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

对偶,是中文文学(包括文言文汉诗现代汉语文学)及越南喃字诗的术语,也是汉诗及喃字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前后两句(即出句和对句)语法结构相同[1]。在对偶的创作范围当中,对仗是其中之一。「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偶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所构成的修辞。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2]

句型分类

  • 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等。
  • 单句对:上下两句相对偶。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 鼎足对:三句或以上为对,在文言韵文中只限用于元曲
  • 隔句对:又称扇对、双句对,第一句对偶第三句,第二句对偶第四句。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长偶对:奇数句与奇数句相对偶,偶数句与偶数句相对偶,至少三组。例如:「亲不负楚,疏不负汉,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3]

内容分类

  • 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前后两个部分构成的对偶。
  • 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对偶。
  • 串对:由意义上有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形成的对偶。

对联

复杂的对仗则牵涉到音节,也就是平仄声调,还有用字内容和排列顺序等。因此在汉文文学对联当中,就以此来做难易之分。由某人出好上句,再征求对的最工整的下句。

如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相对的下联可以为:

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就是由两组对句所构成:「白日依山尽」对「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对「更上一层楼」。律诗则规定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必须相对,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见

参考数据

  1. 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页127。
  2. . [201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3. . [201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对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