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亲王
大亲王或大王爵(拉丁语:magnus princeps,希腊语:megas archon)是欧洲的一种爵位,常见于东欧国家。大亲王的地位低于皇帝及国王,但高于王爵。女性则称为长公主。
欧洲贵族等级 |
---|
![]() |
皇帝/女皇/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凯撒/沙皇 |
至高王/大王 |
王/女王 |
奥地利大公/女大公/沙皇太子 |
大亲王/长公主/大公/女大公 |
选帝侯/王爵/女王爵/储君/血统亲王/外藩亲王/伊比利王太子/法国王太子/波兰王太子/瑞典王太子 |
公爵/女公爵/德国公爵/斯拉夫王公/亲王伯爵 |
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波雅尔 |
侯爵/女侯爵/藩侯/领地伯爵/边境领主/行宫伯爵 |
伯爵/女伯爵/英国伯爵/德意志伯爵/城主/法国城主/城伯 |
子爵/女子爵/主教代理官 |
男爵/女男爵/德意志男爵/男爵夫人/倡导者/上议院贵族/亚瑟尔/伦德曼 |
从男爵/女从男爵/苏格兰男爵/苏格兰女男爵/帝国骑士/德国骑士 |
罗马骑士/骑士/低地国骑士/勋爵/女勋爵/女爵士/自由骑士/庄园主 |
绅士/士绅/莱尔德/埃德勒/琼克希尔/容克/扬格/侍女 |
家臣 |
「大公爵」(英语:Grand Duke)是英语以及罗曼语族中对「大亲王」(英语:Grand Prince)常见且已约定成俗的翻译。在英语及罗曼语语境中,并不会特别区分身为国家统治君主的「亲王」(例如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或是非统治者的「亲王」封爵,以及因血缘而来的「王子」(例如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有何区别。然而,在德语、荷兰语、斯拉夫语族以及斯堪地那维亚语族等语言中,「大亲王」(女性为「长公主」)与「大公爵」(女性为「女大公爵」)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头衔,其意义也大相迳庭(大公爵为爵位较君主低的世袭统治者)。
「大亲王」这个头衔曾在历史上被用来称呼「大亲王国」的统治者。历史上最后一个名义上的大亲王国于1917年至1918年间消失,其原有的领土不是被并入其他君主制国家,就是独立成为共和国。过去曾存在的其他大亲王国,如立陶宛大公国、外凡西尼亚大公国以及芬兰大公国,都曾被其他较大的君主政体统治长达数个世纪,因此「大亲王」的头衔通常会被统治者的皇家头衔(如国王/沙皇)或是帝国头衔(如皇帝)给取代。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大亲王头衔的是俄罗斯的伊凡四世,直到他于1547年以沙皇的称号取代了大亲王为止。然而,在伊凡四世尚未自称沙皇以前,他在英语中依然被称为「大公爵」(英语:Grand Duke),而非他的正式头衔「大亲王」(英语:Grand Prince)。
斯拉夫语族及波罗的语族中的用语
在斯拉夫诸语以及波罗的海诸语中,大亲王是中世纪一些组织较为松散的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头衔。一个大亲王国下通常会有许多分区,各自由不同的王爵治理。在当时,这些大亲王的头衔以及爵位通常会被翻译为「国王」(英语:King)。事实上,俄语中的「王子」(俄语:князь;俄语罗马化:knjaz)一词以及立陶宛语中的「王子」(立陶宛语:kunigaikštis)皆与「国王」是同源词。然而,获得「大亲王」头衔者通常是一家族(或朝代)中表现最为杰出者。在这种情形下,长子并不当然居于第一继承顺位。因此,所有的王爵皆有平等继承王位的权利(举例来说,继承可能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来进行)。通常而言,没有获得王位的王爵会被指派去管理一些较小的行政区。历史上,首次将「大亲王」列为固定爵位名称的国家是基辅罗斯以及立陶宛大公国(自14世纪起)。随着这些国家的领土不断扩张,并逐渐往长子世袭制度以及中央集权的政体发展,它们的统治者们也因此获得更高端的爵位头衔。
中世纪的大亲王
塞尔维亚
中世纪时,塞尔维亚的「大市长」(斯洛文尼亚语:veliki župan;塞尔维亚语:велики жупан)是多部落社会的领导者。这个头衔彰显了统治地位,在11至12世纪间被塞尔维亚的统治者广泛地使用。[1][2]在希腊语中,这个头衔被称为archizoupanos(希腊语:ἄρχιζουπάνος),megazoupanos(希腊语:μεγαζουπάνος),或是megalos zoupanos(希腊语:μεγάλος ζουπάνος)。虽然名称不同,但「大市长」本质上与「大亲王」并无太大差异。[2]
俄罗斯
俄语中用以指称大亲王的词汇为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俄语罗马化:Velikiy Kniaz,直译为大王爵)。自10世纪起,这个头衔便被用来称呼基辅罗斯的首席王爵:先是基辅大公,稍后又于13世纪时被用以称呼弗拉基米尔大公以及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的领导者。后来,数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城市的大公皆以这个头衔来称呼自己(如莫斯科大公、特维尔大公、雅罗斯拉夫尔大公、梁赞大公以及斯模凌斯克大公等)。自1328年起,莫斯科大公便成为全俄罗斯名义上的领导者,并通过逐渐集中权力的方式掌控全国,直到伊凡四世于1547年被加冕为沙皇为止。在那之后,「大亲王」这个称呼成为皇室家族成员的通用头衔,是一种仅颁授给皇室成员且得世袭的爵位。不过,1917年俄国革命后,由于皇室被推翻,「大亲王」这个头衔也因此不复存在于俄罗斯。
现代大亲王
1582年时,来自瑞典的国王约翰三世在瑞典国王的头衔后面加上了芬兰大亲王 (或译为芬兰大公)的副头衔。
1765年,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外西凡尼亚创建了一个类似于大亲王国的国家。
俄罗斯沙皇持续在被征服的领土上使用「大亲王」的称号,其中包括立陶宛大亲王(1793年至1918年)以及芬兰大亲王国大亲王(1809年至1917年)。俄罗斯沙皇的正式称号包括:斯摩凌斯克大公爵、沃里尼亚大公爵、波多里亚大公爵,以及下诺夫哥罗德大亲王和切尔尼戈夫大亲王等等。
俄语「大亲王」在英文中通常被翻译为Grand Duke(大公爵),但比这种译法更贴近该头衔原意的翻译是Great Prince(直译为大王爵,即大亲王)—尤其是在前彼得大帝时代,这种翻译更接近真实—但这种翻译在英语中并不常用。然而,在德文中,俄罗斯的「大公爵」与「大亲王」的称呼是有差异的。其中,大公爵(即英文中的Grand Duke)在德文中的对应词汇是Großfürst,在拉丁语中的对应词汇则是Magnus Princeps(直译为大亲王)。
参考数据
- Carter, Francis W.; Turnock, David. . Ashgate. 1999: 252 [2020-08-28]. ISBN 978-1-85521-5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英语).
- Ћирковић, Сима; Mihaljčić, Rade. . Knowledge. 1999: 73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塞尔维亚语).
ВЕЛИКИ ЖУПАН - 1. Титула српског владара у XI и XII веку. Гласила је велнм жупднк и била превођена одговарајућим терминима, грчки арџ- ^огтагот, игуа^огтауге, цеуаХа? ^огтожх, латин- ски те^ајирапиз, та§пи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