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三國時期吳國天璽元年(276)所立的刻石。根據年號,也稱作天璽紀功碑,又因破損爲三截(羅振玉認爲是以三石壘成[1][註 1]而被稱爲「天璽斷碑」「三段碑」「三擊碑」。吳末帝孫皓暴虐無道,爲穩定人心,迎合所謂祥瑞改元天璽[3],並編造上天降示讖言,刻石紀功[4]。原石清嘉慶十年(1805)毀於火[5],今只存拓本。

上海圖書館趙烈文舊藏明拓本《天發神讖碑》

碑文陰刻在一巨大圓幢形石頭上[註 2],石頂原有紐[6]。刻字面略呈四方,正面、背面稍闊(約八字寬)而側面稍狹(約六字寬)[7],文字三面環繞[8]。書體爲篆書,筆法在篆隸之間,起筆方而收筆尖,轉折處方圓兼施,風格獨特,爲書法史上的特例。或歸於「倒薤書」[9]「懸針篆」。舊傳爲東觀令華覈撰文、皇象蘇建書寫,然皆無確證[10][11]

同年孫皓於離墨山封禪[12],刻立禪国山碑,同爲篆書刻石,記載祥瑞百餘種。然而僅四年以後,東吳便爲西晉所滅。

原石流傳

《天發神讖碑》上段拓本
《天發神讖碑》中段拓本
《天發神讖碑》下段拓本

原刻石最初在秣陵縣南之巖山[13][14]段石岡[15](今南京市江寧區牛首山東北[16][17]),傳[18]斷爲三截[註 3]。後不知何人移至江寧天禧寺(今大報恩寺原址[20])門外。宋元祐六年(1091),轉運副使胡宗師於寺門外發現「半埋於土」的石碣,爲加保護,移至轉運司後圃籌思亭(今瞻園一帶)[21]。元代,轉運司變爲行御史臺臺治所在[22][23]至治二年(1322)[24],臺掾楊益「得之臺廨草間」,乃募民夫移至廟學(今南京夫子廟)門內[25][26]。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學宮失火,石碣又移至尊經閣[27]。清嘉慶十年(1805)五月二十八日[28][29],校官毛藻聚集工匠刷印《玉海》,工匠煮飯致尊經閣失火[30][31][32],書版與石碣俱焚燬,殘片埋於衛山(尊經閣後小高地)下[33][34]

原石上段尾部有宋元祐六年(1091)轉運副使胡宗師[21]。宋崇寧元年(1102),轉運判官石豫刻跋於上段頂部之右[35]。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耿定向又刻跋於上段頂部之左[35]。清代金石學翁方綱乾隆四十四年(1779)到江寧府學尊經閣測量原石[36],見中段頂部有一大過手掌的「喬」字[37],又在下段之下加刻「北平翁方綱來觀」七字[38]。另據元代張鉉《至正金陵新志》等記載[39][40],中段碑陰刻有「襄陽米芾」四字,當時已「磨礪幾盡」。

前人著錄往往逐段釋讀文字,連綴不成文。今存碑帖亦有逐石剪裱而成者,不可通讀。康熙二十年(1681)春,祥符周在浚(字雪客,周亮工長子)首次將三段石碣聯合釋讀[41],作《天發神讖碑考》一卷,並附整篇釋文。

原石尺寸

根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測量原石的數據[42],以清代營造尺1尺折合今32㎝[43],視截面爲圓形推算直徑,可得下表:

天發神讖碑三段原石尺寸推算(單位㎝)
上圍 下圍 推算直徑(圍/π
上段 三尺五寸 八尺九寸 -
112 284.8 90.65
中段 二尺三寸三分 八尺六寸 -
74.56 275.2 87.6
下段 二尺六寸二分 六尺八寸三分 六尺三寸七分 -
83.84 218.56 203.84 69.57 64.88
累計 270.4 - -
平均 - 257.07 81.83

第二段每行殘存七字,可推算單字高度在10.6㎝左右。加上測量時已缺失兩排字,推算原石整體高度在290㎝上下。再計入石頂部原有而後斷裂的穿孔[6],原石高度爲「一丈」的記載較爲合理。

釋文與補字

原碑文字

《天發神讖碑》補字、復原碑式圖


根據舊拓本及歷代文獻記載,可基本恢復原碑版式,並補充部分摩滅文字。

碑文二十一行(第十八行後空一行無字),行十八字(第十二行「詔」字單抬頭,第十七行「大吳」二字雙抬)。

碑文共三部分:一至五行爲神讖內容,六至十八行爲神讖釋讀經過,末三行爲碑文作者、書者、刻工等。下爲釋文,補充文字以粉紅背景粗體標註——

上天帝言天……下步于日月……帝曰:大吳一萬方,甲午丙日……才仁中平予□人元示于山川……天發神讖文。

天璽元年桼己酉朔十甲子,□□武中郎將丹□□□□□□,□然發刻,廣省□,是天讖,廣多□解,解者十二字。以桼月廿三日,□□文字,令史、建忠中將會稽陳□□,□十三字。治復有□[註 4]未解,以八月一詔遣中書郎、行將軍、裨將軍、關內侯九江費宇行視,更得卅二字,合五十桼。宇與西部校尉姜□、絡、典校皋儀、備□、梅胤、章咸、李楷、賀□[註 5]、吳寵、建業丞許□、番約等十二人吏,並共觀視,深甄歷數,永歸大吳,上天宣命,詔告太平,文字炳朖,天在諸石上。故就[註 6]□,□□銘,敷垂億

蘭臺東觀令□□□□□□吳郡□□□巧工九江朱□□□□□□江陳□□□功東海夏侯……

增刻文字

《天發神讖碑》胡宗師跋文拓片

宋元祐六年(1091)胡宗師跋[21],楷書,刻於上段石碣文字之後——

予因遊府南天禧寺,寺門之外有石三段,半埋於土,竊疑以爲天璽元年巖山紀吳功德段石岡之碣,因觀之,果耳。人多傳皇象書,稽之實八百十有五秊。字雖損缺,而尤有完者。寺僧不知[註 7]護持,歲月之久,風雨所暴,必至泯滅,因輦置漕臺後圃籌思亭。時辛未元祐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轉運副使左朝請郎胡宗師題。

宋崇寧元年(1102)石豫跋[35],楷書,刻於上段石碣頂部之右(二至七行上方)——

奉命計臺侍親遊此,得天璽碑,親之筆力高面[註 8]雨文辭殘簇不可讀也。悲夫。崇寧元年中秋日,轉運判官石豫[註 9]安正題。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耿定向[35],行書,刻於上段石碣頂部之左(十七至末行上方)——

人見上古殘碑,隻字輒珍重,以爲希奇。古人之心,千載如見,獨不當一仰思邪?明嘉靖甲子,督學御史天臺山人耿定向識,是日南畿舉人修序齒會始也。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綱題字[38],隸書,刻於下段石碣之下(第八行「解解」二字下)——

北平翁方綱來觀

拓本與翻刻

清代碑刻傳拓的普及和流行多在金石學復興之後,以後傳拓品種漸增,後傳拓數量驟增。此碑石在嘉慶十年(1805)焚燬,錯過了碑刻傳拓的高峯期,導致原石拓本極爲罕見[45]嘉慶時售價已昂[31],而翻刻本衆多。

原石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46](一說舊稱宋拓實爲明初拓本[47],爲已知傳世最舊拓本,曾經羅振玉朱文鈞(翼盦)遞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朱氏家屬捐贈[48])。朱文鈞另有一部張介侯[註 10]舊藏明代拓本[49],故自署齋號「天璽雙碑館」[50][註 11],亦捐予故宮。

上海圖書館藏有趙烈文天放樓舊藏明拓本,曾經朱之赤豫立沈樹鏞顧增壽等人遞藏[52]上海圖書館還有張廷濟舊藏本[32]龔心釗舊藏清乾隆整拓本[53]

安思遠舊藏明拓本,曾經周亮工曹仲經張燕昌劉喜海等人遞藏,2018年同其他十種碑帖一起拍賣,總成交價逾1.9億元人民幣[54]

吳湖帆藏有明代拓本[55],精心裝幀,作校碑圖、碑式圖,以雙鉤法補缺字,後歸收藏家孟憲章妙鑒齋,2023年3月以1260萬元人民幣拍出[56]

陳郁嘉樹堂藏明拓本[57],有褚德彝張祖翼楊澥吳志恭錢步文陳景陶秦淦[註 12]題簽、題跋[58]

孟憲鈞小殘卷齋藏有三種:何焯何元錫(夢華)、朱爲弼何紹基遞藏,啓功等題跋明初拓本,2023年6月以近403萬元人民幣拍出[59]孫星衍伍詒堂沈肇年舊藏清初拓十四字殘本,2023年6月以近15萬元人民幣拍出[60];羅振玉舊藏、邵銳(茗生)題跋明拓本(存半)。

端方藏明拓本,陳寶琛曾題詠[61]。其中還有當時名流如吳錫永、、張祖翼楊守敬李維翰吳學廉李葆恂俞陛雲龔錫玲章鈺朱益濬陳伯陶鄭孝胥[9]陳三立[62][63]張謇沈曾植葉德輝何維樸汪詠沂嚴復等人題詠、賦詩、觀款,今藏日本藤井有鄰館[64]

劉世珩藏明拓本[65]陳三立曾觀賞並題詠[66]。前有羅振玉題字《斠碑圖》一幅,由七人合作完成:周梓畫松、陶瑢補石、吳觀岱畫人並補石桌、賀良樸畫鶴、田步蟾綴蒲草、金城綴竹、那晉補山[67]。後有羅振玉所贈合裝之吳玉搢《天發神讖碑攷》手稿。劉氏還請當時諸多名家題簽、題跋、釋文,其中包括徐樹鈞汪嘉堂羅振玉羅福頤程頌萬柯逢時鄭孝胥吳昌碩吳郁生王季烈王崇烈汪洵張謇章鈺趙世駿褚德彝葉昌熾沈曾植樊增祥李詳馮煦楊守敬黃葆鉞[65]。劉世珩之子劉之泗亦有題跋,並邀袁克文同觀留跋。民國十七年(1928),劉之泗將該本影印,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劉之泗在抗日戰爭期間去世,家人變賣藏品,該部拓本原件如今不知所蹤[68]

此外還有蒯光典本(整拓),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沈樹鏞本,藏北京文物商店。王耤、馮汝玠、李棪、陳慶龢等題跋,以後拓本,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69]

翻刻本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阮元曾摹刻《天發神讖碑》於北湖家塾[70]。又以北京林曙生摹刻東雲本(俗稱「黃泥牆本」)爲佳,不久即毀。此外還有江寧知府余霈元摹刻本[71]道光二十年(1840)張容園重刻本、咸豐十年(1860)俞文詔(字麟士)廣州重刻本、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廠富華閣刻本[72]

光緒三十四年(1908)前後,兩江總督端方桐城張祖翼推薦,命張之門人姚京受(字巨農)根據端方自藏明拓本摹刻,含上、中、下三段及胡宗師跋,並刻端方題記一篇[73],嵌入兩江總督署(今南京總統府煦園的夕佳樓廊道牆壁。今尚存其上段、中段。

南京夫子廟尊經閣後小高地「衛山」上的敬一亭[74]前東側立有當代複製石碑。

2023年,阮元後人在揚州邗江區公道鎮阮氏祠堂舊址內復刻了《秦泰山刻石》《天發神讖碑》《華山廟碑[75]

書法風格

徐三庚的篆書深受《天發神讖碑》書法的影响

歷代書家評論多讚碑文風格「奇」「古」「雄」「偉」。金農鄧石如[76]六舟吳讓之徐三庚李叔同等名家皆曾臨習取法,趙之謙黃牧甫齊白石[77]鍾以敬錢瘦鐵篆刻作品多從中獲取養分[78]。篆刻代表作有:上海博物館趙之謙刻「丁文蔚」印[79][80]齊白石受此啓發,開創單刀衝刀直入面目;故宮博物院陳介祺所用「海濱病史」印,王石經[81]

趙之謙刻「丁文蔚」印。上海博物館藏。

然亦有人予以惡評,明郭宗昌《金石史》斥之爲「牛鬼蛇神」[82]啓功謔爲「三段妖書」「六朝俗書戎首」[83]

《天發神讖碑》書法通常被視爲獨一無二之存在。21世紀以來紹興地區出土鳳皇三年(274)同坑磚三種[84][85],磚銘曰「鳳皇三年太歲甲午造作」「鳳皇三年六月兒氏造增」「會稽山陰兒建立葬」,字體與《天發神讖碑》風格極近,造磚年代亦接近碑刻立的天璽元年(276)。另有銘文爲「黃龍元年(229)宋氏作」「永安元年(258)六月造」「永安桼年(264)二月造作」「鳳皇初年(272)六月造」等的三國吳磚[86],皆懸針篆,亦似之,或可說明此類書風當時在吳地流行[87]

陸心源《千甓亭古塼圖釋》[88]收錄部分吳地出土西晉磚,如烏程所出「太康二年(281)九月八日章士康造」[89]、武康所出「元康元年(291)宋氏造」「元康七年(297)宋氏造」,銘文仍可視爲此類書風餘韻。

2009年方正字庫發佈的「方正懸針篆變」字體,設計靈感即源於此碑[90],不過字體結構是楷書,且只支持GB2312-80字符集的簡化字

歷代集評(正面)

  • 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91]:「書人間殊少,惟建業有吳時《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相傳乃象書也。張懷瓘目以沈著痛快,真得其筆勢。 」
  • 宋代姜夔《絳帖平》[92]:「……南方一體,則吳《天發神䜟碑》是也。蓋……吳人雜用篆法,奇古無倫。」
  • 明代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93]:「吳時《天發神讖碑》,若篆若隸,字勢雄偉。……大抵與漢隸殊異,亦不用批法,而挑跋平硬,又盡去碁筭㪷環之累。」
    《弇州山人四部稿續稿·卷一百六十六》[94]:「吳《天璽碑》,出篆入隸,高古雄逸,要當與蔡中郎抗衡。」
  • 清代楊賓《大瓢偶筆》[95]:「古樸類石鼓,而書亦奇奧絶倫。」
  • 清代王澍《竹雲題跋》[96]:「書法銛厲奇絶,於秦漢外別構一體,然是篆書之變。……此書如龍蝮蟄起,警屈騰踔,一一縱横自然,比於江瑶蝤蛑,信爲味中珍品。然不可多食,恐發風動氣,此碑亦然。學之不成,便墮惡道,此不可不知也。」
  • 清代翁方綱安思遠藏本跋)[97]評價:「吳《天璽紀功碑》,弇州所謂挑拔平硬者,信有之。然實是篆書,謂八分者,未必然也。」
  • 清代張廷濟《清儀閣金石題識》[98]:「《天璽紀功碑》,雄奇變化,沉著勁快,如折古刀,如斷古釵,爲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弟一佳蹟。」
  • 清代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99]:「予觀其書,方折盤旋,以隸筆而行篆體,戈長劍利中,實乃弓燥手柔。」
  • 清代楊守敬《書學邇言》[100]:「至三國之《天璽紀功》,自創體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郭宗昌《金石史》嗤爲『牛鬼蛇神』,真所謂見駱駝謂馬腫背也。」
  • 清代康有爲《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101]:「又有皇象《天發神讖》,蘇建《封禪國山碑》,筆力偉健冠古今。」
    《廣藝舟雙楫·寶南第九》[102]:「吳碑四種,篆、分則有《封禪國山》之渾勁無倫,《天發神讖》之奇偉驚世……」
  • 馬宗霍《書林藻鑑·卷五》[103]:「今所傳《天發神讖碑》,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韵厚,將陷復出,若鬱還伸。此則東都諸石,猶當遜其瑰偉。即以此偏師,足以陵轢上國。徒以壁壘太峻,攀者卻步,故嗣音少耳。」

歷代集評(負面)

  • 明代郭宗昌《金石史·卷一》[82]:「吳《天發碑》,人皆懾於怪誕,始不能無疑。……直以爲牛腹書耳。彼秦漢之跡所不論,上之岐陽石三代彝器,其文非不奇古,皆爾雅典則,何曾爲牛鬼蛇神耶?……吳不前於漢、秦、三代也,古疏昭然可鏡,何遽迷源忘本,爲怪誕所懾?……趙明誠以爲妖[註 13],其知言哉!」
  • 啓功《論書絶句·三十九》[83]:「六朝別字體無憑,三段妖書語莫徵。正始以來論篆隸,唐人畢竟是中興。」
    又注:「六朝俗書,以《天發神讖》爲戎首。扁筆作隸,曹魏已肇其端。其筆毫絶似今之扁刷,而三段神讖碑則以扁刷作篆。車輪四角,行遠何堪,況其事其文,俱屬吳國之妖孽,不謂爲俗,殆不可焉。」

詩文吟詠

  • 宋代楊備(字修之)[註 14]《金陵覽古詩·段石岡》[108]:「孫吳紀德舊刊碑,埋沒蟠螭與伏龜。惆悵石岡三斷在,至今猶似鼎分時。」
  • 宋代梅堯臣《丫頭石》[19]:「丫頭石雖斷,文字未全訛。年筭赤烏近,書疑黃象多。幾時經霹靂,異代見干戈。更與千秋看,松煤定費摩。」
  • 宋代曾極《金陵百詠·三段石》[109]:「凛然皇象法書存,重屋應無野火焚。割據英雄餘一念,斷碑千載尚三分。」
  • 清代王槩《天發神讖碑賦》[110][111]:「丁酉秋,以校書宿尊經閣。夜輒有聲,剽若驟雨。上薄承塵,漸觸屏廡。攬衣起矚,迺插架經史鏤板,螙類穿穴,相腒䐹之不止也。時霜月入戶,可鑑毫髮,徬徨徙倚,見石三段,蹲處閣下捫辨之,天發神讖碑。是碑始吳天璽,斷於晉宋,堅黝踰鐵,何復剛而折。嘅嘆久之,作《天發神讖碑賦》,其辭曰——
    鐘𥲤曷存,書册塵土;屓屭遺文,多寘學廡。岳麓院學,勤摹大禹岣嶁之碑;成均戟門,倦臥周宣岐陽之鼓。鴻都石經,移永興之校舎;益禮殿記,寄成都之藝圃。𧒘匾[註 15]鷹跱,文字祖篆隸以相生;圭首觚稜,體制推秦漢之奇古。
    漢至蜀紀,吳魏并兼。吳則孫氏,割據江南。夫何立石以表異,乃亦踣晰而爲三。繄感鼎折以從類,咎屬星隕而地殘。其書則龍蠖蟄啟,伸盤腹行。琴師合軫,劍舞摶風。駕瓘軼度,隸緯篆經。沉著痛快,皇象是稱。其文則稱天假帝,盛言符瑞。步弓日月,意矇語昧。盤庚較艱,汲冢等晦。曰東觀令,疑華覈是。其質則匪銅匪鑐,礣砎堅凝。屬鏤鏽紫,大礪贏青。糉黥深朏,坎竇疊承。手撫蜿蟤,物扣琮琤。其形則如權斯鼻,如鏞斯鈕。始用垂絙,久脫其首。文繞三方,特虛厥後。首段寘中,次左次右。合而觀之,凸凹相湊。
    方其始立,體勢完好也。儼偉丈夫,峩冠切雲,卓立霞表。赤藤作袂,風動而遠駭麕獐;紫莓侵肌,影移而下驚烏鳥。逮乎雷轟鬼劈,騞然參駮也。是則天折武丁之擔,水界石犀之腦。巖巖長狄,倏短縮爲僬僥;莽莽北平,鏃蹲虎於淺草。爾乃數經輦置,旋即委棄也。則又金盤露折,仙人辭漢而涕零;石破天荒,媧皇束手而伎窮。童敲牛礪,石不能言兮玉碎;剔金刳臼,勢何能挽乎土崩。不知幾煩攷古之士,問荒塗,識蘚封,冒榛棘,披蒙茸。摧頽刺目,太息臨風。籌江滣之息壤,畀穩處於頖宮。是何異乎子路珮劍,先折行行之氣;澹臺貌寢,蔚爲多士之雄。豈六鷁所化,而僅獲其半;抑連山之象,而適當乎其中。于焉摩挲俛仰,中懷齮□欪重[註 16]
    嘅吳人崇尙鬼譎,動言禎祥,輒假巫祝。胡禎祥疊奏者,國益弱;巫祝大興者,祚尤蹙。時則黃龍赤烏,屢見之不異乎鷄犬;立后改年,大事也必殉乎神欲。皓之末造,頗負瑞徵。爰諮卿尹,爰命巧工。豐碑爰二,䫉鼓與鐘。先建業而後陽羨,跨江海而若掖庭。恃爲山岳之不拔,曰賴鐘鼓之式靈。竊幸劉禪既卒,而不知晉祚已成。嗟爾吳年之天璽兮,早入典午之咸寧。悼惜不已,歌以抒情。
    歌曰:嶧山勒銘兮,瞞則踣之。瞞尚踣嶧兮,神詎無知。鐘其隕矣,鼓則奚搘。詭曰天發,其智實□。鋟愚惑庸,爲百世嗤。」
  • 清代林侗《絶句》[114]:「江東鼎峙奠王基,千載空傳天璽碑。緩帶輕裘功已就,龍盤虎踞不勝悲。」
  • 清代黃任《吳文藪太守以天發神讖碑本見貽題於其後(三首)》[115]:「符瑞爭誇記誦才,東吳功德格天開。獨憐段石崗頭字,曾見降幡一片來。」
    「臨春玉樹散無踪,天璽金題土尚封。一種銷沉亡國恨,巖山還勝景陽鐘。」
    「劫墨叢殘霸業空,夜燈遺恨滿江東。米家船上生光怪,片紙金陵氣未終。」
  • 清代王友亮《天發神讖碑》[116]:「摩挲三段石,猶屹孔庭除。神讖詞空侈,雄圖蹟已虛。鼎分追漢季,隸古地秦餘。有客攜氊蠟,爭橅皇象書。」
    《又次梅宛陵〈丫頭石〉韻》[116]:「赤烏留斷碣,頗訝俗稱訛。坐閱市朝變,獨禁風雨多。形奇堪列𥲤,字古尚存戈。移置黌宮好,鍾彝共撫摩。」
  • 清代唐仲冕《題吳天發神讖碑》[117]:「嶧山碑經野火焚,泰山刻石亡斧斤。祖龍文字雖奇古,遺壁空說滈池君。吳淫虐浮於政,小國亦侈封巒文。國山未禪巖山刻,上天帝言山出銀。天璽元年桼月朔,費雩行視華覈聞。其年陽羨表石室,明年天紀紀功勳。是時臨平湖開石印發,一千二百八十符瑞何紛紜。五稔青蓋已入洛,三段殘碣徒埋雲。獨有皇休明小篆妙入神。此碑險勁復沈著,一洗東京軟美氣習追先秦。歷千五百有餘載,自山轉徙親香芸。籌思亭後幾再礪,尊經閣下宜三熏。如何歲在乙丑之皋月,譆譆出出起束縕。聖人意盖誅矯誣,燔之俾與臣斯泯。日宰臨津,善卷洞側摩米囤。今得此碑火前搨,猶識竹根釵股春潮紋。惜哉如此筆,胡弗寫皇墳。詩題烱戒忽發嘅,若令長在山谷今猶存。」
  • 清代陳文述《天璽元年紀功碑》[118]:「楚九州渚,漢九州都。揚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註 17]。太平之主非孤誰,大帝逮孤四世矣。臨平湖邊石函啟,天冊改元作天璽。歷陽山石燦文理,天璽改元作天紀。十五年中八改元,童昏作事乃如此。君不見代漢者當塗,高石馬文大討曹。西京讖緯此流弊,古來符瑞皆言妖。乃祖遠迓羅陽王,乃孫亦設平慮郎。作法於涼古所訓,赤烏之赤黃龍黃。阿童戰艦方龍驤,明年青蓋入洛陽。」
  • 清代劉壽曾《天發神讖碑歌》[120]:「神讖古碑不可見,尚於摹搨存微茫。朅來字畫逞怪偉,想像完好舒鋒鋩。天璽紀年溯降讖,黍月己酉日則良。上帝宣命迓休祉,大吳一統遠拓疆。奇哉神靈若告語,赤文丹篆何輝煌。五十餘字辨波磔,費宇陳治參稽詳。華覈撰文說傳異,蘭臺東觀儕班揚。書聖高名仰皇象,妙參逋峻陳與張。分篆之間别結體,廣陵藝事誰頡頏。九江巧工朱姓刻,鐫剔鳥迹分毫芒。惜乎昏皓多失德,苟安江表資酣荒。諛頌初開奏符瑞,爭言甘露兼鳳皇。臨平湖開石函啓,書巖有字誇歷陽。顯明宮擬望仙觀,侍芝平慮皆爲郎。國山封禪詡雄畧,妄思蕞爾希皇王。黄旗紫蓋亦妖語,空思西上遷武昌。此碑建造甫三載,九州未一吳先亡。樓船戈艦下西蜀,降旗歸命迎龍驤。豐碑不足掩慙德,空尋叚石來高岡。宋代忽移漕圃置,更遷縣學安南廂。碑形如臼列三段,旣非圓式仍非方。苦心雪客勞貫綴,金石雖壽悲滄桑。眼前安得見古本,購藏何惜千金裝。雲篆蟠胸蕩奇氣,考文辨字稽凡將。」
  • 陳三立《題陶齋尚書陶公亭雪夜評碑圖,圖後爲天發神讖精拓本》[62][63]:「天璽紀功碑,誇示追秦烈。秦文照百世,吳碑頗剝缺。書亦儔,其力可屈鐵。自從燔宮牆,存者寶補截。趙宗之所藏,迄未親列。阮刻溷坊蹟,世或譏跛鼈。吾鄉劉舍人,所蓄號匪劣。要其精完處,視此恐難埒。尚書籠萬有,嗜異甘饕餮。東搜扶桑製,西摹埃及碣。三代遺法物,奧窈充閫闑。是拓雖瓌奇,於公例旒綴。獨念雪亭人,各有肝肺熱。梁李尤好事,目眵掉筆舌。江山凍酒痕,勝賞了一瞥。公證汗漫游,四洲入鑑別。持貫金石心,回數濟時傑。天演人之,今古赴嗚咽。還期發幽情,保粹啟來哲。」
  • 鄭孝胥陶齋尚書屬題陶公亭雪夜評碑圖》[9]:「天璽遺文窺倒薤,昔嘗遇之。陶公亭上有新評,完本神明遂無對。我從黃鵠山頭來,披圖讀碑懷暫開。太真未敢輕江左,絶歎夷吾是霸才。」
  • 柯逢時劉世珩藏本跋)[65]:「山環建業羣峰青,嵯峨何處籌思亭。孫吳段石野火𣀤,世間拓本希晨星。檵葊嗜古過,漢磚秦鏡羅階庭。此編入手寶鼎重,太乙宵爥光熒熒。碑經三折復五徙,風雨剝蝕逾千齡。字存二百十有二,珊瑚冷月森滄溟。國初諸老精攷證,郭公夏五搜麟經。渙莊摹本最後出,魚虎未免訛真形。善書皇象著吳錄,立說無敢開畦町。禪文定爲建一手,要令醉眼從今醒。吁嗟後主肆淫虐,矯言新命誣蒼冥。改元天璽協符瑞,豈知真帝爲咸甯。當時羣臣骨體媚,神功聖德勞鑴銘。嶧山石刻李斯筆,祖龍萬古留餘腥。家法人或咎討虜,赤烏翔集誇神靈。西都舊說武昌勝,郊壇夜半飛秋螢。」
  • 葉昌熾(劉世珩藏本跋)[65]:「梁甫恨逋竝恨峻,八絶允推廣陵郡。持向中原比梁鵠,吳魏森森抗筆陣。巖山石室天璽年,籌思亭後經再遷。此本如覩崇甯前,氈椎不損戈鋩全。校讎本爲劉氏學,慈民䓗石相後先。諸家圖釋析芒芴,攷文可證飛龍篇。昔從蒯異度,荆州獲借睹。人言蘇建我朱育,新說在前各自護。同時作者牆東翁,說經硜硜援攷工。墓艸雖已宿,家有渾濬沖。父書能讀并好寫,紙上光氣尤熊熊。嗟童烏三歎息,醬瓿元文自收拾。摩挲老眼認舊題,恍惚非熊夢在側。海上新春雨復晴,飣盤鱧魚兼梅羹。太子屏風候已久,老來文字今漸平。碑末初不署姓名,廣川東論論足徵。文爲華覈撰,書者皇休明。」
  • 沈曾植(劉世珩藏本跋)[65]:「鬼目化爲芝,苦蕒生平慮。石印三郎字填朱,天璽封發九州都。唇齒已亡鼎足勢,封禪忽侈妖言餘。吳人好讖復好書,歸命驕筆齊人如。國山屬建歷山象,妙選政爾名無虛。休明書源史闕疏,得非遠祖中郎乎。當年避怨適吳會,顧侯從學兼琴書。江南筆髓有系統,譬猶易說荀爲虞。我嘗察精兼擬似,證之篆勢論奇觚。揚波振撆狀明白,短身紓體情揅摹。從懸衡編各翾跂,不方不圓眇斜趨。詰屈誠非研桑計,棼縕或會蒼沮初。兹非斤權詔板體,亦異三體傳經儒。儻復斯文採斯喜,所謂古今雜形歟。散盤盂鼎象分布,元初延光變形模。周銘鐘彝漢銘石,要從九派尋歸墟。中郎篆沉赤水珠,冥求象罔懸躊躇。休明煥然隆準在,排空騄耳開通塗。葉侯新論朱育攄,我感奇字窺關樞。荒荒海日暾瓜廬,上規姚姒旁梵佉。百二十體紛爬梳,道有因增無破除。卮言存爲通人儲。」
  • 樊增祥(劉世珩藏本跋)[65]:「天璽紀功仿秦皇象書配華覈辭。張勃吳錄足徵信,懷瓘書評弗我欺。後儒攷据出異論,謂不逮歸命時。我生道光念六載,宣統國變尤孑遺。何況赤烏天璽,數十寒暑白駒馳。此書雄怪入老境,蘇建何人敢妄希。魏晉氊椎世罕覯,穹碑三段薶山茨。元祐輦運入漕署,古苔辬駁荒天禧。萬鈞北挾猛簴出,數駝捆載石鼓移。佳拓向推合肥蒯,此增五字尤瑰奇。世人時或誚牛鬼,傳刻失真來詆諆。此拓具有十二字,外方內圓無險巇。發端錕鋙截生鐵,住筆蠆尾懸尖錐。詰屈不失平正軆,剛勁亦具骫骳姿。休明屏風書早軼,傳世惟此復奚疑。參議亦沿秀水誤,必以小星替娥羲。江東誠有歸命日,書家奚以禪代爲。鱧魚梅羹及初熟,吾將舉酒一酹之。」
  • 李詳(劉世珩藏本跋)[65]:「臨平湖開天讖發,殘石巖山剝寒月。尊經一炬六丁收,舊本懸酬金數笏。貴池劉受南豐劉,珍之不異琅玕璆。昔交慈叟未睹此,玉海堂上張雙眸。石墨區區數番紙,檵弇弆臧逾一紀。徵題徧集東南英,八十老公安辦此。山夫考訂覃溪題,上虞贈入夥赫蹏。棐對勘辨跟肘,應煩太乙窺然藜。體參梁鵠宜官外,奇恣森森樹旌斾。淵源下逮鄧懷甯,縱橫子母相鉤帶。書人聚訟如香察,葉翁孤證聊分別。吾終左袒皇休明,敬謂郡賢此雄拔。君摹蒯本我欷歔,山邱甫掩出臧書。淵如子幼同悼歎,恐此亦被偷兒胠。南豐得主君堪重,物色裝池割清俸。豈知天璽換咸甯,九州今復非宣統。圖讖紛紛劇可哀,歷山陽羨等塵埃。胡僧若話吳歸命,試認昆明此劫灰。」
  • 馮煦(劉世珩藏本跋)[65]:「蒯侯舊搨東華意[註 18],善本重逢感逝波。舊雨凋零雲物換,當年亦無多。陶齋昔寫評碑卷,五字詩成一絫歔[註 19]。淒絶川東啼鴂裏,萇宏碧血半模餬。劉叟齋中曾一見,摩挲殘印猷[註 20]堪哀。風流歇絶圖書散,等是昆明劫後灰。蠻觸紛爭莽南戒,侈陳符瑞復何爲。斷顱絶脰將三段,黃帝雲礽視此碑。」
  • 朱文鈞《題宋拓〈天發神讖碑〉絶句四首》[121]:「臨平石室語荒唐,莫漫蘭臺費考量。自古撰書無姓字,紛紛聚訟蔡中郎。」
    「天讖敷垂日月光,玉符金冊炳朖朖。太平文字從聲侈,青蓋依然入洛陽。」
    「風雨巖山段石岡,建平射雉宋諸王。誰知寂寞千年後,移置漕司舊圃旁。」
    「太息臣斯未易才,碧霞宮畔重低回。可憐一炬尊經閣,依樣穹窿付劫灰。」

相關條目

註釋

  1. 羅氏之前,吳玉搢亦曾質疑。《金石存·卷三》[2]:「山謙之丹陽記》云:『巖山東有大石碣,長二丈,折爲三段。』按,碑石非方非圓,似非一石所折,即累三石視之亦不得如許長也。」
  2. 若嚴格定義,該刻石應屬於「碣」而非「碑」。
  3. 此碑斷裂原因,多以爲是雷擊。如宋梅堯臣《宛陵集·卷四十·丫頭石》[19]:「(此碑也,在金陵斷石岡上,有吳文帝字焉。)丫頭石雖斷,文字未全訛。年筭赤烏近,書疑黃象多。幾時經霹靂,異代見干戈。更與千秋看,松煤定費摩。」○另案,「吳文帝」或「吳大帝」之誤。
  4. 王蓍《〈天發神讖碑考〉附錄》:「十一行『有』字下當是『』字。」然而諸家未從。
  5. 王蓍《〈天發神讖碑考〉附錄》:「十五行『賀』字下當是『』字。」然而諸家未從。
  6. 」字據邵茗生. . 《文物》. 1966, (4).
  7. 「知」字漫漶,有釋「善」者。
  8. 此「面」字漫漶,有以爲「而」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卷十八》註[35]:「『面雨』二字不可解。」
  9. 前人或誤斷句作「石豫安/正題」,以爲名「石豫安」。石豫於《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十五)》有傳[44],附在錢遹傳後。
  10. 朱氏稱「楊介侯」,據陳麥青考證,實乃張澍(字介侯)[49]
  11. 朱家溍女兒朱傳榮則稱「天璽雙碑館是因《天發神讖碑》與《禪國山碑》」[51]
  12. 秦淦曾與其父秦文錦(秦祖永之孫)在上海創辦藝苑真賞社,收藏、影印、出售碑帖兼作僞,知名實例爲售至日本的所謂明代安國藏宋拓本石鼓文秦泰山刻石
  13. 趙明誠實稱碑文內容可謂「妖」,非就文字筆法而言。《金石記·卷二十·吳天璽元年斷碑》[104]:「……嗚呼!其言可謂妖矣。……孫皓在位凡八改元,而六以符瑞,然竟不能保其國。蓋人事不脩,而假託神怪以矯誣天命,其不終宜矣。」
  14. 《六朝事迹編類(四庫全書本)》記載作者脫一「之」字,誤爲「楊修」[105]。○另案,《至正金陵新志·新舊志引用古今書目》載《金陵覽古詩》作者四人[106]:朱存、陳軒、楊備、馬之純。此詩《明一統志·卷六》錄爲宋代朱存作[107],或誤。
  15. 「𧒘」即「蜾」字異體。《說文解字·十三上·部》:「𧒘蠃,蒲盧,細要土蠭也。天地之性,細要,純雄,無子。《詩》曰:『螟𧕅有子,𧒘蠃負之。』𩰬聲。𧒘或果。」[112]《漢語大詞典》:「蜾匾,亦作『蜾扁』。篆書的一體。形略扁,故稱。」
  16. 底本作「中懷齮欪重嘅吳人崇尙鬼譎」,而「齮欪」「重嘅」皆不成詞。又前文多押平聲「一東」韻,遂疑「齮」後脫一字。「欪」或爲「拙」字異體「𢼍(⿰出攴)」之誤,「拙重」成詞,即「質樸厚重」意。「嘅」即「慨」異體。《說文解字·二上·口部》:「嘅,嘆也。从口旣聲。《詩》曰:『嘅其嘆矣。』」[113]
  17. 此二十字乃《三國志·卷四十八·吳書三 三嗣主》中《孫皓傳》記載「山石文理成字」[119],唯《吳書》原作「吳九州都」小異。
  18. 此跋通篇枯筆小草,字尤難釋。「意」或釋「重」。
  19. 「絫歔」或釋「參記」。
  20. 「猷」或釋「劇」。

參考資料

  • 翁方綱. . 1786.
  • 羅振玉. . 東方學會. 1926.
  • 邵茗生. . 文物. 1966, (4).
  • 方若 原著;王壯弘 增補.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6789629.
  •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720943.
  •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903940.
  • . 故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3407007.
  • 上海圖書館 編.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47913833.
  • 桑椹 編纂.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47927694.
  • 黃濬. . 中華書局. 2008. ISBN 9787101060874.
  • 清晨笛声行走天下. .
  1. 羅振玉. . 東方學會. 1926.
  2. 吳玉搢.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陳壽. . 維基文庫鏈接
  4. 許嵩. . 維基文庫鏈接
  5. 天發神讖碑#原石流傳
  6.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張鉉.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1333233.
  8. 王澍. . 維基文庫鏈接
  9. 鄭孝胥 著;黃坤、楊曉波 校點.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564859.
  10. 朱彝尊爲周在浚(雪客)《天發神讖碑考》作序:「是碑相傳爲皇象書,其文指爲華覈所作,蓋本張勃《吳錄》,而許嵩建康實錄注》、戚光《集慶續志》因之,以嘗爲東觀令,而碑後有『蘭臺東觀令』字,遂以實之也。考覈爲東觀令時,犯顏數諫,號稱直臣,又其免官在天冊元秊,覈既免官,又素抗直,必不復藉符瑞取媚。然則碑之所云蘭臺東觀令,別是一人,未可遽信爲覈之文矣。」
  11. 朱彝尊. . 維基文庫鏈接
  12. 陳壽. . 維基文庫鏈接
  13. 永瑢紀昀等. . 維基文庫鏈接
  14. 周應合. . 維基文庫鏈接
  15. 周應合. . 維基文庫鏈接
  16. 王煥鑣. . 正中書局 上海書店出版社影印. 1935: 405.
  17. . 維基文庫鏈接
  18. 張鉉. . 維基文庫鏈接
  19. 梅堯臣.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20. 葛寅亮.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1.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 張鉉.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1333233.
  23. 張鉉. . 維基文庫鏈接
  24. 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方志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1920720.
  25. 張鉉. .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1333233.
  26. 張鉉. . 維基文庫鏈接 ○另案,《四庫全書》本此篇多有缺字、誤字,《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元至正四年(1344)集慶路儒學、溧陽州學、溧水州學刻本」文本完整無誤。
  27. 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方志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1920720.
  28. 莫祥芝甘紹盤. . 「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鏈接
  29. 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方志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1920720.
  30. 陳郁 編.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ISBN 9787208168701.
  31. 上海圖書館藏「張廷濟跋本」中有嘉慶十六年(1811)張氏抄錄其《清儀閣筆記》中相關記述,其二:「庚午十一月十九日,吳江翁海村廣平自乍浦徒步到篁來訪,戊辰鄉試時到南京,碑刻店中尚有《三段碑》,索價十金。去年到金陵,訪之肆中,雖懸數十金不可得。其碑之焚也,由教官毛藻聚印書匠於尊經閣,刷印《玉海》,打火鬻飯,以致延燒,宋版漢石,盡付六丁。廣文一席,即時褫去。千百年古物,壞於此老,可歎可歎。」陈麦青. . 澎湃新闻. 2021-07-23 [2023-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9).
  32. 上海圖書館 編.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47913833.
  33. 莫祥芝甘紹盤. . 「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鏈接
  34. 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方志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1920720.
  35.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6.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7.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8.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9. 張鉉. . 維基文庫鏈接
  40. 李光暎. . 維基文庫鏈接
  41. 周在浚. .
  42. 翁方綱.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3. 中國度量衡#度
  44. 脫脫 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45. 仲威.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73203878.
  46. . 故宫博物院. [2023-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6).
  47. 仲威. . 文物出版社. 2015: 180. ISBN 9787501026531.
  48. . 故宮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13407007.
  49. 陈麦青. . 澎湃新闻. 2020-10-08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50. 朱家溍. . 收藏家. 1995, (6): 30.
  51. 朱傳榮. . 紫禁城. 2014, (8): 64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52.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7903940.
  53. 仲威. . 文物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1034383.
  54. . 中国嘉德.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55. . 雅昌艺术网.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56. . [2023-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7).
  57. 田振宇. . 澎湃新闻. 2021-03-03.
  58. 陳郁 編.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ISBN 9787208168701.
  59. . 中国嘉德.
  60. . 中国嘉德.
  61. 陳寶琛 著;劉永翔、許全勝 校點.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32565047.
  62. 陳三立.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63. 陳三立 著;李開軍 校點.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572120.
  64. 朱萬章.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9801913.
  65.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720943.
  66. 陳三立 著;李開軍 校點.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2572120.
  67. . 中國書店. 1991. ISBN 9787805682945.
  68. 蔣招昇. . 中國美術學院 美術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14.
  69. 范猛. . 《收藏家》. 2018, (4).
  70. 阮元. . 維基文庫鏈接
  71. 陳文述. . 「中華古籍資源庫」天津圖書館古籍鏈接
  72. 方若 原著;王壯弘 增補. .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8: 122. ISBN 9787806789629.
  73. 南京大學博物館 編著;程章燦、張學鋒、童嶺 解說. . 鳳凰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50635067.
  74. 南京市秦淮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方志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01920720.
  75. . 扬州日报-扬州网. 2023-03-09.
  76. 包世臣.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77. 齊白石. . 安徽文藝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39648064.
  78. 西泠印社 編. . 張煒羽:《天發神讖碑》對近現代印人創作影響略論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8: 772. ISBN 9787550825185.
  79. . 上海博物馆 - 数字文物库.
  80. . 上海博物馆 - 数字文物库.
  81. . 故宮博物院.
  82. 郭宗昌.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83. 啓功.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3147120.
  84. 徐畅. . 书画世界. 2022, (总第249期)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85. 陳如生. . 文匯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9614592.
  86. 葉克勤、胡斐 編;信立祥 總主編. .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64948450.
  87. 田振宇. . 雅昌艺术网.
  88. . 書格(舊版). 2013-06-04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89. 陸心源.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90. . 方正字库官网.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91. 黃伯思.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2. 姜夔.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3. 王世貞.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4. 王世貞.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5. 楊賓.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6. 王澍.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97. .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47930618.
  98. 張廷濟. . 「中華古籍資源庫」天津圖書館古籍鏈接
  99. 方朔. . 「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古籍鏈接
  100. 楊守敬.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1. 康有爲.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2. 康有爲.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3. 馬宗霍. . 文物出版社. 1984. CSBN 8068·1136.
  104. 趙明誠.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5. 張敦頤.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6. 張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7.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08. 張敦頤.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9. 曾極.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0. 王槩. .
  111. 周在浚、王蓍、汪照. . 東方學會. 1926.
  112. 許慎.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3. 許慎.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114. 林侗. . 「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古籍鏈接
  115. 黃任.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16. 王友良. . 「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方志鏈接
  117. 唐仲冕.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鏈接
  118. 陳文述. . 「中華古籍資源庫」天津圖書館古籍鏈接
  119. 陳壽. . 維基文庫鏈接
  120. 劉壽曾. . 1937.
  121. 朱文鈞. .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84, (2): 40-41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文獻著錄

外部鏈接

  • . 故宫博物院.
  • . 東京国立博物館 - ColBase 国立文化財機構所蔵品統合検索システム.
  • .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 .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 .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 特藏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