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连

吴三连1899年11月15日—1988年12月29日),台湾政治人物、报人。台南学甲人,东京商科大学(今一桥大学)毕业。日治时期曾当过《每日新闻》记者、参与《台湾新民报》。战后出任国大代表、首位无党籍台北市长台湾省议会议员,为日治时期与战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台湾本土化运动、及社会运动的重要先驱人物。

吴三连
摄于1966年
台北市(省辖市)第3任(官派)、第1任(民选)市长
任期
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
前任项昌权(代理)
继任高玉树
任期
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1日
前任游弥坚
继任项昌权(代理)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9年11月15日
日治台湾台南县盐水港辨务署头港仔庄
逝世1988年12月29日(1988岁—12—29)(89岁)
台湾台北市城中区黎明里台大医院
国籍 大日本帝国(1899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88年)
政党中国民主社会党 中国民主社会党
无党籍(参政时使用)
配偶李菱
汉语名称
简化字
汉语拼音
白话字
学历
  • 台湾总督府国语师范学校毕业
  • 日本东京商科大学(今一桥大学)毕业
    (1925年)
经历
  • 大阪《每日新闻》记者
  • 《台湾新民报》总编
    (1932年-)
  • 大阪《每日新闻》东京分社分社长
    (1933年-1940年)
  • 天津台湾同乡会会长1945-
  • 第一届国大代表
    (1947年-)
  • 台北市(省辖市)第3届市长(官派)
    (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 台北市(省辖市)第1届市长(民选)
    (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
  • 第二届台湾省临时省议员(1954年-1957年)
  • 第三届台湾省临时省议员(第一届台湾省议员)(1957年-1960年)
  • 台南纺织公司董事长
  • 环球水泥公司董事长
  • 大台北瓦斯公司董事长
  • 太子龙纺织公司董事长
  • 中和纺织公司常务董事
  • 国宾大饭店常务董事
  • 泰安产物保险公司常务董事
  • 彰化商业银行董事
  • 国货推动中心董事
  • 棉业仓储公司董事
  • 自立晚报发行人
    (1959年)
  • 台湾日报常务董事
  • 台湾时报常务董事
  • 新生报业公司监察人
  • 延平中学董事长
  • 天仁工商高级职业学校董事长
  • 南台工业专科学校董事长
    (1965年-)
  • 吴三连文艺奖基金会创办人
    (1978年)

吴三连亦曾参与创办台南纺织及《自立晚报》,在台湾教育上,吴三连也是南台工专(今南台科技大学)、天仁工商延平中学等三所学校之共同创办人。

早年生平

吴三连于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出生于台南一个贫瘠的村「头港仔」,父亲吴徙以木匠为业,自幼家里贫困。

由于父亲吴徙身体单薄、而且罹患慢性肠胃炎,病发时十分痛苦。后来经人介绍下到台南基督教新楼医院就医,开始有起色。父母亲遂成为基督教徒[1]:22吴三连幼时曾进头港仔隔壁村落「西埔内」的教堂读书班,学习用罗马拼音读《圣经》。吴三连也曾在村内私塾就读四书,半年后私塾被日本政府取缔。最后吴三连在父亲朋友说服父亲下,让父亲同意吴三连进入原先因校内有秋千等游戏工具而反对就读的公学校。[1]:24-25

十三岁那年,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吴三连以比一般入学年龄慢了六年后进入学甲公学校一年级就读。1915年(大正四年)毕业,考入台北国语学校。1919年(大正八年)自台北国语学校国语部毕业。

1919年(大正八年),吴三连考上板桥林家林熊征奖学金留学日本,与朋友黄逢平一同赴日。黄逢平考上神户高商预科,吴三连未及格,改考东京高商预科,被录取。后来东京高商改制,升格为东京商科大学(今一桥大学),黄逢平因神户高商未改制遂转学入一桥,与吴三连一起读完三年预科,升上大学。[1]:35-36

留学日本期间,吴三连曾经参与台湾人对日本的民族运动。1920年(大正九年),吴三连加入东京留学生组织改革台湾的运动团体「新民会」、「东京台湾青年会」等组织,在1920年台湾总督府为台湾留学生举办的招待会上,吴三连即于会议上当着台湾总督府总务长官下村宏面前批评日本殖民统治的高压政策,成为吴三连记忆中第一次与日本殖民政府的冲突。[1]:38之后吴也积极参与过林献堂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参与新闻业

1925年(大正十四年)3月,吴三连自东京商科大学毕业,7月出任《大阪每日新闻》任经济新闻记者。在担任记者其间,吴三连在蔡培火介绍下,于1927年(昭和二年)与府城商人李兆伟之女李菱在台南结婚。婚后定居日本。[1]:66-67

1932年(昭和七年),台湾人创办的《台湾新民报》创刊。由于此时只有吴三连有日报经验,遂获得推荐。虽然当时其岳父、吴在《大阪每日新闻》的经济组主任下田章美反对、但在林献堂蔡培火坚持下,吴三连最后返台出任《台湾新民报》编辑,兼任论说委员、整理部长、政治部长。并开辟专栏「爆弹」批评时政。[1]:71在期间亚洲经历日本军方扶植溥仪新京成立满洲国政权,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赴满洲调查,发表《李顿报告》。过程中《台湾新民报》皆密切注视,尽可能详尽报导。[1]:78-81

1933年(昭和八年),《台湾新民报》决定在东京设立支局,采访新闻、招揽广告及从事抗日政治联系,吴三连遂出任东京支局长。1933年10月,吴三连举家再往东京。在市中心丸之内设立办事处,与几位助手开始《台湾新民报》东京支局的业务。[1]:82在东京期间,吴三连曾经历少壮派军人发起的二二六事件政变,吴三连在雪中出门时发现交通一切中止,听到广播一直没有中断,先是宣布东京戒严,又要市民避开枪声起处,到中午时情势极为紧张,直到下午二时,起事军人才弃械投降。[1]:85-86

1938年(昭和十三年)1月18日,东京警视厅到吴三连家中搜查,然后将其带到大森署警视厅拘押21天,3月5日。一般认为吴三连遭拘押的原因是反对米谷政策,然而吴三连在其回忆录对此说法质疑,因为在审讯过程中并未提及米谷政策。[1]:93-94同时拘押的台湾人还有蔡培火。之后吴三连于1939年(昭和十四年)撰文〈台湾米谷政策之检讨〉,批判日本政府的米谷政策。[1]:91吴三连曾回忆审讯中牵涉到谢南光赖贵富,警方想了解吴三连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当时杨肇嘉曾试图探视吴三连皆不可得。

随后,吴三连在1940年(昭和十五年)2月遭到报馆撤职,当时报方受到自恢复武官总督以来气燄上升军方势力压力,遂好意向吴三连表示支局长要换人,希望吴氏回总社。吴三连直到1966年左右叶荣钟撰写《台湾民族运动史》才知真相。[1]:95吴三连认为当时「已经严重得罪了台湾统治当局,台湾显然已经不是我回去的地方」,因此选择亡命天津一途。[1]:951941年4月,吴三连只身前往日军占领的北京,在朋友平山泰(曾任台北州知事)建议下任职于大学同学桑原用二经营的大治株式会社。[1]:96-971942年至天津,与连襟陈火碑合营合丰行,买卖染料阴丹士林

二次战后

战后,吴三连出任「天津台湾同乡会」会长。由于大连和台湾之间不再有联系船,因此从满洲国要回台者,必须由天津到上海,吴三连将与连襟陈火碑在天津经营的「合丰行」的大仓库提供给台湾同乡居住,提供服务近一年。这些人脉成为日后吴三连步入政坛的重要政治资产。部分有满洲经验者更在吴三连入主台北市政后陆续进入台北市政府,被称为「东北帮」。[2]:548-550

1946年,吴三连在台南县选区(包括今日云嘉南)参选制宪国大代表选举并以23万多票,全台第一高票当选,1947年又高票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大代表,目睹李宗仁孙科争夺副总统职位的斗争。

台北市市长

吴三连于1951年胜选后

1950年吴三连获得蒋介石召见,2月出任官派台北市市长,任内致力于安置国共内战后到台湾的国军,当时台北市民由1945年的三十三万余人爆增至1950年的五十万多人。

1950年冬,吴三连参加台北市市长民选市长选举,辞去市长由项昌权代理,吴三连以小册子《市政三年》为竞选政见,获得选民支持。

国民党在这次选举中暗中支持吴三连,当时台湾省主席吴国桢眼见先选出的花莲县县长、台中市市长、台南市市长分别由党外的杨仲鲸杨基先叶廷珪当选[3]而颇为焦虑,表示全力支持吴三连。创下执政党支持党外候选人的唯一先例。[4]:19据当时在国民党学生党部的黄金龙回忆,学校训导处指示他拥护吴三连。身为学生领导人的黄金龙为此帮国民党暗助的吴三连助选。[5]:93国民党为了支持吴三连,甚至将出马角逐市长的国民党籍国大代表林紫贵以涉入「台湾工作委员会」共党组织张逸舟案为由逮捕入狱,[6]被指「匪谍」的张逸舟反而在选后以伪造文书轻判。[7]:287-290

1951年1月7日开票当天,吴三连得到九万两千余票,以得票率65.5%击败高玉树等强敌当选。2月1日就职。

1951年台北市市长选举结果
号次 候选人 政党 得票数 得票率 当选标记
1庄琮耀无党籍12,348 8.80%
2林紫贵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2,223 1.58%
3郭伯仪无党籍3,901 2.78%
4吴三连无党籍92,061 65.61%
5郑来春无党籍984 0.70%
6苏金涂无党籍726 0.52%
7高玉树无党籍28,075 20.01%
选举人数257,849
投票数143,344
有效票140,318
投票率55.59%
数据源:《台北市志·卷三·政制志选举篇》,黄振超,1987年,页249

市长期间,吴三连面临违章建筑泛滥,吴三连拓宽罗斯福路一小段即任满。由于深感精神与体力磨损,[1]:152吴三连遂不参选1954年的市长选举。

1952年吴三连长子吴逸民就读台大,因受同学欧振隆介绍加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后中共台湾省工委台大法学院支部案遭破获后,吴逸民亦遭到保密局逮捕,当时吴三连曾托人出面说情,但时值国共内战结束之际,许多数据显示共谍渗透致使战事失利,如傅作义女儿泄漏军情,蒋介石非常痛恨共产党,同时也正处于韩战爆发,大肆搜捕共党的阶段,例如台电董事长刘晋钰因为儿子的家书遭怀疑被策反以致受到枪决,由于无法说动高层,吴三连只得用市长身分去台北监狱视察,趁机偷偷去看吴逸民。[8]

1954年吴三连在台南县议会议长邀请下参选第二届台湾省临时省议员并当选,1957年连任为第三届台湾省临时省议员,1959年6月24日台湾省临时省议会改制为台湾省议会,第三届台湾省临时省议员皆直接就任第一届台湾省议员。任内与郭雨新郭国基李源栈李万居许世贤等人并称为「党外五虎将」、「五龙一凤」,吴三连在这段期间不但投入《自立晚报》的经营,也参与雷震的组党运动[9]。1960年在第一届台湾省议员任期届满,由于感到体力不能承受,加上选风败坏,以及背负太多「人情债」,吴三连决定不再寻求连任。[1]:156

外部图片
image icon 第二届民选台北市长接事,左为前任市长吴三连,右为新任市长高玉树

卸任后

外部图片
image icon 吴三连(中)与吴修齐(左)、侯雨利(右)被视为「台南帮」要角。

吴三连为「台南帮」重要精神领袖、地位崇高,在实业界有相当分量。早在1954年,即与台南帮的吴尊贤侯雨利吴修齐创立台南纺织,吴三连担任董事长,吴修齐任总经理。1960年3月更参与环球水泥公司的成立。退出政坛后,吴三连即专心从商。

此外在1965年《自立晚报》改组后,吴三连担任发行人兼社长,1966年专任发行人,经营《自立晚报》。在经营上吴三连也秉持客观、中立、本土的原则,为当时的台湾留下一小片言论自由的空间。而在1980年代党外运动勃兴时,吴三连也多次扮演调和鼎鼐的角色。吴三连不但资助杰出的新闻媒体编写者,也奖励本土研究,以关怀台湾本土文化。另外,吴三连也创立台南纺织、环球水泥,兴办南台工专(南台科技大学前身)、天仁工商延平中学等三所学校。

吴三连认­为文学艺术是民族长远生存发展的命脉,也是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寄托,­所以全心推动相关活动,1978年1月30日成立「财团法人吴三连先生文艺奖基金会」,颁发「吴三连文艺奖」,丰富了本土文学和艺术的内涵;两度拿到日本画坛最高荣誉「白寿赏」的陈永森,是唯一一个非本国人拿到此奖的得主,他在东京美术学校求学期间,受到吴三连生活上的资助。[10]

吴三连去世后的1989年,奖项扩增到人文社会科学奖、数理生物科学奖、医学奖、实业奖、社会服务奖等,故更名为「财团法人吴三连奖基金会」。

吴三连晚年曾出任国策顾问,1988年12月29日10时15分因心脏衰竭逝于台大医院。身后归葬故里学甲镇头港淳吉堂墓园。

家族及后代

纪念

吴三连故居
  • 2015年,台南市政府依据〈台南市历史名人纪念作业要点〉,将吴三连与吴修齐、吴尊贤列为历史名人,在其学甲区新头港仔故居挂牌纪念。2015年3月22日由市长赖清德与吴三连家属吴树民等人挂牌。[11][12]

参见

参考文献

  1. 吴三连口述,吴丰山撰述. . 自立晚报出版社. 1991年12月. ISBN 957-596-155-2.
  2. 许雪姬. . 新北市: 左岸文化. 2023年1月初版. ISBN 978-626-96246-5-2.
  3. 花莲县于1950年10月22日投票、台中市及台南市于1951年1月7日投票、台北市虽同为第二期,至1951年1月14日投票。见《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纪要》,台北:台湾省民政厅,1951年12月初版,页26
  4. 黄富三. . 台北市政府文献委员会. 2001年12月.
  5. 王拓. . 长桥出版社. 1978年9月.
  6. . 想想论坛. 2019年12月30日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7. 龚德柏. . 台北市: 李敖出版社. 2002年4月初版. ISBN 957-510-099-9.
  8. 国家人权博物馆筹备处. . 玉山社. 2015-10-15.
  9. 李筱峰, 台湾戒严时期政治案件的类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台湾新闻周刊,2000/11/23
  10. . [202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9) (中文(台湾)).
  11. 王涵平. . 自由时报. 2015-03-22 [2019-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12. 陈俊廷. . 民报. 2015-03-22 [2019-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传记及研究书目

外部链接

前任:
游弥坚
台北市市长(首次)(省辖市时期官派第3任)
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继任:
项昌权
前任:
项昌权
台北市市长(再次)(省辖市时期民选第1任)
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
继任:
高玉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