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人,晚唐士大夫与作家。杜牧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是三朝宰相杜佑,25岁时进士及制举及第,出任校书郎,先后加入沈传师与牛僧孺的幕府,复受命为监察御史,先后在长安与洛阳任官。为了治疗弟弟杜𫖮的眼疾,杜牧一度辞职,后来加入崔郸幕下,复受召为史官。也许出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杜牧被外调出任州刺史,历时共7年,终于在李德裕过世后,回朝出任员外郎及史官。在杜牧主动请求下,他在湖州出任了一年刺史,回朝后出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迁至中书舍人。
杜牧 | |
---|---|
![]() 杜牧.『晩笑堂竹庄画传』 | |
出生 |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年 |
逝世 | 唐宣宗大中六年 852年(48—49岁) 长安 |
职业 | 官员、诗人 |
体裁 | 诗歌、古文 |
代表作 | 《阿房宫赋》 |
配偶 | 裴氏 |
儿女 | 子 杜晦辞 子 杜德祥 子 杜兰、杜兴 女 杜真 |
受影响于 | 韩愈 |
杜牧有《樊川文集》传世,诗风飘逸豪放,雄姿英发,善写七绝,形象风流倜傥,著名作品有《赠别》、《遣怀》、《清明》、《泊秦淮》,怀古诗有《过华清宫》、《题乌江亭》、《赤壁》等。杜牧名篇《阿房宫赋》讽刺朝廷大兴土木,是后世文赋之先驱,部份散文有传奇小说的风貌。政论方面,杜牧主张恢复府兵制,文人习兵并指挥军事,撰有《孙子兵法》注。为别于杜甫,人称杜牧为「小杜」;李商隐与杜牧同为晚唐著名诗人,后人亦仿李白、杜甫之合称「李杜」,称两人为「小李杜」[1]:819、821。
家世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2]:32,有家学渊源,祖父杜佑是著名学者,撰有《通典》,讲述历史典章制度[3]:187。803年,杜牧出生之年,祖父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回朝廷任宰相,直至812年去世为止,历事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杜牧父亲杜从郁是杜佑第三子,通过门荫特权进入仕途[4]:254,擢升至驾部员外郎[5]:11。杜牧是他的长子。杜佑过世几年后,杜从郁亦逝世[4]:254。杜牧堂兄杜悰选配唐宪宗女儿岐阳公主[5]:12,是皇帝宠爱的女婿。杜牧弟弟杜𫖮于832年进士及第[4]:254、276。
生平
少年及壮年
杜牧小时候家境富裕,喜欢到长安城平康里听歌看舞[3]:187。父亲杜从郁逝世后,杜牧十余岁时,家境变得贫困,多次搬迁,吃野菜,甚至夜晚睡觉无烛火;父亲杜从郁亦官位不够高,未能将门荫特权传给杜牧[4]:254。约826年,杜牧二十刚出头,便以《阿房宫赋》出名。828年,杜牧在洛阳进士及第。据说国子监博士吴武陵非常欣赏《阿房宫赋》,向主考官出示其文,成功劝说考官让杜牧得第五名。同年五月,杜牧又通过唐文宗主持的制举殿试,随即出任弘文馆校书郎[4]:255-256,负责校对典籍,期间杜牧曾拜见淮西将军董重质,请教当年淮西之乱之所以能对抗4年的战略因由[6]:58、49。同年秋天,杜家老朋友沈传师受命为江西观察使,府治在洪州[4]:256,杜牧受辟为从事,随沈传师赴幕府[6]:48,在洪州待了一年。次年829年,沈传师调任宣歙观察使,杜牧又随往宣州,负责起草文档和奉命出使,期间常宴饮和游赏美景。833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出使淮南府治扬州,新任淮南节度使是牛僧孺[4]:256、259。因该年四月沈传师迁吏部侍郎[7]:271,杜牧便留在扬州牛僧孺幕下,先后担任淮南节度府推官(法官)和掌书记。杜牧在扬州时经常夜出寻欢,据说牛僧孺曾派30小卒便服暗中跟踪保护他,后来杜牧受到取笑,开始还想掩饰,于是牛僧孺拿出有关他行踪的详细密报[4]:259、262。
835年春天,杜牧33岁,受任命为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回到京师。同年七月,其知己好友李甘因公开反对当权的郑注,被贬南方,杜牧也托词请求换职,得朝廷允准[4]:267,调任洛阳拜真监察御史,分司东都[6]:238,因而避过了同年十一月京城的甘露之变。837年,杜牧弟弟杜𫖮在扬州失明,杜牧离职到长安延请名医,一起到扬州给杜𫖮治病,两兄弟住在禅智寺内。这时李德裕到扬州任官,杜牧到宣州新任观察使崔郸处谋职,于837年秋天带着其弟到了宣州[4]:267、276、278,出任宣州团练判官[6]:238。838年末,杜牧获授左补阙及史馆修撰,次年初将其弟托付给在江州的堂兄,出发到京城。在任职左补阙期间,杜牧成功上诉,使李甘死后获赦罪。840年,唐文宗去世后,杜牧擢升为膳部员外郎,名义上掌管宫廷的供给;841年,他改任比部员外郎[4]:280、282-283。杜牧以员外郎出任史馆修撰,郎官衔仅是秩阶的本官,无实任,史馆修撰更为要重。他任史官前后有四年之久,虽然带着郎官衔,却一直在史馆任职[8]:223-224。
中年及晚年
或出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842年春天杜牧被外调任黄州刺史。黄州狭小穷薄,杜牧对此职位很不满意[4]:283。任职期间,杜牧除去州中官吏和豪强的收税陋习[9]:377。844年秋天,杜牧调任池州。次年秋天诗人张祜从丹阳来访。同年秋天唐武宗下诏灭佛,杜牧支持这种政策,监督摧毁池州寺院的工作。846年,杜牧被调到南方更遥远贫穷的睦州[4]:287、291。杜牧先后出任三州的刺史,前后共约七年,黄州、池州和睦州都是小州,户口都不满二万[8]:191,算是下州。刺史官阶虽比员外郎高,月俸也比员外郎多,但他并不得意,心情郁闷。此时李德裕秉政,杜牧没有机会回朝。李德裕去世后,848年杜牧的故旧周墀升任宰相,荐拔杜牧为司勋员外郎[8]:192。是年秋天,杜牧接到调回京城任司勋员外郎和史馆修撰的消息[4]:296,从刺史重入朝为员外郎,心情颇为得意愉快[8]:192。他于849年初到达长安,这时已是著名诗人,吸引了年轻诗人李商隐的仰慕[4]:296。

杜牧入朝任郎官不到一年,849年他又自愿求外放为刺史。杜牧自知自己为员外郎,还不够资格任杭州刺史,但为了养家,贪求刺史俸钱多,还是硬着头皮写封给宰相求任杭州刺史[8]:193、170。杭州是个大州,当时的宰相也已不是周墀。新任宰相没有答应杜牧的请求,杜牧身为员外郎不够资格。850年,杜牧从司勋员外郎擢升为吏部员外郎,这是最清望的郎官之一[8]:193、181。这年杜牧又上书宰相,而且连上三启,改求湖州刺史,情词恳切,总算如愿以偿。杜牧请求外放的理由是,他在京师无产业,而且要照顾弟妹,生活困顿,刺史的俸钱比员外郎多,可以解决经济问题。而湖州是个大州,户口多达七万。杜牧在湖州任刺史一年[8]:193-194,积存了不少俸钱[9]:355。851年弟弟杜𫖮去世,同年秋天,杜牧被召回京城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4]:298,负责为皇帝撰写各种制诰。这是他第二次从刺史入为郎官,生活变得富裕起来[8]:194-195,用他在湖州当刺史约一年期间积存下来的俸钱,营建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常召亲友前去游赏[6]:275。852年,杜牧迁中书舍人[4]:298,因没有攀升到更高一层的侍郎,有些郁闷不乐[8]:371。同年冬杜牧病倒,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并选编希望收入《樊川文集》的作品。同年底杜牧去世,传世的《樊川文集》由外甥裴延翰整理[4]:298。
文学
诗歌

杜牧的诗歌风格飘逸豪放,雄姿英发,前期比较意气风发,后期增添了深沉蕴藉[2]:49,善写七言绝句,诗风轻松自然,没有造作痕迹[3]:191,自称写诗很下工夫,会烧掉不完美的诗篇[4]:253。杜牧的七言绝句善写盛衰感慨,如《赤壁》、《泊秦淮》,十分著名而流行[3]:191。杜牧与好友许浑诗风相近,诗作有不少倣效许浑之处[10]:33。诗篇中杜牧形象风流,多情浪漫又伤感潇洒。离开扬州前他写了两首《赠别》,描写与一位歌伎的离别,表现出风流形象[4]:262、265。《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第二句比喻恰当出色,诗篇后半作比较,显得赠别的佳人冠绝群芳,虚实间互相呼应[11]:33、35。《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诗人在离别的酒杯前,想要强颜欢笑,但却无能为力,两句一起一承,十分紧密[11]:41。《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引用了楚王好细腰,以及汉代赵飞燕身体极轻,可以掌上跳舞两个典故,描述女子因诗人的薄幸而伤心肠断[4]:281。
杜牧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礡,有俊朗挺拔的眼界胸襟[2]:48。《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篇善于酝酿气氛,前半首写清明时节悲伤的气氛,后半首则写慰藉;「问」和「遥指」的动作使诗句活泼起来,赶走先前悲伤的气氛[11]:28-29。《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诗结构完美,第一句景象凄寒,对比河的那边商女处的喧闹[11]:34-35。诗人的心态是理智的、忧国伤时的,而商女则是不知不觉,沉迷声色之娱的,诗篇对比强烈,富震撼力[11]:72。《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享乐之歌,对隔江而听的诗人来说却是亡国的记忆,甚至是不祥迹象[4]:264,寄意朝廷中人如果都耽溺砍舞,国家就危险了[3]:193。《泊秦淮》从侧面讽刺只顾放浪酒色、不理天下兴亡的君臣权贵,重申荒淫丧国的历史教训[2]:36。杜牧也写过一些田园诗,如《商山麻涧》、《渭川田家》、《村行》等[4]:299-300、302-303;为宫女申诉的宫怨诗,则有《吴宫词》、《青冢》及《长安夜月》[2]:37。
杜牧的咏史诗和怀古诗特别喜欢用绝句体,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感,抒发对国家苍生的关心及借古鉴今的情思,能领悟历史过程中偶然和不测的一面,显示出历史在自然宇宙中的短暂、渺小和微茫[2]:35、31。《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歌讽刺唐玄宗晚年昏聩荒淫,不顾民生,只因杨贵妃对荔枝的私好,惹得尘土飞滚,人疲马惫,用词飞扬爽朗而含蓄婉转,兼具刚柔之美[2]:36。《金谷园》描写落花飘零、堕楼而死的绿珠,在石崇和孙秀的政治斗争中成为遭人摆弄、不由自主的牺牲品,「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使人感到自然无情而冷酷[2]:37、44。《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运用假设历史的创新手法,指出项羽应败而不颓,再接再励,抒发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积极进取的不屈意志,表达对不幸失败之英雄的同情,格调雄健爽朗,言带议论而意含哲理[2]:38-39。
怀古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篇由遗物起兴,引发暇思[2]:39,头二句都是实写直述,到第三句转成虚拟语法,巧妙地引出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11]:27。诗人想到反事实的虚拟,假如曹操征服了孙吴,二乔姐妹将为曹操所得,被禁锢于铜雀台,诗风直接简朴[4]:286-287,以二乔为国家命运的象征,带出自然天运的不定性和偶然性[2]:40。《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看到村临水,郭依山,酒旗迎风拂动,人民遵循自然生活的景象;而寺庙楼台和它们所包含的南朝历史,却慢慢模糊湮没,笼罩于一幕迷茫的烟雨之中,格调含蓄蕴藉,文意婉曲[2]:46-47。
散文及辞赋
杜牧散文的风貌接近于唐传奇,常有小说式的描写,记叙了人世间带有传奇色彩的逸事,如《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7]:253-254、《李贺集序》。《李贺集序》笔墨细腻传神,生动记叙了沈子明托请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一事,妙到毫颠,曲折有致[7]:261-262。《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描写其弟杜𫖮之病及治疗经过,客观细致,以人物语言串连故事,使行文转折多变,映带生姿,寄寓深厚的手足之情[7]:264、262。杜牧《自撰墓铭》描写不断出现的死亡预兆,占全文主要篇幅,战战兢兢地流露害怕死亡的心声,风格特异[12]:148-149。杜牧在黄州当刺史时,州内发生旱灾,杜牧照惯例以刺史身份,向城隍神祈雨,写了掷地有声的《祭城隍神祈雨文第二文》,透露了黄州地区种种苛税的恶习和根源。祭文一般都是高度公化的文本,无甚新意,但杜牧此篇却属奇文,细节丰富,让读者见识到黄州的苛税杂目,和他属下吏员作威作福,欺压百姓[9]:376-377。杜牧在《唐故处州刺史李君墓志铭》,写他的朋友李方玄到池州当刺史,生动刻画了刺史负责税赋徭役的实际操作内容,在正史列传中并不多见[9]:377-378。
杜牧《阿房宫赋》用押韵自由的散文,描写了秦始皇穷奢极侈的阿房宫,预示秦朝的速亡[13]:395,斥责秦始皇不念苍生,提醒后世君主须善于吸取教训,才不致重蹈覆辙,为害万民[2]:3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语有批评唐敬宗好兴土木之意,其讽刺手法受到白居易、元稹「新乐府」的影响[4]:255。
思想
杜牧有政治理想,喜欢读兵书,想要做一番事业[3]:188,作品表现出经世安邦的胸襟和抱负,思考「治乱兴亡之迹」[2]:32。针对朝中主政者对武将有所猜忌,杜牧强调「出将入相」传统有助于国家安定。他把唐朝前者的长期承平,归功于以朝中卿相统兵。朝中高官统兵出征后,即返朝任职,不会久任于一地一职,故边将权势不致坐大,后来唐玄宗改变这种制度,导致兵权失控,发生安史之乱。杜牧提倡恢复出将入相的传统,意义在于中央能有效控制军队,维持政治秩序[14]:239-240。杜牧又批评文武分途的情况,提倡士人习兵,对军务兴趣浓厚,认为军队的决策和指挥之权,必须由士大夫所掌握,武人只是奉命运行战斗,而国家发展的成败,就在于士大夫是否有能力来处理军旅之事[14]:248。杜牧批评当时的武将既无学识也不知礼义,全凭贿赂取得权势,一旦大权在握,则破坏法纪、擅权跋扈。为求扭转武官擅权的乱局,杜牧呼吁恢复府兵制,又倡议士大夫习兵。他曾研读古兵书十余家,认为《孙子兵法》一书最值得效法,乃为此书作注,认为研读兵书足以掌握军事运作的原则,至于实际作战的细节则可交由武将决定[14]:249-250。
宗教方面,杜牧排斥佛教,《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力斥佛教宣扬「地狱罪福」的谬说,抨击佛教藉本身的特殊社会地位长期为天下寄生,加重人民负担;更揭破工商官吏诈掠搜刮又迷信佞佛,企图「买福卖罪」的鄙妄心态[2]:46。
评价
清人沈德潜赞赏杜牧诗有神韵,「远韵远神」;贺贻孙赞赏杜牧诗含蓄动人,「风华蕴藉,增人百感」[2]:51;赵翼则批评杜牧太喜欢为古人翻案:「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2]:40洪亮吉认为杜牧兼长诗歌与古文:「有唐一代,诗文兼善者,惟韩、柳、小杜三家。」[5]:114近人缪钺赞赏杜牧豪放旷达的胸襟:「杜牧诗风格的特点所以能成为『雄姿英发』,就是因为他……积极有为,虽然有时忧伤抑郁,但是又能以豪放旷达出之。」[2]:49
影响
杜牧在扬州的浪漫故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后人写到少年狂放浪漫的生活,往往用扬州杜牧的典故。南宋姜夔作词《扬州慢》,整首词都用杜牧的典故[3]:191。杜牧《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春风十里」从此成为与扬州相连的短语[4]:265-266。杜牧的故事又成为元曲的主题,如元代乔孟符杂剧《杜牧之诗酒扬州梦》[7]:253、275。杜牧代表了扬州城浪漫的风格,为明清扬州文人所崇拜和标榜,倣效杜牧寻欢作乐[15]:12-13。杜牧善用七言绝句写咏史诗,此后七绝几乎成为咏史专体。苏轼古体诗《荔枝叹》批评唐玄宗,意旨上承杜牧诗《过华清宫绝句其一》[2]:50、36。《阿房宫赋》用押韵自由的散文,创造了新形式的辞赋,成为北宋时流行的「文赋」的先驱[13]:395。
参考文献
- .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7. ISBN 9620700929 (中文(繁体)).
- 邝䶮子.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5: 31–51 (中文(简体)).
- 叶嘉莹.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ISBN 9787101058772 (中文(简体)).
-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 贾晋华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4. ISBN 9787108035707 (中文(简体)).
- 缪钺.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ISBN 7543433672 (中文(简体)).
- 赖瑞和.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ISBN 9787101060416 (中文(简体)).
- 清水茂. . . 蔡毅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253–280. ISBN 7101038344 (中文(简体)).
- 赖瑞和. .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8. ISBN 9789570833560 (中文(繁体)).
- 赖瑞和.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ISBN 9787101125948 (中文(简体)).
- 铃木修次. . 《国外社会科学》. 1982, 11: 32–38 (中文(简体)).
- 曹逢甫. . 台北: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2004. ISBN 9787301273470 (中文(繁体)).
- 川合康三. . 蔡毅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ISBN 7801092430 (中文(简体)).
- 孙康宜、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编). . 刘倩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ISBN 9787108044686 (中文(简体)).
- 方震华.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20132565 (中文(简体)).
- 梅尔清(Tobie Meyer-Fong). . 朱修春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9787309042610 (中文(简体)).
延伸阅读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杜牧”的内容 | |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维基文库上该作者的作品 |
- 张梅. .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2022-04-28]. ISBN 7508510259 (中文(简体)).
- 郑文惠. (PDF). 《政大中文学报》. 2004, 1: 149–192 [2022-04-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5) (中文(繁体)).
- 吕志武. . 《师大学报》. 1993, 38: 89–109 [2022-04-28]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