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肇嘉
杨肇嘉(1892年10月13日—1976年4月19日),台湾政治人物、社会运动家,台中清水人。杨肇嘉为门阀士绅,投身台湾民族运动,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总督府「关切」。其为人急公好义,于日治时期助成无数台湾青年,包括奖励青年画家(如帮助李石樵参加「帝展」)、资助飞行家、鼓励文学青年翻译《红楼梦》等。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后,担任台湾省政府民政厅长,1962年起担任总统府国策顾问。
杨肇嘉 | |
---|---|
![]() | |
台湾政治人物、社会运动家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892年10月13日
逝世 | 1976年4月19日![]() | (83岁)
籍贯 | 台湾台中 |
国籍 | ![]() ![]() ![]() ![]() |
儿女 | 杨湘玲(在1940年1月与吴金川结婚) 杨湘英(1941年7月逝世,得年14岁) |
经历
|
早年经历与努力
出生于台湾县牛骂头(今台中市清水区)佃农杨送之家,本名番儿,兄弟共十三人,排行第七。1897年,过继给地方首富、前清诰授奉政大夫杨澄若为养子,改名杨肇嘉,排行第三,养母陈氏春玉无子嗣。因养父家境宽裕,1901年,杨肇嘉得以进入牛骂头公学校就读。1908年(明治41年)赴东京市黑田高等小学校就读,隔年再入京华商业学校。1917年(大正6年)杨澄若任牛骂头区长,一切实务均由杨肇嘉代理。1920年(大正9年)地方制度改制,杨肇嘉任清水街长,向当局争取海岸线铁路经清水、沙鹿之建筑计划。
投身台湾民族运动
杨氏投身台湾民族运动,主要是受蔡惠如影响。1925年(大正14年)杨氏不顾总督府之压迫,代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赴东京请愿。
1926年,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同时任新民会常务理事,并结交日本政界开明人士,厚植台湾民族运动之根基。1930年,杨氏于东京反对台湾总督府重发「阿片吸食牌照」,由新民会刊印《台湾阿片问题》发布各界,迫使总督府收回成命。1930年林献堂等人致书杨氏回台主持台湾地方自治联盟。1933年杨肇嘉偕同叶清耀、叶荣钟赴朝鲜考察地方自治制度。自1931年春台湾民众党被禁后,台湾地方自治联盟即担负台湾民族运动之责。九一八事变后,以荻洲立兵为首之军部,对台人压迫日深,至1934年台湾议会请愿运动亦被迫停止。1935年总督府实施第一届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地方自治联盟获胜,不过仍未达成实质的地方自治。同年8月,林献堂在地方自治联盟会员大会中,提议改组为政党,未获通过。1936年林献堂引发「祖国事件」。1937年4月,台湾报刊全面废止中文版,在此情势下,杨氏迁居东京,与林献堂、吴三连共谋他计。1939年总督府提出米谷管理案,杨氏与吴三连等人策划抵制。
1940年1月18日,蔡培火、吴三连以「反军思想」之嫌遭逮捕,杨氏为躲避风头而前往中国。1941年,拟取道朝鲜,转北京,往上海,但于新义州时,被疑为重庆间谍而遭到逮捕,后由吴金川营救而出。
战后经历
战后,杨氏自上海回台,于民国38年底(1949年)出任省府委员,民国39年初兼任民政厅厅长。民国39年(1950年)办理第一届县市议员选举,其后于民国42年(1953年)辞去职位。民国45年(1956年)担任林献堂公祭副主委,并与林献堂夫人及两子护送其遗体回台中雾峰安葬。[1]民国51年(1962年)获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之后便渐渐退出政坛,并着手撰写回忆录(着有《杨肇嘉回忆录》)。退休后,居于清水六然居(1937年落成),杨氏取《菜根谭》古训:「自处毅然、处人蔼然、有事崭然、无事澄然、得意冷然、失意泰然」为居所命名,并自号六然居士。杨肇嘉于民国65年(1976年)病逝,享寿85岁。
参考数据
- 台湾耆宿林献堂先生身后哀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典藏台湾
- 陈柔缙. . 麦田. 2022: 146–154. ISBN 978-626-310-238-5.
- 张炎宪,杨肇嘉与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举办之第七回「夏季学校:台中地区家族与历史研习营」。
外部链接
- 庄永明的台湾古早味:1934年8月11日:琴韵歌声扬乡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
- 清华大学图书馆-叶荣钟:人物志:台湾人物群像:杨肇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棒球运动珍贵新闻文件数字数据馆:联合报 1969年10月11日杨肇嘉捐建 少年棒球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湾第一座私人捐赠的少年棒球场
- 台湾史文件资源网 - 六然居典藏史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我的希望>杨肇嘉演讲- 台湾音声一百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