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文学)

古文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其形式较骈文自由。原指先秦秦代两汉以来的散文,但经过古文运动,在文风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历史

此处的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术语,自唐代以来,有特殊而狭隘的涵义。并非一切文言文都算古文,同样的,在某种条件下,“古文”也不一定跟白话对立。

由于六朝以来,尚求美感,作文多为骈文,过于讲求词藻、对偶典故,越来越不适应实际应用。

唐初陈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韩愈倡古文运动柳宗元和之,后至宋欧阳修任科举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运动方告成功。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因此称为“古文”。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皆对古文的规律,有其独特的见解。

清代桐城派对古文更加严格要求,方苞所谓:“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廷芳《隐拙轩文钞·方望溪先生传·自记》)后来的桐城派作者更扩大范围,陆续把“注疏”、“尺牍”、“诗话”等语言都列违禁。

清末民初,白话文兴起,古文受到一定的打压。

古文特点

古文不重音韵、不重对仗、亦不重辞藻,唯作文时须文以载道,言之有物,古文之文,多合于孔孟儒者之道,因韩愈所谓古文之道,孔孟儒家之道也。古文的文体照《古文辞类纂》的分法有「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等。

古文流派

  • 复古派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抗空泛平庸的八股文台阁体。但因拟古,为文缺乏个人风格,文本难懂。
  •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主张,推崇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平易通达。代表人物有茅坤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王慎中、唐顺之另与六人并称「嘉靖八才子」。其中茅坤编有《唐宋八大家文钞》。
  • 公安派: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表达真实情感,文章不再以「载道」为目的。
  • 竟陵派:代表人物有钟惺谭元春,继承公安派「独抒性灵」的理论,但提倡「幽深估俏」以救治公安派用字俚俗浅陋的弊病,文本亦因此趋于晦涩。

清朝

  • 桐城派: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集大成者,三人有「桐城三祖」之称。主张效法《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的散文及散文。提倡古文「义法」:「义」即内容思想,要「言有物」;「法」即形式技巧,要「言有序」。其中姚鼐编有《古文辞类纂》。
  • 阳湖派:代表人物有恽敬张惠言,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但思想较活泼,不专主程朱,主张兼采诸子百家。认为学古文要兼取骈文之长;除取法六经外,也兼取子史。
  • 湘乡派:创始人为曾国藩,是桐城派的一个旁支,认为古文创作应兼取汉赋的气韵,主张刚柔并济、奇偶互用。提倡「义理」、「辞章」、「考据」、「经济[1]」四者并重。其中曾国藩编有《经史百家杂钞》。

古文大家

自唐韩愈后,历代古文大家辈出,明茅坤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人为唐宋八大家,茅坤并辑八人之文于其所着之《唐宋八大家文钞》中

注释

  1. 经世济民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