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爵
大公爵是欧洲爵位的一种,来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对为罗马帝国效力,而非罗马血统的外族如日耳曼族军队的首领的称谓。在后来被引申为非王族血统,却拥有实权,对王国举足轻重的人。
欧洲贵族等级 |
---|
![]() |
皇帝/女皇/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凯撒/沙皇 |
至高王/大王 |
王/女王 |
奥地利大公/女大公/沙皇太子 |
大亲王/长公主/大公/女大公 |
选帝侯/王爵/女王爵/储君/血统亲王/外藩亲王/伊比利王太子/法国王太子/波兰王太子/瑞典王太子 |
公爵/女公爵/德国公爵/斯拉夫王公/亲王伯爵 |
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波雅尔 |
侯爵/女侯爵/藩侯/领地伯爵/边境领主/行宫伯爵 |
伯爵/女伯爵/英国伯爵/德意志伯爵/城主/法国城主/城伯 |
子爵/女子爵/主教代理官 |
男爵/女男爵/德意志男爵/男爵夫人/倡导者/上议院贵族/亚瑟尔/伦德曼 |
从男爵/女从男爵/苏格兰男爵/苏格兰女男爵/帝国骑士/德国骑士 |
罗马骑士/骑士/低地国骑士/勋爵/女勋爵/女爵士/自由骑士/庄园主 |
绅士/士绅/莱尔德/埃德勒/琼克希尔/容克/扬格/侍女 |
家臣 |
「大公」头衔主要在西欧特别是在日耳曼国家的省级主权领地使用,因在德意志统一前,这一地区并未有一个强势的王室血统,各诸侯国王室在坚持自身的血统独立的同时,同意组成联盟,以选举决定由谁主掌执政;该类各联盟的领地通常被译为“大公国”(英文:Grand duchy),各王室首领则被称为选帝侯。
视其实力,地位与执政王室的辅助成员相比并不确定。首先大公向国王称臣,必然低于国王(Kaiser、King等);有时高于有王室血统的王子或亲王(Prince);一般高于公爵(Herzog,Fürst等)以下的所有爵位。
“大公爵”在汉语中经常省为「大公」,此译法已约定成俗。Prince一词时而被译作「大公」,时而被译作「亲王」、「王子」。同时在法语区,Prince又是领土主权等级最低的君主头衔,其等级要远远低于大公,只基本相当于伯爵;同样由于对Prince一词的翻译已经约定成俗,所以该类国家也往往同时被翻译为“大公国”或“亲王国”不等,见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此类因英文转译而来的「大公」和正式的「大公」在层级上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根据其原文才能了解该词的真正意义。
在不同欧洲语言中,“大公”这一单词分别为:
- 拉丁语:Magnus Dux;
- 法语:;
- 西班牙语:Gran Duque;
- 意大利语:;
- 葡萄牙语:;
- 英语:Grand duke;
- 瑞典语:;
- 德语:;
- 丹麦语:Storhertug;
- 波兰语:;
- 立陶宛语:Didysis Kunigaikštis
- 俄语:;
- 芬兰语:Suurherttua;
- 匈牙利语:nagyherceg;
- 爱沙尼亚语:Suurhertsog;
如获封者是女性则称为“女大公”(英语:Grand Duchess)。大公的领地被称作大公国。
另外奥地利公国的君主从14世纪中后期开始自称Archduke(拉丁语:archidux),中文也称为大公。该头衔在1453年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的确认,并从此成为哈布斯堡皇室子弟的专有头衔。而在实际上,由Archduke转译而来的“大公”,其贵族等级要高于由Grand Duke转译来的“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