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
词源
「朝」:
中文所谓的「朝」字具有代表早晨,有今日(一昼夜)含义,在政治上延伸为今日治天下者,引用为当政政权的意思。
因此「朝」是指所执政之政权,如「我朝混一以来,朔南暨声教,士大夫歌咏」、「我朝内政修明,垂裕奕叶」等皆属同用法。与此相对的字词为「野」。
「廷」:
中文所谓的「廷」在《释文》中表示“廷,人所集之处。”《后汉书》中县廷一词,引用《苍颉篇》曰:「廷,直也。」《说文解字》:「廷,朝中也。」《风俗通》:「廷,正也。言县廷、郡廷、朝廷,皆取平均正直也。」[1]
「朝廷」二字指办理政事和发布命令的地方,也指王朝的最高统治机构。
中国的朝廷
一般来说,中国的朝廷分为“内廷”(又称作中朝)和宰相为首的“外廷”(外朝)。在汉武帝之前,内廷在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很少,仅仅负责皇家内部事务,以及照料皇帝及其家族的起居,几乎所有的政事都是由外廷负责。但武帝为了抑制相权,以用兵为理由,召大司马大将军居内,组成皇帝的私人工作机构。武帝晚年,以尚书令为首的内廷几乎掌握了所有决策权力,丞相不过奉行文书而已。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的演变中,皇帝的权力扩张,总是压迫宰相的行政权,故内廷也总是不断地取代外廷,成为正式的政府机构,比如汉朝的尚书令到了曹魏之后,已经成为正式的宰相职务。著名的三省制度中,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都是过去随侍皇帝左右的内廷官职。宋代主管军事事务的宰相职务枢密使,在唐朝晚期出现,当时也是内廷官职,由宦官充任。
日本的朝廷
日本的朝廷就是与武家幕府相对,而以天皇为权力基础的统治机构,俗曰公家。10世纪后丧失了统治实权,成为形式上存在的虚设机构。但其中的职务仍然存在。直到安土桃山时代以前,武家政权掌权但并不太干涉朝廷的官职任命等事,虽然官职并没有权力,只是空名。到江户时代,日本幕府开始大力干涉朝廷内部事务,强制天皇把许多有力的武士任命为朝廷的官员直到大政奉还为止。
注释
- 《后汉书·卷六十八 ‧ 列传第五十八》郭太字林宗[……]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苍颉篇曰:「廷,直也。」说文:「廷,朝中也。」风俗通:「廷,正也。言县廷、郡廷、朝廷,皆取平均正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