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1],字子鱼,东汉时期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市)人,是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华歆是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的过程主要参与者之一[2],在曹魏官至司徒、太尉。
华歆 | |
---|---|
太尉 | |
国家 | 中国 |
时代 | 三国 |
主君 | 东汉(何进)→袁术→东汉(李傕)→东汉(刘繇)→孙策→孙权→曹操→曹丕→曹叡 |
姓 | 华 |
名 | 歆 |
姓名 | 华歆 |
字 | 子鱼 |
出生 | 157年 |
逝世 | 232年 |
生平
入仕朝廷
华歆在年少时就已经是名闻山东的名儒,无论德行或才学都是一时之选。华歆曾在高唐任吏,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离职。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汉少帝刘辩继位,大将军何进辅政,郑泰、荀攸和华歆等都被征命,华歆到洛阳后任尚书郎。及后董卓作乱,次年废少帝立汉献帝刘协,引发董卓讨伐战,董卓于是挟献帝西迁长安,华歆请求出任下邽县令,称病不随行,后由蓝田走到南阳,被当时在穰县的袁术留住。
远渡江淮
华歆及后即建议袁术进军追击董卓,但袁术不接纳;华歆于是打算离去,适逢初平三年(192年)太傅马日䃅被指命安定关东,马日䃅于是辟华歆为掾。后东行至徐州,即拜豫章太守,曾拜访处士徐胤,为政清静而不混乱,得到吏民爱戴,甚至在扬州刺史刘繇病死后,他的余众都想奉华歆为主,但华歆认为为汉臣不应擅自任命而拒绝[3]。后孙策平江东,并派虞翻游说华歆支持,华歆赏识孙策善于用兵而奉迎他;孙策亦待之以上宾之礼。其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4]。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而曹操与袁绍正在官渡交战,曹操上表征召华歆。孙权打算不放行,但华歆则以孙权能与曹操交好为由劝他放行[5]。孙权乃遣华歆应命。华歆走时有千余名宾客和旧友送行,并赠遗他数百金。至临去,华歆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众乃各留所赠。
回归朝廷
华歆到洛阳后任议郎,参司空军事,后历任尚书、侍中、尚书令。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进攻孙权的重镇濡须口,并表华歆为军师。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当年的图谋泄露,曹操知道后大怒,逼献帝废后,更先替献帝写好诏书,命郗虑持节接收皇后印绶,又命尚书令华歆领兵入宫捉拿伏皇后。华歆率兵入宫搜捕伏皇后,在墙壁夹层中找到伏皇后,并亲自动手揪头髻拖出,拏见曹操并处死,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出任魏国御史大夫[6]。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后世子曹丕继位魏王,华歆任魏国相国,封安乐亭侯。
曹魏三公
曹丕称魏王同年受禅称帝,华歆奉命参与其中,并在之后改任司徒,不进爵。黄初四年(223年)有诏命公卿举荐独行君子,华歆举荐管宁,曹丕于是征命。黄初六年(226年)曹丕逝世,太子曹叡继位,进封华歆为博平侯,增食邑五百户,并前一千三百户,转拜太尉。太和四年(230年),曹真进攻蜀汉,华歆却上奏罢兵,认为现在远道派兵入蜀汉只会白白耗费物资,而没有成果。同时天雨,明帝于是下令撤军。
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谥敬侯。
正始四年(243年),华歆与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阶、陈群、钟繇、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典韦、王朗、曹洪、夏侯渊、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因功而得到曹芳于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性格特征
- 华歆当年与同郡陶丘洪一样知名于世,陶丘洪常自为比华歆更有眼光。当时王芬打算与豪杰一起谋废汉灵帝,并暗中呼召华歆和陶丘洪共谋大计,但华歆劝止陶丘洪,认为王芬无能力完成废立的大事,必定失败并祸连宗族[7]。及后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才心服。
- 高唐是齐地的名城,很多士绅都会在街上游走,但华歆在高唐任官时,每当下班离开府衙,就会回家,不会流连街上。与人议论时都持平,不会出言毁谤伤人。
- 华歆离开董卓后,与郑泰等人步出武关,路上遇到一人,请求和他们一起走;当时华歆反对,认为现在大家身陷危险之中,未知那人如何。而若收留他,就不可以丢弃。众人于心不忍,还是答应要求。后来那人堕井伤,大家都想放弃他,但华歆却说大家已经是共同进退,放弃他是不义。于是众人一起将那人救起。
- 华歆虽然后期在东汉及曹魏朝廷任高职,但家境清贫,俸禄和赏赐多数都送了给亲戚故人,家中没有太多储蓄。自己亦淡薄财欲,虽然皇帝对他的赏赐很丰盛,但华歆仍然没有甚么财产。
轶事
- 《魏略》载华歆、邴原和管宁一同游学,结为朋友,时人称三人为「一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
- 管宁和华歆是好友,一天二人在园中耕作,见地有片黄金,管宁照样挥舞锄头,将金子当作瓦石一般;但华歆却拿了金看一看才扔到一旁。又一次二人坐在同一块席上一起读书,有华丽的轿经过门前,管宁不作理会,但华歆却丢下书本去看。管宁于是割席分坐,说:「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语出《世说新语·德行篇》,是成语「割席绝交」的典故。文中描写华歆为小人一角,管宁为君子。
- 曹丕《列异传》有记载华歆年轻时的奇遇,说他年轻时寄宿在别人家时遇到两名仙吏,预言其将来为公卿。[8]
- 《世说新语》与《谱叙》分别记载了华歆与王朗、郑泰避乱时发生的事。
- 《世说新语》中说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正要上船时另一个人想和他们一起走,华歆很为难,不想带那个人,王朗则说船很宽大,可以载,于是就把那个人一同载上了船。后来强盗追的很紧,王朗就想把那个人赶下船,但被华歆阻止,他说:“我之前为难的事就是这个情况,但是既然已经答应了,怎么能在危急的时候抛下他呢?”于是像之前一样对待那个人。[9]此故事为《谱叙》故事的延伸版,据说为突出华歆的品德并说明他的品德高于王朗。
- 华峤《谱叙》中说华歆担任下邽令时汉朝动乱,于是他和郑泰等人躲避乱世,从武关出发就遇到一个独行的男人想和他们一起走,其他人都觉得他可怜想要同意,唯独华歆说:“不行,现在我们已经是处于危险之中,我们道义上一起接受祸福患难。现在无故接受了他,我们不知道他讲不讲道义。一旦遇到了困难,要半路抛弃他吗?”但是众人还是不忍心,同意让那个男人和他们同行。后来这个男人掉入了井中,众人都想弃之而去,但华歆却说:“既然已经让他和我们一起走了,抛弃他是不道义的行为。”于是华歆带着众人把那个男子救了上来,之后和那名男子告了别。[10]
弑伏皇后疑考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用章炳麟的意见,意谓幸有吴人之《曹瞒传》记载华歆捕事,华歆此事始得流传;但反过来说,正因《曹瞒传》乃吴人所撰,岂不亦有可能实乃吴人据谣传甚至是恶意捏造故事以抹黑敌国重臣,尤其华歆本是吴国臣子,却借机投了曹操,故有华歆勒兵捕之说?[11]另袁宏所着《后汉纪》亦没有记载此事,仅言曹操派手下去抓拿伏皇后。[12]
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华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被描写成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奸臣。
起初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孙策崛起江东之际降于孙策麾下,但一直到孙权时皆未获得明显的重用。赤壁之战后,孙权采用顾雍之策,企图制造刘备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坐享渔翁之利,于是派遣「曹操敬慕者」的华歆为使,北上晋见丞相曹操。使命完成后,华歆随即被曹操任命为大理寺卿,留在朝廷,自此变成曹操的幕臣。
曹操病逝邺都,群臣还在议论世子曹丕如何继任之时,华歆便急急自许昌赶来,并拿出汉献帝的诏命,确立曹丕继任的法统正当性。华歆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原来是因为华歆早料到会有此事,所以自行草诏,并威逼汉献帝追认。华歆也由于此功,成为新王曹丕的亲信,继续留在权力内核。又当曹丕欲篡汉自立的时候,华歆深谙曹丕恐惧顾虑世间的骂名,于是担纲扮演逼宫的黑脸主角,强逼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成为曹魏开国的大功臣。
评论
- 陈寿《三国志》评:「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 陈登:「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 孙策:「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 虞翻:「窃闻明府与鄙郡故王府君齐名中州,海内所宗,虽在东垂,常怀瞻仰。」(《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三》)
- 曹丕:「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此三公(钟繇、华歆、王朗)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 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全三国文·卷十八·魏十八》)
- 曹叡:「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 嵇康:「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徐庶)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管宁)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 傅玄:「华太尉积德居顺。」
-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奉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轁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于邪儒之说,交臂于陵肆之徒,位夺于一竖,节堕于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于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于歆,咎孰大焉。」(《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 华峤:「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 刘义庆:「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世说新语·德行》)
- 陈普:「拈起黄金日岂疑,斩关发壁复何为。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
- 罗贯中:「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盛闻庆赏威刑,必宗于主,权宜宥恕,出自人君。子路私馈,仲尼毁其食器;田氏盗施,《春秋》着以为讥。斯褒之成言,已然之显义也。孥戮之家,国刑所肃,受赐之室,干施所加,若在哀矜,理无偏宥。歆居股肱之任,同元首之重,则当公言皇朝,以彰天泽,而默受嘉赐,独为君子,既犯作福之嫌,又违必去之义,可谓匹夫之仁,蹈道则未也。」(《评处理赐物》)
参见
注释
-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华歆于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日逝世,换算成公历已是公元232年1月30日,而非公元231年。
- 《魏略》:文帝受禅,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以成受命之礼。
- 《魏略》:扬州刺史刘繇死,其众愿奉歆为主。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不从
- s:三国志/卷13#华歆注引《吴历》
- 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
- 按《武帝纪》:(建安)二十二年……六月,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
- 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尹)、霍(光)之所难。芬性疎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 《三国志·华歆传》引《列异传》:“歆为诸生时,尝宿人门外。主人妇夜产。有顷,两吏诣门,便辟易却,相谓曰:‘公在此。’踌躇良久,一吏曰:‘籍当定,奈何得住?’乃前向歆拜,相将入。出并行,共语曰:‘当与几岁?’一人曰:‘当三岁。’天明,歆去。后欲验其事,至三岁,故往问儿消息,果已死。歆乃自知当为公。”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讬,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 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邽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今无故受之,不知其义,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卒共还,出之而后别。”
- 《世说新语笺疏·德行·13》:章炳麟菿汉昌言五曰:「汉、魏废兴之际,陈群所为,未若华歆之甚也。及魏受禅,群与歆皆有戚容,时人议群者犹曰『公惭卿,卿惭长』,独于歆,魏、晋间皆颂美不容口。曹植亦不慊于其兄之夺汉者,然所作辅臣论,称歆『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志存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义断事』。然则歆之矫伪干誉,有非恒人所能测者矣。」又曰:「歆之得誉,亦缘峤之谱叙,范书载歆勒兵收伏后事,本诸吴人所作曹瞒传,若峤所作后汉书,必不载也。」
- 《后汉纪》卷30:(建安十九年)冬十一月丁卯,皇后伏氏废,非上意也。曹操使人收后,后被发徒跣而出。上谓御史大夫郗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乎?」后见杀之日,后父完及宗族死者百有余人。
- 胡志佳. .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 2013年11月, (7): 141-160. 该文认为王浚之妻华芳兄、姐与父、祖辈跟华歆的血缘关系并不明确。
- 《晋书·华表传》:有六子:廙、岑、峤、鉴、澹、简。
- 《艺文类聚·卷四十八》:王隐晋书曰.华表子简.字奉骏.有智器文藻.官至中书郎.
- 《世说新语注·赏誉-95》:许氏谱曰:「玄度母,华轶女也。」
参考数据
-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 《后汉书·献帝纪》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 《三国志·魏书·陈矫传》
-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 《晋书》华表传・华轶传
- 《世说新语》
- 《王浚妻华芳墓志》
曹魏官职 | ||
---|---|---|
前任: 钟繇 |
曹魏太尉 226年—231年 |
继任: 暂无继任者 |
前任: 首任 |
曹魏司徒 220年—226年 |
继任: 王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