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新

郭雨新1908年8月20日—1985年8月2日),外号党外祖师爷」,是出身于台湾宜兰党外运动政治人物。

郭雨新
他在宜兰县政府官方文档上的肖像照,摄于约1950年(台湾省参议会议员任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08年8月20日
日治台湾宜兰厅宜兰区宜兰街(今宜兰县宜兰市
逝世1985年8月2日(1985岁—08—02)(76岁)
 美国华盛顿特区
国籍 大日本帝国(1908年-1945年)
 中华民国(1945年-1985年)
政党 中国青年党
配偶石宛然
儿女郭时南(子)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郭雨新
台语白话字

他在担任台湾省议会议员时,因与其他多位议员致力于对有关当局提出建议,并持续从事于地方自治及民主化事务之推动,被共同尊称为「五龙一凤」。后来他因其政治主张的缘故被当时国民党政府情治机关密切监视,因而决定前往美国,最后病逝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党外运动知名人物陈菊曾担任他的秘书[1]

生平

战前

郭雨新于1908年生于宜兰厅宜兰区宜兰街(今宜兰县宜兰市),之后就读宜兰公学校。其父郭根生在其就读公学校期间逝世,后为偿还父债而家道中落,令郭雨新在1922年毕业后无法升学,只能在公学校中担任工友以糊口[2]

1926年(大正15年)宜兰成立台北州立宜兰农林学校(今国立宜兰大学),郭雨新以第一名考进。1931年(昭和6年)毕业,靠巨富林松寿学费赞助进入台北帝国大学农林专门部,1934年(昭和9年)3月毕业。毕业后进入林松寿的公司林本源兴殖株式会社,同年6月与石宛然结婚。1938年(昭和13年)长女出生。

1940年,郭雨新携家至上海经商,1945年至北京,后于1946年回台[2]

战后省议员时期

1948年,郭雨新加入中国青年党。1949年获遴选担任台湾省参议会参议员。1951年至1971年间担任中华民国台湾省临时省议员、四届省议员(廿二年),与李万居郭国基吴三连李源栈(另有一说含汤庆松[3])合称「省议会五虎将」,又与许世贤合称「五龙一凤」之美名[4]

郭雨新毕生投入民主运动,也是台湾独立运动的支持者,其政治主张较向往美国的两党民主政治,而反对蒋中正一党独大的独裁政权。在议会中有「小钢砲」之称。

1958年,当选省警民协会常务监事。

1960年,郭与雷震等人筹组反对党中国民主党」对抗长期执政的中国国民党[5]。雷震入狱后,郭在生活上即备受国民党政府情治单位骚扰。

1972年,郭雨新欲竞选连任省议员,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而放弃。1973年,郭雨新参加增额监察委员选举,73名省议员在国民党当局骚扰恐吓下竟无人投给郭,导致郭拿到了「零票」落选[2]

1975年立委选举

1975年,郭雨新以曹操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为口号,以67岁之姿参与第一届立法院第二次增额立法委员选举,投票日是当年年底12月20日。郭雨新提出包括「国会全面改选」、「废除戒严令」、「解除报禁」、「总统台北市长直接民选」、「释放政治犯」、「确保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真正自由」等政见,但在该次选举中出现选举作票的迹象,令他以败选告终。其选区宜兰的开票结果出现高达八万张选票被列为废票、挖马路时挖出一大袋投给郭雨新的选票、及开票数大于投票数等公家作票之嫌的情事[2],引起宜兰市两万人上街抗议,差点激起暴动。

郭雨新先生竞选立委失败后,律师姚嘉文林义雄认为当时同时参选的林荣三有明显的贿选情形,应该对林荣三进行法律诉讼,这是台湾选举运动史上第一次对于质疑选举不公提出法律诉讼。他们两人将这次选举及诉讼经过写成《虎落平阳-选战!官司!郭雨新》一书,但此书于同年11月被查禁[6]

1976年,林义雄与姚嘉文为其提起选举无效之诉的官司。

1977年,郭雨新因其党外的政治主张遭到国民党政府情治机关特务二十四小时跟监,于是郭在4月离开台湾,转赴美国

1978年1月21日,郭雨新曾在华盛顿特区宣布争取竞选中华民国总统,他称:「我们坚信,倘若台湾人民能对政治主张公开表态,他们多数会选择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

1979年,郭雨新成立台湾民主运动海外同盟

1985年8月2日,郭雨新病逝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亚历山大医院,同年8月24日,葬于台湾台北阳明山

相关链接

参考数据

  1. 陈菊, 陈菊女士口述历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舍我纪念馆
  2. 游锡堃. . 财团法人仰山文教基金会. 2033: 63–85. ISBN 9789572878668.
  3. . [200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4. 苏瑞锵, 台湾(临时)省议会「五龙一凤」对结社权的态度——以「中国地方自治研究会」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台湾省咨议会编, 2004
  5. 林淇瀁, 一步一步行入黑牢的所在:雷震回忆录《新党运动黑皮书》导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003
  6. 〈郭雨新与台湾战后民主运动〉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