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沙
吴沙(台湾话:,1731年9月14日—1799年1月14日),清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渡海来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众入侵蛤仔难开垦,嘉庆三年(1798年)病逝。带领漳、泉、粤三籍移民垦殖了兰阳平原兰阳溪以北区域,是汉人成功进入兰阳平原之先驱者,在汉族移民间有「开兰第一人」之称誉。
吴沙 | |||||||
---|---|---|---|---|---|---|---|
兰阳平原汉人开拓者 | |||||||
国家 | 大清帝国 | ||||||
时代 | 近代 | ||||||
封号 | 武信郎 | ||||||
祖籍 | 福建省漳州 | ||||||
出生 |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 (1731年9月14日)[1] 大清帝国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 ||||||
逝世 | 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1799年1月14日)[1] | ||||||
|
简介
吴沙 |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
全罗 |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1731年9月14日)午时,吴沙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漳州人林汉生率众进入宜兰平原开垦,侵略原住民领土,因此旋遭台湾原住民出草抵御,拓垦失败。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吴沙渡海来台,于淡水上岸, 后移居三貂,与平埔族等原住民族社从事贸易活动。[2]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林元旻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淇武兰〈今日礁溪乡〉,为汉人入垦兰阳平原最早者[3]。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吴春郁名义合法取得三貂岭立丹庄(今贡寮)土地垦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招募垦民。[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吴沙自组拓垦垦号,带领200移民进入蛤仔难,往宜兰平原开发。在原住民传统狩猎的地方进行试探性开垦,彼此相安无事,是为宜兰拓垦之始。[5][6]当时台湾东部尚未设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纳于大清版图。迨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玛兰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沙协助官方平定林爽文之乱,堵贼有功,进而受封为「武信郎」[7]。
嘉庆元年(1796年),吴沙率领乡勇、游民、通译等千余人攻占乌石港,遭到原住民反击抵御,死伤惨重,连吴沙之弟吴立亦阵亡,吴沙于是率众退回三貂角。[8]
嘉庆二年(1797年),宜兰原住民流行天花,病死甚众。吴沙谙汉方,乃主动医治原住民,终得原住民信任,入兰开垦,吴沙率众人乘机入侵宜兰头城地区,文武兼用,以漳州移民为主力,配上泉州人和客家族群,以十数人为一结、集合数十结人群为一围等形式,陆续开发头围、二围、三围地区,最终占领宜兰。宜兰县志记载:「惟当时吴(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终于不敌溃走,撤至西势之哆啰美远、珍仔满力、辛仔罕三社为后图,吴乘势侵入,沿途无敌,遂入头围。」
当时兰阳地区尚未划入清朝版图,吴沙担心私垦获罪,于嘉庆二年亲自到淡水厅请求官府允许开垦蛤仔难,淡水同知何茹连答应吴沙的请求,官府封吴沙「吴春郁义首」戳,一切颇听其便。[9]
嘉庆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丑时,吴沙病逝,安葬在新北市贡寮区澳底,也就是在福隆海水浴场北三里之海滨。吴沙夫人继承丈夫遗志、带领吴光裔、吴化三人继续共同领导开发,至五围(今宜兰市北边)。
咸丰八年(1858年)头围县丞王兆鸿为感念吴沙开兰之功,特立「昭绩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于乌石港前,以为纪念。[10]
妻妾
- 妻
- 庄梳娘(1751年-1808年),字勤慈,与吴沙同乡,出身地方望族。在开垦宜兰时,据说她曾协助医治染上天花的平埔族三十六社,事后这些平埔族人感念其恩惠,便提供土地,使得开垦进度增加了二围、三围。吴沙去世后,她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开垦出了四围、五围[11]。
后代
- 子
- 吴光裔
嘉庆四年(1799年),汉番讲和,吴沙夫人、吴光裔、吴化继续共同领导开发。吴光裔以苏长发之名呈请发给开垦许可,淡水同知李铭心认为时机未到复文不准开垦。
嘉庆六年(1801年),吴光裔会同赵隆盛、柯有成、何缋申请立为业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被驳回。
嘉庆七年(1802年),完成五围(即今宜兰市)开拓后,即返回四围落脚创建家业。
嘉庆十一年(1806年),海寇蔡牵欲自乌石港登陆占地,吴光裔率溪北头人及溪南番人等,自陆地围堵,协助官兵水陆夹攻,成功阻止海寇进犯。
嘉庆十二年(1807年),海盗朱𣸣欲进犯苏澳,台湾知府杨廷理亲赴蛤仔难,并札谕溪北董事吴光裔、吴化、柯有成、何缋等人引导官兵水陆夹攻,朱𣸣不支败去。
嘉庆十六年(1811年),吴光裔招伙建造金新安圳,开圳抚民。
嘉庆十九年(1814年),吴光裔揭发刘碧玉伪造文书弊案。
嘉庆二十年(1815年),揭发刘碧玉弊案后搭船前往京师,自此杳无踪迹。此时吴光裔时45岁,有长子吴东山23岁、吴进水19岁、及三子吴合成、四子吴三品。
纪念
- 宜兰吴沙文化基金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成立于2013年,以《 传承吴沙历史与文化 》、《 致力推广文化艺术 》、《 发展兰阳人文及观光 》、《 推广乐活农夫新体验 》、《 重拾手作生活乐趣 》为成立主旨。
- 吴沙故居:
位于宜兰县礁溪乡吴沙村北门巷39号,为一栋三合院,于正厅内供奉吴沙画像,两旁并有对联「真成拓土无双士,正是开兰第一人」。 吴沙聚落初建周围种满竹围,内置造和院民居,日治时期殃遭日人搜索缉讨,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厅在当时被烧毁,只留下左右护龙;民国10年左右吴沙后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间公厝做为公厅使用,目前有典藏品展出并开放参观。民国103年,正式登录为历史建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由吴光裔公祭祀公业负责管理。
兴修纪录:
1. 兴建年代:日大正10(1921)年。
2. 修建年代:2022(民87)年明间、左右小港间全面抽换屋顶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顶;明间神龛屏、左右隔间木构件更换铁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铺水泥砂浆、内墙面重新粉刷、正厅及护龙正立面外墙台度重贴石材装修、墙面斗仔砌砖整修等。
礁溪吴沙泽兰宫主祀天上圣母,是礁溪乡吴沙社区的重要信仰中心。清乾隆三十年(西元1787年)开兰先贤吴沙公来台开垦即随行供奉一尊妈祖,是宜兰第一尊天上圣母,有开兰圣母尊称。
争议
早在吴沙带着汉人开垦宜兰平原之前,噶玛兰人农耕范围已遍及各地,吴沙所率领的「罗汉脚仔」只能找较为偏僻的地方垦拓。故汉人以许多手法,侵占噶玛兰族的土地。例如将死猫、死狗丢入噶玛兰族的田地,使噶玛兰族因觉得不吉利而放弃田地。或是暗夜推移田埂,使噶玛兰人的田地缩减。汉人种种欺压行为,终于迫使噶玛兰族往花莲与台东迁移[12]。
参考数据
- 杨云萍. . 中华民国: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1年5月: 第142页 (中文).
吴沙的殁年,姚氏「纪略」作「嘉庆」二年,盖误;「厅志」作三年,是。据吴沙五世孙吴添土氏藏「家谱」:吴沙生于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午时,殁于嘉庆三年十二月九日丑时。
- 柯培元. . 台北: 台银文献丛刊. 民国50年1月: 98页.
- .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 陈南旭. . 台湾文献67卷第2期. : 141.
- 盛清沂等. . 台湾文献委员会. 民国66年4月: 358页.
- 台北县贡寮乡公所; 台湾省民众服务社. . 台北县贡寮乡. 民国73年元月: 1.
- 杨廷理. . 噶玛兰厅志卷之七. : 578-579.
- . 宜兰: 宜兰县文献委员会. 民国58年12月: 3-4.
- 连横. . 台北: 台银文献丛刊第一二八种. 民国51年2月.
- 陈进传. . 左羊. 1989: 144-146.
- 陈仕贤. .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年10月: 44、45页. ISBN 978-986-6731-01-3.
- . [201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