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部
乙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计一画,是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5个(在一画的中为第5个)。乙部构字时通常位于左、右、下方。一字带「乙、乚」等类似笔画且无其他部首时归为乙部。
-{H|zh-cn:字符; zh-tw:字符;
}-
| ||
(U+4E59) 「第二」 | ||
汉语拼音: | yǐ | |
注音符号: | 一ˇ | |
国语罗马字: | yii | |
威妥玛拼音: | i3 | |
中古汉语: | 广韵 - 于笔切 诗韵 - 质韵、入声 三十六字母 - 影母 | |
耶鲁粤语拼音: | yut6, wat1 | |
粤语拼音方案: | jyut3 | |
台语白话字: | it | |
日语读音: | (音读) (训读) | |
日语别名: | ||
谚文: | ||
: | ||
越南语: | ||
笔顺动画 | ||
简化字中相应的部首为乛部,计一画;“亅、乚、乙”为乛部的附形部首。
部首单字解释
![]() |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 |
- 天干的第二位。参见「乙」。
- 第二、次一等。
- 某人的代称。
- 古人读书用笔在暂停处画上「打勾」的记号。也叫钩乙。
- 涂改颠倒或脱漏的文本。
- 旧时商业上用以代替「一」字。
- 古代乐谱中表示音阶高低的符号。相当于简谱的「7」。
- 鱼目旁骨名。能鲠喉伤人。
- 补充:原意是表示草木在出芽的时候弯弯曲曲的形状。
乚:「隐」的或体。
𠃊:「隐」的古字。
𠃋:「肱」的古文。
𠃑:「隐」字篆文。
乛:乙的简体部首,同「𠃍」、「𠃌」、「⺄」。
另外,在韩国汉字里,放在下面的「乙」的读音是终声-ㄹ(l),汉字演变为读音方式。例如乭(돌、dol、是要表达出有石的含义和读音的固有语)、乫(갈、gal、「加」的读音가(ga)是终声ㄹ(l)后面的付加读音)。这些例子在人名等固有名词中经常使用。
字形
-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部首字符及变形
在 Unicode和文本区的相关部首字符只有一个,就是康熙部首「⼄」(KANGXI RADICAL SECOND [U+2F04])、文本区「乙」(CJK UNIFIED IDEOGRAPH-4E59)。
永字八法
左图是永字八法中的「乚」。
名称
- 汉语:乙部(拼音:,注音:ㄧˇ ㄅㄨˋ)、乛部(拼音:,注音:ㄓㄜˊ ㄅㄨˋ)、乙字旁
- 朝鲜语:
- 日语:
- 越南语:(部乙)
- 英语:Radical Second
字例
部首外笔画 | 字例
-{ |
---|---|
0 | 乙乚𠃊𠃋乛𠃍𠃌⺄𠃑 |
1 | 乜九龴 |
2 | 也乞㐇㐈㐉习 |
3 | 乣乤乥𠃝㐊㐋书 |
4 | 㐌𠃣乧㐍㐎㐏 |
5 | 乨乩乪乫㐐乬乭乮乯㐑㐒㐓㐔㐕买 |
6 | 乱㐖𠃩㐗㐘乲 |
7 | 乳乵乸𠃮𠃯乴乶乷㐚㐛㐙 |
8 | 乹𠃵𠃷㐜乺乻乼㐝㐞㐟㐠 |
9 | 𠃸乽 |
10 | 亀干乿㐡㐢㐣𠄀 |
11 | 亁㐤 |
12 | 乱亃亄 |
13 | 𢆡 |
15 | 㐥 |
18 | 㐦
}-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