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利
黎利(越南语:/,1385年9月10日—1433年9月5日),越南后黎朝开国君主,后人称为黎太祖(越南语:/)。他起兵驱逐了明朝的驻军,使越南(当时“大越”国土相当于今越南北、中部)最终取得独立地位。
黎太祖 | |
---|---|
大越皇帝 | |
在位时间:1428年-1433年 | |
前任:陈暠(黎利拥立) | |
继任:黎太宗 | |
![]() | |
朝代 | 后黎朝 |
年号 | 顺天 |
姓名 | 黎利 |
庙号 | 太祖 |
谥号 | 统天启运圣德神功睿 文英武宽明勇智弘义 至明大孝高皇帝 |
尊号 | 顺天承运睿文英武大王 |
其他称衔 | 平定王(抗明战争期间); 蓝山洞主; 权署安南国事(明朝封) |
出生 | 昌符乙丑年八月初六日 | 1385年9月10日
出生地 | 大越清化路梁江县蓝山乡 |
逝世 | 1433年9月5日 顺天癸丑年八月二十二日 | (47岁)
逝世地 | 大越升龙皇城 |
陵墓 | 永陵 |
父 | 黎旷 |
母 | 郑氏苍 |
黎利生于越南清化地区,在他的青年时期,陈朝被权臣胡季牦所篡,中国明朝借此于1407年出兵占领越南(当时国土相当于现今中、北部),设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使之成为中国辖地。与此同时,越南群雄并起,黎利亦于1418年发动蓝山起义,从而展开了抗明十年战争。结果,明宣宗决定罢兵,黎利称帝,使越南重获独立,开创后黎朝。另外,黎利获明朝承认其对越南的统治,以保持中越的藩属关系。
早年及抗明战争
家世及早年

黎利来自越南清化路梁江县蓝山乡(今清化省寿春县蓝山市镇)的一个豪族家庭。据史书所说,黎利的曾祖父黎诲游经这里时,认为必是佳处,于是定居,三年后发展成可观的产业,从此「世为一方君长」。到黎诲的儿子黎汀(黎利之祖父)继承家业时,已经是「有众至千余人」的巨贾了。[1]
陈废帝昌符九年农历八月初六日(西历1385年9月10日[2][3]),黎利出生于雷阳主山(父亲是黎汀的次子黎旷,母亲是雷阳主山人郑苍)[1]。在他年轻时,陈朝政局正日走下坡,并发生了胡季牦篡陈及明朝派军攻越的事变。
在胡季牦覆亡、明朝占领越南之际,黎利对明朝的态度,中越两国的历史文献,说法略异,而分歧主要在于黎利有否出任过明朝的官职。越南文献指黎利面对明朝各种计谋、诱惑下,仍然不为官爵所动;《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据越南后,对当地人采取了劳役及招降两种手段,而黎利则「不为官爵所诱、威势所怵,明人巧计百端,终不致也。」[1]其后感到后陈朝的抗明活动无望,便「晦迹山林,潜心韬畧,延揽智谋之士,招集流离之民」[1],以密谋反明。但中国文献却指黎利降明后任官另有所图;《明实录》中载:「利初从陈季扩反,充伪金吾将军,后束身归降,以为巡检,然中怀反侧。」[4]这段文本提出黎利曾向明投降,并获授官衔,而暗中有所图谋的说法。
对于以上两种说法,现时仍未有定论,但黎利本人亦曾说过一句值得注意的话。他曾向大臣们忆述,当初明朝统治越南时,他曾「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5]
蓝山起义
黎利不满明朝的统治,便隐居山林,广交豪杰之士,召募流亡群众。到1418年2月份[6](明永乐十六年农历正月),黎利决定在蓝山乡起兵反明,自称「平定王」(越南语:/)。[7]当时,除黎利外,还有潘僚、郑公证、黎饿等起义军,但维持不久,便被明军所击破。[8]
明军获悉黎利起义,便派马骐领兵征讨。黎利引诱敌军到洛水(清化锦水),用伏兵将之击退,这是黎利最初尝到的胜果。其后,黎利移军至灵山(据陈仲金考证,至灵山在清化境内),途中遭到明军追击,被俘获了不少军民及家属。黎利便率残兵驻扎至灵山。[9]此后,从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至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黎利以至灵山、蓝山乡等地为为主要据点,多次领兵与明军交战,各有胜负。期间,黎利得到重要开国功臣阮廌的归附。[7]
军势壮大
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黎利听从黎只「乂安险要,地大人众,……今宜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的建议,[10]向该区步步进迫。1425年(明洪熙元年)行军期间,黎利得到沿途百姓的支持,便顺势约法三章,宣布:「民苦于虐政久矣,凡所至州县,秋毫无犯,非伪官(明朝官府)之牛谷,虽甚饥困,不得滥取。」凭着严格的军纪,黎利军所到之处,都得到群众响应,「相与并力围乂安城(今乂安省兴元县)」。虽然明军尚能坚守该城,但辖下地区,已被黎利占领[11]。
由于明军主力集中在乂安城,其他地点防务较弱,黎利便转移视线,攻克新平、顺化等地。当时,黎利军已占领了南部的国土(相当于现今越南中部),便向北出兵东都(今河内)。1426年10月及11月间(明宣德元年,农历十月),在重要战役崒洞之役中,黎利军重挫明军,迫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只限于几个被包围的城市。[12][13][14]
击败明军
在黎利军势力日益壮大的同时,明征夷将军王通与黎利议和,黎利最初亦同意的。但王通暗中向明廷求援,黎利便继续派军攻击明军的各个驻守城市。[15]
明室了解到战况不利,便派柳升为主将(又作「柳升」[16]),率十万军队南下剿乱。1427年10月(明宣德二年农历九、十月间),柳升进入越南,开始攻击黎利军队。黎利便向部下们作出指示:「今柳升之来,途路辽远,人必疲劳,吾以逸待劳,蔑不胜矣」[17],下令军士们边战边退,将敌军徐徐地引入腹地,并在适当地方设伏。明将柳升到这时仍大意轻敌,只亲自带领100骑兵追赶黎利军队。到达支棱(位于谅山省)的泥泞地时,明军由于移动困难,黎利的伏军乘机施袭,于是在马鞍山(当地山名,又名倒马坡)击杀柳升。明军由于主将阵亡,全军败退,黎利再派军大举追击,于是获得大胜。此次决定性的战役,迫使明军不得不议和。[18][19][20]
战事大致平息后,1427年(明宣德二年)农历十一月,黎利派出使节入明,要求册封陈暠(黎利所立的傀儡君主)为王[21],明随即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征夷将军王通领兵撤退,整场抗明战事至此告终。
用兵之道
黎利能够长期与明军周旋,甚至击败明军,这与他的用兵之道及越南北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用兵设伏出奇,避实击虚,由于在与明军的每次对阵中,明军往往都有着兵员庞大的优势,但同时亦由于行军遥远,军士无法在最佳状态下作战。黎利曾经说过:「彼众我寡,彼劳我逸,兵法所谓,胜败在将,不在乎众寡。今彼军虽众,而吾以逸待劳,破之必矣。」[22]因而从蓝山起义开始,黎利就经常采用回避与伏击相结合的战术。在崒洞之役及支棱之战中,黎利正是凭着这个战略取胜。
黎利对于部下的纪律和团队精神十分重视,故此管理得相当严谨。他曾颁下「军宪十条」,军士们必须遵守,内容是:
以上十条,犯者斩。 |
||
——[23] |
黎利又对所有文武官员申示三条戒文:「一、勿无情;二、勿欺慢;三、勿奸贪。」[23],纪律严明令黎利军队能够以寡敌众。
治理国家
《平吴大诰》及即皇帝位

战事完结后,阮廌起草了《平吴大诰》,宣示黎氏成为大越国的新统治者。该诰文称,「因胡之烦苛,致使人心之怨叛,狂明伺隙,因以毒我民,恶党怀奸,竟以卖我国」的国家乱亡时代已经过去,黎王朝「一戎大定,迄成无竞之功,四海永清」。该文发表的时间,《大越史记全书》将之记在明宣德二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若按西历计算,则是1428年1月3日[2])黎利军与明军达成和议之后。[24][25]
黎利即位前,先要除掉陈暠。陈暠是在1426年(明宣德元年)被黎利拥立的傀儡君主。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说,陈暠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称陈氏之后」。黎利拥立陈暠的原因,是由于黎利在起义时鉴于「人心思陈,故立之以从人望」,并且「欲籍辞以应明人」。黎利驱逐明军后,便先杀陈暠,然后登基称帝。关于陈暠的死因,一说是遁逃时被朝廷所获,便饮毒药而死;一说是他「潜驾海船而卒」;一说是潜逃时被黎利令人追杀;一说是黎利曾说「我以百战得天下,而暠居大位」,陈暠在惊惶下潜逃,最终被黎利追杀。[26]
1428年(黎顺天元年,明宣德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西历3月30日[2]),黎利在东京(河内)即位,改年号顺天,建国号大越,都东京(今河内)。[27]
国内的施政
- 教育方面,黎利政府在京城设国子监,在地方各府路设学堂,教授儒学。举办科举,文武官员四品以下者,须经明经科考试,文官考经史,武官考武经。又在各路开明经科试,以招揽人才。而佛道人士,亦须经过自己所属宗教的经典考试,合格的可作僧侣或道士,不合格的勒令还俗。[28]
- 律令方面,黎利参考唐代刑律,设有笞、杖、徒、流、死五刑:
笞刑:分成五等,自10鞭至50鞭。
杖刑:分成五等,60至100杖。
徒刑:分成三等,有犒丁、象坊兵、屯田兵。
流刑:分成三等,即流至近州、流至远州及流至外州。
死刑:分成三等,即绞刑和斩首、枭首示众、凌迟处死。
若果是功臣、官员、军民、老人等有罪,以及自行投案的,则可依次减刑或酌情减刑。至于游手好闲、围棋赌博、不务正业之徒,黎利以严刑峻法来打击,如赌博则刖手三分,围棋则刖手一分;无故群聚饮酒茶者,杖100,收容此等歹徒者,亦有罪,但量刑时减罪一等。[29]
- 地区建置方面,黎利将全国分为「东」、「西」、「南」、「北」及「海西」五道,各道设有「总管」及「行遣」,分掌军民簿籍[30]。而在基层的地区建置上,「大社」(百人以上的村社)用三人为社官、「中社」(五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二人为社官;「小社」(十人以上的村社)用一人为社官。社官负责管理社内事务。[31]
- 土地制度方面,黎利设立均田法,缓和贫富不均,鉴于不少「无功之辈」占有过多田土,而曾参予开国战争的兵士则无地可耕,于是制定均田法,将公有田地分给上自大臣,下至老弱孤寡之人,以放缓贫富悬殊的现象,让各阶层的人都有田可耕。[31]
对外关系
- 对明朝的关系:黎利驱逐明军后,便遣使入明,争取得到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要求明朝承认黎利是越南实际统治者的既定事实。起初,朝廷不允,要求黎利在国内访寻陈朝宗室子孙为王,经过数次使者往还后,1431年(黎顺天四年)农历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陈述已「大集国人,遍求陈氏子孙,的无见存」,明廷便只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权的事实,命他「权署安南国事」,规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朝贡一次,每次朝贡必铸金人两尊,称之为「代身金人」。
※陈仲金认为,两尊「代身金人」可能是为支棱之役中被杀的柳升与梁铭两位明将抵命。至于黎利的求封,陈仲金作出如下的解释:「因为我国与中国相较,大小悬殊,且孤身只影独处南方,全无羽翼屏障,这样一味敌对抗拒,不肯低下一点,则永无宁日。虽表面上屈居中国之下,但其实内里仍然保持自主,中国人并不干涉我国内政。这也是一种机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国家获得安定。」[35]
- 对其他中南半岛民族的关系:
黎利曾使用的称衔
黎利一生中,曾拥有过多个称衔:
家庭
- 曾祖父:黎诲,移居蓝山乡,发展产业[1],黎利追尊为「高上祖明皇帝」。
- 曾祖母:阮氏玉缘,黎利追尊为「普慈高明皇太后」。
- 祖父:黎汀,继承父亲家业[1],黎利追尊为「显祖昭德泽皇帝」。[42]
- 祖母:阮氏廓[1],黎利追尊为「显慈嘉淑皇太后」。[42]
- 伯父:黎从[1]。
- 父亲:黎旷[1],黎利追尊为「宣祖宪文福皇帝」[42]。
- 母亲:郑氏苍[1],黎利追尊为「贞慈懿文皇太后」[42]。
- 长兄:黎学,黎利年幼时由他养育[22]。
- 次兄:黎除,他的五世孙是黎英宗。
- 后宫: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黎太宗纪》载:「太祖不立正室,惟郡王母郑宸妃与范惠妃等数人而已。国母(黎太宗生母范陈)亦先帝侧室。」以下列出有「皇后」尊衔的,其实是后来追尊而已。
- 子
评价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评价
黎利本人及臣下的评价:在一次黎利与臣下的交谈中,透露了各人对他能够成功开国的看法。臣下们都认为:「明淫刑虐政,久失民心,帝反其道而用之,以仁易暴,以治易乱,此所以成功之速也。」黎利的看法则是:「卿等所言,固是如此,亦有未尽。朕昔时遭板荡,栖迹蓝山,本欲苟全性命而已,初无取天下之心。及其贼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识者,皆被其害。朕虽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47]
《大越史记全书》的评价
编撰《大越史记全书》的越南史官,就综合了他的一生,作以下评论:
论曰:太祖即位以来,其施为政事,蔼有可观。如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置禁衞,设官职,立府县,收图籍,创学校,亦可谓创业之宏谟。然多忌好杀,此其短也。 又曰:帝承祖父之业,时遭大乱,而志益坚,晦迹山林,以稼穑为业,由其愤强贼之陵暴,尤留心于韬畧之书,罄竭家赀,厚待宾客。及戊戌年起集义兵,经营天下,前后凡数十战,皆设伏出奇,避实击虚,以寡敌众,以弱敌强。及明人出降,戒戢军士,秋毫无犯,两国自是通好,南北无事。忙礼、哀牢,俱入版图;占城、阇槃,航海修贡。帝宵衣旰食,凡十年而天下大治。 史臣论曰:帝起义兵,未尝滥杀一人,惟能以柔制刚,以寡敌众,不战而屈人兵,故能革否为泰,转危为安,易乱为治,所谓仁者无敌于天下,其帝之谓欤!其有天下而传万世之业也宜哉!」[5] |
※上引《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未必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因而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例如「论曰」提到黎利「多忌好杀」,「史臣论曰」则说黎利「未尝滥杀一人」;「又曰」提到黎利「起集义兵,经营天下,前后凡数十战」,「史臣论曰」则说黎利「不战而屈人兵」。但不论如何,《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已代表了黎王朝的官方看法。
近现代学者的评价
越南方面,近代著名史家陈仲金(又译陈重金),就称他是「英雄出世」[48]的救国者。但在严刑峻法方面,陈仲金认为会「残害了人们的身体」,但亦「使国内减少了终生游手好闲专以骗人为生之人。」[31]在诛杀功臣方面又认为他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34]。而越共学者则以爱国主义立场,称他为「一位刚直、慷慨的爱国者」,为了「抗敌救国」,「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财产。」[3]
其他国家的学者亦对黎利有正面评价,中国学者郭振铎及张笑梅,认为黎利「削平各地豪族,统一安南」,使「明朝承认既成事实」,并说他「恢复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正常关系。」[49]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萨尔德赛(Damodar Ramaji SarDesai)认为,虽然黎利将越南从中国统治之中解放出来,但他却无法改善农民缺乏土地及粮食的状况。直到后来的黎圣宗,才凭籍着占领占婆而解决这些问题。[50]
黎利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有关还剑湖的传说
由于黎利的事迹在越南家喻户晓,因此在越南民间,亦衍生了一些有关他的传说。
相传越南河内的还剑湖里栖息着一种「神龟」。关于「神龟」与黎利的传说,据阮初时范廷琥、阮案合撰的《桑沧偶录·下·还剑湖》提到,黎利起义时,得到一把名叫「顺天」的古剑,到称帝后也经常佩带。有一天,黎利在还剑湖泛舟,忽然「巨鼋(斑鳖)浮水上,射之不中,以剑指之,坠水没,鼋随剑去。帝(黎利)怒,命塞湖口,筑堤竭水求之,不得。」就这样,黎利在湖中丧失了古剑,无法找回[51]。越南人相传,这些斑鳖取走神剑藏于湖底,以备日后再需要它来抗敌。从此,斑鳖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龟」[52]。
2000年,生物学家何廷德在还剑湖发现一种新的鳖类物种,将这种巨鳖命名为「还剑鳖」,拉丁文学名为「Rafetus leloii」。其学名的种加词「leloii」就是来自于黎利的名字。[53]
参考文献
引用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15页。
-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73页。
- 原文出自《明实录·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永乐十六年春正月甲寅条。这里参考《明实录类纂·涉外史料卷·越南》,659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5页。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74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49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17-518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49-151页。
- 原文出自《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十三甲辰年秋九月条,见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之十三(Image 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黎只,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成的《越南历史》作「阮只」。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5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8-529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56页。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82-283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57页。
- 散见于《明史》《柳升列传》及《外国列传·安南》等篇章.清朝张廷玉等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2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0-161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2-544页。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88-292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5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2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7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46-548页。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92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0页及551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53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8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8-169页。
- 阮廌《抑斋遗集·舆地志》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9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9-170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3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70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67-168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39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4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3页。另外,据陈建《皇明通纪》卷十一,明宣宗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见北京中华书局版,575页。
-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黎顺天六年即明宣德癸丑八年。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5-566页。
- 黎贵惇的《大越通史》中,“至明”作“至仁”。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52-553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9页。
- 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黎顺天六年即明宣德癸丑八年。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76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94页。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564-565页。
- 陈仲金《越南史略》,148页。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25页。
- Vietnam--Past and Present, by D. R. SarDesai,P.25.
- 范廷琥、阮案《桑沧偶录》,收录于《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笔记小说类》,台湾学生书局版,207页。
- . 太阳报. 2007-11-06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9) (中文(香港)).
- Ray N, Yanagihara W. Vietnam, 8th edition. Lonely Planet
-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2页。
- .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1).
- .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来源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平吴大诰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大越史记全书·属明纪》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大越史记全书·黎皇朝纪·太祖高皇帝》 |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明史·安南列传》 |
- 书籍
- (日语)(中文)吴士连 等. 陈荆和 编校 , 编. . 东京都文京区本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 1986年.
- (中文)李国祥 主编 (编). . 武汉: 武汉出版社. 1991年. ISBN 7543004577.
- (中文)张廷玉 等.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年. ISBN 7101003273.
- (中文)陈建.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年. ISBN 9787101056617.
- (中文)范廷琥; 阮案. . 《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第七册《笔记小说类》.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 1987年.
- (中文)陈仲金. . 戴可来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 ISBN 7100004543.
- (中文)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 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年.
- (中文)郭振铎; 张笑梅.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ISBN 7300034020.
- (中文).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 ISBN 7532602222.
- (英文)Damodar Ramaji SarDesai. .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1998. ISBN 0813334357.
- 网页
- (中文)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字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
- (越南文)(中文). [201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3).
- (越南文)(中文). [201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 (越南文)(中文). [201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 (中文). [200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8).
- (英文). [200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7).
- (英文).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1).
- (英文).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 (中文). 《太阳报》. 2007-11-06 [2007-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9).
- (越南文)(中文). [2012-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