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2]:37[3]。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2]:37。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之说。亦有称呼虞夏商周为「四代」之说。
儒家与三代
中国儒家喜欢称美三代。特别是孔子最喜欢称美西周,此在《论语》常有记载,「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4]。「周监于二代,乎文哉,吾从周」。照孔子的说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礼运》又强调:「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儒家思想,认为三代统治者「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5]朱熹比喻三代帝王为「金」,认为「汉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之金也。」[6]儒家此种「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的概念,几乎贯穿之后中国二千多年,朱熹分割历史为「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两大截,「三代专以天理行,汉唐专以人欲行。」李宗吾质疑儒家史学:「世间顶怪的东西,要算圣人,三代以上,产生最多,层见叠出,同时可以产生许多圣人。三代以下,就绝了种,并莫产出一个……三代上有圣人,三代下无圣人,这是古今最大怪事。」
参考
- 庄子/骈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释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 |
参考文献
- 叶行昆:〈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