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郡
历代变更 | |
设置 | 西汉 |
使用状况 | 江西省南昌市 |
西汉 | 豫章郡 |
新朝 | 九江郡 |
东汉 | 豫章郡 |
三国 | 豫章郡 |
西晋 | 豫章郡→豫章国(289年) 豫章国→豫章郡(311年后) |
东晋/十六国 | 豫章郡 |
南北朝 | 豫章郡(宋) 豫章郡(齐) 豫章郡(梁) 豫章郡(陈) |
隋朝 | 洪州→豫章郡(607年) 改称为洪州(622年) |
唐朝 | 洪州→豫章郡(742年) 改称为洪州(758年) |
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析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西晋后辖境逐渐缩小。隋唐时改豫章郡为洪州,南唐时改为南昌府,南宋时称隆兴府,元时为龙兴路,明清时又改为南昌府。
郡名起源
豫章,一作豫樟,本为木名。《左传》:“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1]杜预注:“豫章,大木”。《史记》引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2]张守节正义:“按温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章乃可分别。”另说豫章即樟木。《后汉书》王符传:“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3]李贤注:“豫章即樟木也。”
春秋战国时期豫章用为地名,该地起于今安徽之霍丘、六安、霍山之间,西迳河南光山、固始二县,抵信阳市及湖北应山县之北[4]。
沿革
西汉
豫章郡,汉书但云“高帝置”[5]。周振鹤认为是高帝初年分庐江郡所置[6]。高帝五年(前202年)以英布为淮南王,置淮南国,领衡山、九江(包括后来的六安国)、庐江、豫章四郡。十一年,英布反,立皇子刘长为淮南王。文帝七年(前173年)淮南国除,四郡属汉。十二年,徙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前164年)刘喜还封城阳,以庐江、豫章二郡为庐江国,封淮南厉王刘长之子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景帝四年(前153年),徙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庐江国除,复置庐江、豫章二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于江北新置庐江郡,庐江郡江南故地分属于豫章郡、鄣郡。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豫章郡领县十六、侯国二:
东汉
王莽时改称九江。永元年闲,增置三县:临汝县(分南城置)、建昌县(分海昏置)、石阳县(分庐陵置)。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领二十一县:南昌、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鄱阳、历陵、余汗、鄡阳、彭泽、柴桑、艾、海昏(侯国)、平都(侯国,即西汉时安平侯国)、石阳、临汝、建昌。有406496户,1608906人。[9]灵帝时又厘置数县。献帝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中,又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
人口
行政长官
豫章太守(25年—264年)
- 周生丰,泰山南武阳人。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为豫章太守。[17]
- 李忠,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建武十四年(38年)迁豫章太守。[18]
- 姜□,彭城广戚人。姜肱之祖父。章、和之际为豫章太守。[19]
- 张躬,和帝永元中为豫章太守。[20]
- 曹萌,东汉中期豫章太守。[20]
- 刘祇,安帝元初、永宁中为豫章太守。[21]
- 张云,顺帝时为豫章太守。[22]
- 司马景,河内怀人。东汉中期豫章太守。[23]
- 栾巴,魏郡内黄人。顺帝汉安中为豫章太守。[18]
- 虞续,冲帝永嘉时(145年)为豫章太守,二月坐贪賍下狱死。[24]
- 王永,大约桓帝时为豫章太守。[25]
-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王刘肥之后。大约桓帝时为豫章、会稽太守,人称“一钱太守”。[26]
- 陈蕃,汝南平舆人。桓帝时豫章太守。[27]
- 陈修,会稽人。桓、灵之际豫章太守。[28]
- 封祁,汝南人。灵、献之际豫章太守。[29]
- 祝括,中山人。灵、献之际豫章太守。[30]
- 周术,献帝初平至兴平二年为豫章太守。[31]
- 诸葛玄,琅琊人,诸葛亮从父。周术死后刘表以其为豫章太守,建安元年为刘繇所败,退守西城。建安二年,为县民所杀。[32]
- 朱皓,会稽上虞人,朱俊子。周术卒,朝廷以其为豫章太守,建安元年借刘繇兵逐诸葛玄,旋为笮融所杀。[33]
- 华歆,平原高唐人。笮融被杀后继为太守。[34]
- 孙贲,吴郡富春人。孙权从兄。刘繇死,孙策遣孙贲取豫章郡,自领太守至建安二十四年。[35]
- 孙邻,孙贲子。孙贲死后嗣立为豫章太守,领郡二十年。[35]
- 顾邵,吴郡吴人,顾雍子。继孙邻为豫章太守,建安末卒于官。[36]
- 蔡遗,汉、魏之际,继顾邵为豫章太守。[37]
- 谢景,南阳人。三国吴初年为豫章太守。[38]
- 谢斐,孙权时豫章太守。[39]
- 孔竺,会稽山阴人,孙吴时在任。[40]
- 纪陟,丹阳人。吴孙休时豫章太守。[41]
- 孔冲,孙吴时在任。[42]
豫章太守(310年代—402年)
- 周广,由内史改号。[48]
- 甘卓,字季思,丹杨人,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出任。[49]
- 周访,字士达,汝南安城人,晋愍帝时在任。[50]
-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出任。[51]
- 刘胤,字承胤,东莱掖人,晋元帝时在任。[52]
- 王棱,字文子,琅邪临沂人,晋元帝时在任。[53]
- 王彬,字世儒,琅邪临沂人,晋明帝时在任。[53]
- 史畴,东晋时在任。[51]
- 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人,东晋时在任。[54]
- 周抚,字道和,汝南安城人,晋成帝时在任。[50]
- 刘劭,彭城人,晋成帝咸康中在任。[46]
- 褚裒,字季野,晋成帝时在任。[55]
- 庾条,字幼序,颍川鄢陵人,东晋时在任。[56]
- 褚希,东晋时在任。[54]
- 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人,东晋时在任。[56]
- 王操之,字子重,琅邪临沂人,东晋时在任。[57]
- 王欣之,太原晋阳人,东晋时在任。[55]
- 王珣,字符琳,琅邪临沂人,晋孝武帝时在任。[58]
- 范宁,字武子,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年)在任。[59]
- 孙潜,字齐由,太原中都人,晋安帝时在任。[60]
- 郭昶之,晋安帝时在任。[61]
豫章太守(416年—461年)
- 谢瞻,字宣远,陈郡阳夏人,晋恭帝时在任。[64]
-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宋少帝时在任。[65]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离任。[66]
- 邓胤之,豫章南昌人,宋文帝时在任。[67]
- 庾登之,颍川鄢陵人,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离任。[66]
- 萧斌,南兰陵人,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领。[68]
- 桓隆之,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被杀。[66]
- 任荟之,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伏诛。[69]
- 檀和之,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离任。[70]
- 庾冲远,颍川鄢陵人,宋孝武帝时在任。[71]
- 王谦之,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在任。[72]
- 庾业,新野人,宋孝武帝时在任。[67]
- 袁粲,字景倩,陈郡阳夏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73]
豫章内史(461年—465年)
豫章太守(465年—479年)
豫章内史(479年—502年)
豫章内史(504年—525年)
豫章内史(531年—551年)
豫章太守(551年—569年)
豫章内史(569年—589年)
国主
西晋豫章国(289年—304年)
豫章国(289年—304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王 | 司马炽 | 289年—304年 | 晋武帝第二十五子 | |
立为皇太弟,国除 |
西晋豫章国(306年—311年)
豫章国(306年—311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王 | 司马诠 | 306年—307年 | 司马遐第三子 | |
2 | 豫章王 | 司马端 | 307年—311年 | 司马遐第四子 | |
立为皇太子,国除 |
晋楚豫章国(402年—404年)
豫章国(402年—404年)[61] | |||||
以平司马元显之功封,食邑75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郡开国公 | 桓玄 | 402年 | ||
2 | 豫章郡开国公→豫章郡王 | 桓升 | 402年—404年 | 桓玄子 | |
伏诛,国除 |
南朝宋豫章国(461年—465年)
西阳国(456年—461年)/豫章国(461年—465年)丨食邑2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西阳郡王→豫章郡王 | 刘子尚 | 456年—465年 | 宋孝武帝第二子 |
南朝齐豫章国(479年—502年)
豫章国(479年—502年)丨食邑3000户→4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郡王 | 文献王 | 萧嶷 | 479年—492年 | 齐高帝第二子 |
豫章世子 | 哀世子 | 萧子廉 | 萧嶷长子 | ||
2 | 豫章郡王 | 萧元琳 | ?—502年 | 萧子廉子 |
南朝梁豫章国(504年—525年)
豫章国(504年—525年)|食邑2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郡王 | 萧综 | 504年—525年 | 梁武帝第二子 |
南朝陈豫章国(569年—589年)
豫章国(569年—589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豫章郡王 | 陈叔英 | 569年—589年 | 陈宣帝第三子 |
注释及征引文献
- 《左传》哀公十七年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豫章二字,《史记》、《汉书》、《文选》皆作豫章,明万历汪士贤刻《司马长卿集》作豫樟。
-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
- 《箬园日札》春秋豫章考,杨伯峻注
- 地理志条下自注
-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四章第三节
- 汉书地理志
-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分册
- 后汉书郡国志
-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见汉书武五子传
- 见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 见汉书儒林传
- 见后汉书桓谭冯衍传注引《豫章旧志》
- 后汉书本传
- 后汉书姜肱传
- 见水经注赣水
- 见后汉书方术传
- 后汉书独行传
- 晋书宣帝纪
- 事见后汉书冲帝纪
- 见后汉书党锢传
- 后汉书循吏传
- 后汉书本传、徐稺传
- 说郛五八引谢承《会稽先贤传》
- 风俗通义十反
- 风俗通义穷通
- 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献帝春秋》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献帝春秋》。三国志谓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
-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传、陶谦传、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献帝春秋》
- 三国志魏志本传
- 三国志吴志宗室传
- 三国志吴志本传
- 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 见三国志吴志张昭传
- 见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引《吴录》
- 《晋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吴录》
- 《晋书 卷八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 《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
- 《晋书·列传第四十一》
- 《晋书 卷六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 《晋书·帝纪第六》
- 《晋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 《晋书 卷七十 列传第四十》
- 《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晋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十九》
-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 《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 《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晋书 卷八十 列传第五十》
- 《晋书 卷六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晋书 卷九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 《宋书·列传第二》
- 《宋书·列传第五十二》
- 《宋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 《宋书 卷五十七 列传第十七》
- 《宋书 卷五 本纪第五》
-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宋书卷六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宋书 卷七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 《宋书 卷六 本纪第六》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宋书 卷七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 《宋书·列传第四十七》
- 《南齐书·列传第十四》
- 《南齐书 卷四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 《宋书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一》
- 《宋书 卷八 本纪第八》
-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 《南齐书·列传第一》
- 《南齐书·列传第十五》
- 《南齐书·列传第十七》、《南齐书·列传第十八》
- 《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四》
- 《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六》
- 《梁书·列传第二十五》
- 《南齐书·列传第三十》
- 《梁书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 《梁书·列传第四》
- 《梁书·本纪第二》、《梁书·列传第十八》
- 《梁书·列传第二十八》
- 《梁书·列传第三十一》
- 《梁书·列传第四十七》
- 《梁书·列传第三十五》
- 《陈书·本纪第一》
- 《陈书·列传第二》
- 《梁书·列传第三十八》
- 《陈书 卷九 列传第三》
- 《陈书·列传第六》
- 《陈书 卷十三 列传第七》
- 《陈书 卷十八 列传第十二》
- 《陈书·列传第四》
- 《陈书·列传第八》
- 《陈书·列传第十》
- 《陈书·列传第三十》
- 《隋书·列传第三十》
- 《唐刺史考全编》
- 《宋书 卷一 本纪第一》
- 后汉书方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