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社
新港社(荷兰语:;台湾话:),又名浊醪醪、打好汝汝、哆若若(西拉雅语:)[1][2]:367,392,为17世纪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萧垄社、目加溜湾社、蔴荳社)之一,位于今台南市新市区一带,该区的「社内里」即因属新港社内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为台湾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区域,在1636年,当时殖民统治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在新港社兴建教堂布教,并以罗马字拼写其使用的语言新港语,称之为「新港文书」。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学校在新港社创建;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兰人设「文书馆」之说。

历史
1574年6月,福建总兵胡守仁追征为祸广东潮州沿海的海盗集团首领林凤,林凤率万人海盗集团往东逃窜至澎湖,几天后又逃往台湾魍港(八掌溪口,今嘉义布袋),并前往赤崁一带的新港社抢劫米粮,新港社与海盗激战3天仍无法逐退海盗,渔夫刘以道前往联系总兵胡守仁,7月,300位新港社战士与明军150人会合追剿,林凤抛弃由新港抢来的米粮败逃澎湖;11月,林凤再来新港劫掠不成,转往北边劫掠麻豆社,遭到麻豆盟军(翁佳音认为可能为二林)等社围攻,击杀海盗500余人死伤惨重,败逃马尼拉。[3][2]:165-168
根据荷治时期纪录,1625 年新港社人口约有 400 名成年男性,有三个伞村社:Teopan(今唪口)、Tatepoan、Tibolegan(今知母义)。1638 年,新港社人口约 1,000 人。1639 年,新港社受洗人口即全社人口为 1,047 人。[2]:188,231,290
清乾隆卅三年(1768年)台湾南部发生「黄教事件」,当时新港社土目大里挠、大里观、振芳等人乃率众协助官兵进入山区剿捕反抗份子,而在途经罗汉门乌山脚三重埔一带时(今高雄市内门区三平里),台湾府知府邹应元认为该处是「最易藏奸出没之处」,乃要他们聚集「番丁」,在该处开辟、设栅防御,于是遂有新港社人进入内门北部开垦[4]。
注释
参考文献
- 江树生译注. . 台南县: 台南市政府。. 2003. ISBN 9789570157246.
- 李瑞源. (PDF) (博士论文). 指导教授:林瑞明、翁佳音. 台南市: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2015-06-30.
- 吕自扬. (PDF). 高雄文献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4-08-01, 4 (2): 97–130 [投稿2013-09-24 接受2013-10-30].
- 吴进喜. (PDF). 《地理研究报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00-11, 33: 139–142 [2022-1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