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等爵

五等爵制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爵位制度。儒家经典中有对五等爵制的系统描述。西汉居摄三年(8年),在王莽的主导下实施了五等爵制[1]新朝灭亡后被废除。直到三国时期,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在司马昭的主导下才又重新实施五等爵制[2][3][4],此后经过历代的变革,其五个爵位名称一直沿用到中华民国前期。而在翻译欧洲贵族等级时,也用这五等爵的名称来做对应。

儒家经典中的五等爵制

儒家经典春秋》中的诸侯称号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礼记》与《周礼》中有对五等爵制的系统描述。但伴随者西方史学在近代传入中国,以及金文数据的大量发现,学者对儒家经典中记载的五等爵制提出了质疑,并作了相关研究,但周代实际存在过的爵制体系尚不完全清楚。

《礼记》中的五等爵制

爵称[5]田制相同的王官[5]
方百里天子之三公
方百里天子之卿
方七十里天子之卿
方五十里天子之大夫
方五十里天子之大夫
附庸不能五十里天子之元士

《周礼》中的五等爵制

爵称封疆[6][7]分食比例[7]数量[6]圭璧[7][7]命数[7]冕服[7]
方五百里二分之一桓圭三采三就九命衮冕、𫜁冕、毳冕、希冕、玄冕
方四百里三分之一信圭三采三就七命𫜁冕、毳冕、希冕、玄冕
方三百里三分之一躬圭三采三就七命𫜁冕、毳冕、希冕、玄冕
方二百里四分之一二十五谷璧二采二就五命毳冕、希冕、玄冕
方百里四分之一一百蒲璧二采二就五命毳冕、希冕、玄冕

周朝爵制的关系

  • 孟子认为,诸侯销毁了记载爵禄的典籍,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8]
  • 西汉开始,直到近代西方史学传入中国,学者都认为五等爵制是周代真实存在过的制度。
  • 傅斯年认为,五等爵制是战国时人在臆测西周春秋宗法社会中的古人时得出的错误结论。[9]
  • 郭沫若杨树达认为,儒家经典中对五等爵制的记载不可信,周代诸侯爵位无定称,可兼称。[10][11]
  • 魏芃认为,西周时的诸侯等级秩序为“侯甸男”体系,并不存在五等爵制,春秋中晚期形成了尚未体系化的诸侯称谓“公侯伯子男”,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诸侯称谓的基础上构拟了完整的五等爵体系。[12]

西汉末至新朝的五等爵制

曹魏至清代的五等爵制

参考文献

  1.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臣请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
  2.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夏五月庚申,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
  3. 晋书·卷二·文帝纪》:秋七月,帝奏司空荀𫖮定礼仪,中护军贾充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
  4. 晋书·卷十四·地理志》:晋文帝为晋王,命裴秀等创建五等之制
  5. 《礼记·王制》
  6.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7.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8. 《孟子·万章下》
  9. 傅斯年. 论所谓五等爵. 傅斯年全集(第三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2-45
  10. 郭沫若. 周代彝铭中无五服五等之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人民出版社,1954:262-266
  11. 杨树达. 古爵名无定称说. 积微居小学述林. 中华书局,1983:249-256
  12. 魏芃. 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研究.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2012.

相关条目

晋朝:晋朝公爵列表晋朝侯爵列表晋朝伯爵列表晋朝男爵列表晋朝子爵列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