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萍
杨云萍(1906年10月17日—2000年8月6日),本名友濂,台湾作家及历史学家。
杨云萍 | |
---|---|
出生 | 1906年10月17日![]() |
逝世 | 2000年8月6日![]() | (93岁)
国籍 | ![]() ![]() |
职业 | 作家、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配偶 | 黄月 |
闽南语名称? | |
---|---|
全汉 | |
全罗 | |
台罗 |
生平
1906年,杨云萍生于台北士林,祖父是旧式文人,父亲杨敦谟在后垅行医。杨云萍受祖父汉文教育,1921年(大正十年)考取台北州立第一中学校(今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熟稔日文的杨云萍,因此知识上的吸收与世界思潮同步,一方面经由白话文的书写,除了有「新鲜的感觉」之外,更产生对文化祖国语言的认同感,成为日治时代典型的「中间世代」文化人。[1]:39-421924年,以「士林云萍生」为名于《台湾民报》发表文章,自此遂以「云萍」之名闻于世,为台湾新文学运动重要推手之一。[2]1925年,与江梦笔创刊台北第一本白话文杂志《人人》,开台湾白话文学杂志之先河。
1926年,杨云萍东渡日本内地,入读日本大学预科。在此期间,他受到了菊池宽、川端康成两位日本作家的薰陶,其中文小说都发表于此时。[3]:13相对于杨逵等人继续以左翼路线做为改革殖民地的途径,杨云萍坚持艺术美学永恒的表现做为纪录殖民地历史的施力场域。[1]:5-61933年(昭和八年)返台后,投入南明史、台湾历史与文化的研究。[2]
1943年,杨云萍、斋藤勇、周金波与日本人长崎浩参加第二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4],另其日文小说〈部落日记〉在《新建设》杂志连载,惜未刊完;同年,出版日文诗集《山河》八百部,惟大半以上毁于战火。该诗集奠定了杨云萍诗人的地位。[5]他着有短篇小说〈月下〉、〈罪与罪〉、〈光临〉、〈到异乡〉、〈弟兄〉、〈黄昏的蔗园〉、〈加里饭〉、〈秋菊的半生〉、〈青年〉。另有新诗集《山河》,及旧诗集《吟草集》。[3]:13-14杨云萍的诗作「部份表现台北大稻埕风物民情,另一部分则属生活断想,具有思想厚度」[6];其短篇小说都甚短,很少有尖锐的意识型态的流露。但小说中所隐藏的反日抵抗意识,冷静的知性以及诗精神,都有独树一帜的表现。[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杨云萍历任《民报》主笔,《台湾文化》主编,台湾省编译馆编纂组主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委员,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及中国文化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3]:14
著作
出版
参考文献
- 林春兰. . 台南: 台南市立图书馆. 2002.
- 许雪姬. . 台北: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08: 7. ISBN 978-986014879-4.
- 张恒豪. . 台北市: 前卫出版社. 2000. ISBN 957-9512-00-0.
- 林瑞明,〈台湾文学史年表〉(未定稿),该年表收录在叶石涛的《台湾文学史纲》,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年,页270。
- 林瑞明. . 台北市: 前卫出版社. 2000: 66.
- 向阳,〈三种语言交响的诗篇〉,《文学@台湾》,台南市:国立台湾文学馆,2008年,页119。
- 叶石涛. . 台北市: 前卫出版社. 2000: 68.
- 张恒豪/编,《杨云萍、张我军、蔡秋桐合集》,前卫出版社,1991年。
- 叶笛/着,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出版,《叶笛全集9 翻译卷二》,台南市: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2007年。
- 林瑞明/主编,《国民文选‧现代诗卷I》,台北市:玉山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