾 | (75岁)
著作 | |
《文开文集》、《流寓考》、《台湾赋》、《草木杂记》、《台湾舆图考》 |
生平
求学与考试
明万历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612年10月18日),沈光文生于浙江鄞县,崇祯三年(1630年)参加乡试,中副榜。崇祯九年(1636年),以明经贡太学,入北京国子监,后转南京国子监。[1]:30。
南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是为甲申之变。沈光文随黄宗羲避归浙东。弘光元年(1645年),沈光文参预沥钱家军,鲁王朱以海授为太常博士。明年(1646年)沈光文参预画江之师。[2]:41-455月到6月,清军攻破浙江、福建一带,鲁王撤退至舟山群岛一带,由于舟山守将拒绝接纳进驻,跟随鲁王的人士在舟山附近海上漂流数月。1646年9月,控制厦门的郑联与郑彩势力接鲁王到厦门。1648年清军打下厦门,鲁王移驻浙江,沈光文暂时脱离鲁王南至广东。
永历五年(1651年)2月,清军破厦门及舟山,鲁王的人马避到金门,沈光文前往金门会合。不久,厦门与金门成为郑成功的势力范围,鲁王等人就滞留金门,但郑成功恶遇鲁王,以致沈光文等人生活穷困。[3]:21-23
赴台时间之争论
有关沈光文到达台湾的时间,正确记载的文献直到1984才重新出土,确认沈光文是在1662年郑成功去世不久后,因在海上遭遇台风而到台湾的。
由于各式文献记载长期混乱,对沈氏来台时间的研究有1649、1651、1656、1662年等多种说法。官方则多偏向认为沈氏比郑成功还要早到台湾,譬如2015年11月2日,台南市善化区区长仍然说:「沈光文于明永历5年(1651年)来台,从事教化庶民的志业,努力提升文化工作,教育不分贵贱、汉番,有教无类,被喻为『台湾孔子』,市政府也以『开台文化祖师』尊称。」[5]
相关文献数据
目前讨论沈光文抵达台湾时间记载,最早的记录,是1685年(康熙24年)出版的季麒光着《蓉洲文稿》,书中的〈沈光文传〉记载:「……辛卯(1651)年,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督院李公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斯庵不就。七月,挈其眷买舟欲入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 [3]:18
后来的记载就依《蓉洲文稿》的记载调或增加文本记录。1724年(雍正2年)出版的黄叔璥着《台海使槎录》,书中的〈沈文开传〉记载:「……辛卯(1651)年,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当事书币邀之,不就。七月,挈眷买舟赴泉;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 [2]:34
1745年(乾隆10年)沈光文同乡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出版,书中的〈沈太仆传〉记载:「……辛卯(1651)由潮阳航海至金门。闽督李率泰方招来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公焚其书,返其币。时粤事不可支。公遂留闽,思卜居于泉之海口。挈家浮舟,过围头洋口,飓风大作,舟人失维,飘泊至台湾。时郑成功尚未至,而台湾为荷兰所据。……」[2]:36
这些文章虽都认为沈光文于1651年到台湾,但后面文句提及当时的政府官员是1658到1664年间担任福建总督的李率泰,明显有时间错误,故沈氏抵台的时间点一直众说纷纭。上述文章皆提及,沈光文是由于当时的清国官员邀他见面,沈氏乘船要过去时却被台风带到台湾。在季麒光的〈沈光文传〉是「督院李公」,全祖望的〈沈太仆传〉是「闽督李率泰」。但是,清时期李率泰担任闽浙总督的时间是自1656年至1658年,1658年后,浙闽两省各设总督,李率泰于1658年至1664年改担任福建总督。而1651年时的浙闽总督是陈锦,不是李率泰。
1984年,厦门大学重新点校出版蒋毓英1689年纂修的台湾第一本志书《台湾府志》,书中有关沈光文的记载是:「……辛卯(1651)年,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壬寅(1662),八闽总制李公率泰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斯庵不就。七月,挈其眷买舟欲入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不能返棹,遂寓居焉。……」 [6]:254
由上述新史料可知,最早记载沈光文的《蓉洲文稿》〈沈光文传〉付梓时,在「斯庵不就。」与「七月,」之间,漏印「壬寅」(即1662年)二字。[6]:111-114
著作
沈光文流传于世的著作有《文开诗文集》三卷,以及《流寓考》一卷,《台湾赋》一卷,《草木杂记》一卷,《台湾舆图考》一卷。
纪念

后人为纪念沈光文事迹,除了建有纪念碑,还有以其为名的道路、桥梁等等以资纪念。在台南市善化区有关的纪念名称,有光文里、光文路、光文陆桥(又称北仔店陆桥)、斯庵桥(位于光文路)、光文楼(位于善化国中内)、沈光文纪念碑(位于光文路北侧,于1978年9月创建)、沈公光文教学处遗址纪念碑(位于善化国中前、于1998年10月创建)、沈光文纪念厅(位于善化庆安宫内,于2006年1月22日开馆);在彰化县鹿港镇,有县定古迹文武庙内的文开书院以及战后改名的「文开国小」(日本时代为鹿港第二公学校)。于1982年10月1日(中秋节)入祀善化庆安宫与五文昌帝君并列供奉。沈光文纪念亭(位于善化车站前,2012年9月23日落成激活)。
台南一中的校歌歌词亦中有「思齐往哲 光文沈公」句以纪念沈光文。
家庭
沈光文先后娶有三个妻子,分别是舒氏[注 1]、陈氏[注 2]与温氏[注 3][1]:38。舒氏疑似无子,温氏也没有生下子女[1]:38。
有子沈种,次子早丧,没有女儿[1]:38。沈种(?-1744年)字晋,号绍宏,清雍正年间获得赐地在他里雾社(今云林县斗南镇、大埤乡一带)垦荒,后来成为首富,逝世后葬于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市善化区溪美里)[1]:38。沈种与元配生有五男一女,五个儿子分别是沈美茂、沈美云、沈美世、沈美善、沈美殷[1]:38。后来续弦胡氏,生有二子,分别是沈美谐、沈美谅[1]:38。后代分成七房后,除沈光文长孙沈美茂一系留在目加溜湾社一带,其他六房都迁往他里雾社一带发展[1]:38。
参考来源
- 刘昭仁. . 秀威信息. 2006-05. ISBN 978-986-7080-27-1.
- 龚显宗编着. . 台南市: 南市文化局. 2012.
- 翁佳音. . 2013年12月.
- 第7期. 《文史台湾学报》. 2013年12月: 23-31.
- 〈台湾孔子沈光文诞辰 赖清德祈愿独占鳌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时报.2015-11-02
- 蒋毓英纂修,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 . 台北市: 文建会. 2004.
外部链接
- 翁佳音,〈史实与诗: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虚与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谢淑容,〈沈光文入台时间的另一种解释----以沈光文金门诗推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宁波文化网•历代先贤•沈光文
- 综观善化文化•沈光文纪念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善化区公所:沈光文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