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
公是中国古代爵位名。在中文里用“公爵”来翻译欧洲中世纪贵族等级系统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英语Duke、德语Herzog、法语Duc等)。
欧洲贵族等级 |
---|
![]() |
皇帝/女皇/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凯撒/沙皇 |
至高王/大王 |
王/女王 |
奥地利大公/女大公/沙皇太子 |
大亲王/长公主/大公/女大公 |
选帝侯/王爵/女王爵/储君/血统亲王/外藩亲王/伊比利王太子/法国王太子/波兰王太子/瑞典王太子 |
公爵/女公爵/德国公爵/斯拉夫王公/亲王伯爵 |
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波雅尔 |
侯爵/女侯爵/藩侯/领地伯爵/边境领主/行宫伯爵 |
伯爵/女伯爵/英国伯爵/德意志伯爵/城主/法国城主/城伯 |
子爵/女子爵/主教代理官 |
男爵/女男爵/德意志男爵/男爵夫人/倡导者/上议院贵族/亚瑟尔/伦德曼 |
从男爵/女从男爵/苏格兰男爵/苏格兰女男爵/帝国骑士/德国骑士 |
罗马骑士/骑士/低地国骑士/勋爵/女勋爵/女爵士/自由骑士/庄园主 |
绅士/士绅/莱尔德/埃德勒/琼克希尔/容克/扬格/侍女 |
家臣 |
中国
公起源于中国周代分封建国制度下的诸侯五等爵体系,为第一等爵,只有姬姓宗室才会分到这一个等级,具有明确的尊卑等级和对应的权责。“爵”,是一种酒器,多为青铜所制,是西周礼器中的一种,诸侯须依据其地位与等级使用相对应的“爵”,所以诸侯的等级又称“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时诸侯国享公爵者有四:宋国、西虢国、周国和虞国。
“公”作为中国古代分封制爵位的一个等级,须与现代汉语中的“公爵”相区别,后者是英文Duke(或其他相应西欧爵位称号)在中文中的对应翻译,并且根据英语的使用习惯,可以直接应用在人名、尊称中,具体格式为“英国爵位等级of封国”,翻译为“封国·爵位对应翻译”,例如Duke of Edinburgh,中文直译为“爱丁堡公爵”;在中文语境中,“公爵”不等于“公”,而是“等级为公的爵位”之意,通常特用于“进(公爵)”、“享(公爵)”等动词之后,并且不可以直接用于人称,用于人称时通常是“封国·(谥号)·爵位等级”,例如“宋公”、“魏文侯”。
进入战国时期以后,“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纷纷称王,周王室名存实亡,五等爵制度也失去了其法制地位,各个诸侯王国在一系列变法行动中纷纷创建了自己的爵位制度。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不设公,汉承秦制,也沿用了二十等爵并增设王爵,公则成为了爵位体系外一种特殊的尊荣。汉朝封为公的特例有“二王三恪”制度下的周室后裔(汉成帝绥和元年将周承休侯进爵为公、汉平帝元始四年改郑公)和商室后裔(汉成帝绥和元年将殷绍嘉侯进爵为公、元始二年改宋公),以及西汉末王莽受封安汉公和东汉末曹操受封魏公。以后唐朝有国公、郡公、县公等,宋朝、明朝有国公爵,清朝有公爵。
- 中国历代公爵
欧洲贵族
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第五级(从低至高)贵族爵位一般在中文里译作“公爵”,在王或亲王之下,在侯爵之上。
欧洲诸国近代的“公爵”称号比较统一,大多可以归为三类:从拉丁文“Dux”衍生出的爵位名(例如法语Duc和英语Duke'),此词源原义是“领袖”;与德语Herzog同源的称号,词源是日耳曼语,“领军”的意思;此外部分斯拉夫国家有沃伊沃德(或类似)的称号,是相似的“战士领袖”的意思。
三组称号都源自于对于军队首领的称号。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也因此Dux被认为等同于日尔曼人旧有的军事领袖称号,Herzog。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独立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当地名称)为称号。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为与拥有相似称号而不是国君的贵族有所区别,中文一般称作“大公”,欧洲现存唯一的独立大公国是卢森堡。
历史上的其它大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在一些国家公爵以上还有亲王,但另一些国家的公爵级别比亲王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