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大桥

高屏大桥台湾跨越高屏溪的桥梁之一,由公路总局管辖,属于台1线的一部分,是往来高雄市屏东县的重要交通要道,与里岭大桥万大大桥、与双园大桥同时为高屏地区的四座主要桥梁(不含褔高高屏溪桥)。第三代桥全长约有1990公尺,于2002年2月17日动工,但因遭遇两次承包商破产,在重新招标后于2008年7月22日完工通车[2]

高屏大桥
新高屏大桥与第一代旧桥桥墩遗迹
22.647066°N 120.436224°E / 22.647066; 120.436224
承载 台1线
跨越高屏溪
国家/地区 中华民国台湾
地点高雄市大寮区
屏东县屏东市
官方名称高屏大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公路总局局徽 交通部公路总局
上游桥梁下淡水溪铁桥(台铁旧屏东线
下游桥梁万大大桥(省道台88线
设计参数
全长1,995.3(6,546英尺)[1]
16(52英尺)(2座)
最大跨度150(492英尺)
双向六线道及二线慢车道
历史
施工单位第一代桥:新见组、黑板组
第二代桥:
第三代桥:德宝营造公司、中华工程公司
开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35年11月29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76年7月4日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2002年2月17日
完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38年12月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78年10月30日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2008年5月13日
总造价新台币20亿6千5百万元[1]
开通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38年12月22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78年10月31日、2001年3月31日(断桥复旧)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2008年7月22日
毁坏日第一代桥:台湾地区1990年6月24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2000年8月27日
关闭日第一代桥:台湾地区1990年6月24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2008年7月22日
地图
高屏大桥在台湾的位置

在靠近大桥两端的地方皆有设置双向引道联系高架桥下公路,大寮端连接台29线屏东端连接县道189号

第一代桥

兴建背景

台湾制糖的轻便铁路桥(1908年)

台湾日治时期前期,跨越下淡水溪(今名高屏溪)的桥梁,仅有台湾制糖株式会社的轻便铁路桥(1911年遭洪水冲失[3])及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屏东线下淡水溪铁桥,没有公路或人行桥梁跨过。

1920年代起,台湾的产业经济及文化日渐发达,而台湾总督府也陆续改良贯穿南北的纵贯道路,并建成跨越各大溪流的公路桥[lower-alpha 1],到1935年底,纵贯道路全线只剩下浊水溪与下淡水溪(今高屏溪)无法通行汽车[4],且下淡水溪东岸早已有日本陆军飞行第8联队进驻,实有交通、军事、产业等需求,因此,地方人士开始向政府陈情建桥[5],经过多年努力[6][7],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道路港湾课决定自1935年度起分四个年度兴建下淡水溪公路桥[8]

开通历程

第一代桥选址于台铁屏东线下淡水溪铁桥下游1公里多之处,1935年11月29日举行开工典礼,总经费250万日圆[9]。桥长1,700公尺、宽7.5公尺,采用上承式悬臂式钢梁桥设计[lower-alpha 2][10],新见组承包钢筋混凝土桥墩与基础工程,而桥梁上部的悬臂钢梁则由横川桥梁制作所生产,经高雄输运至工地后,由黑板组架设,为当时大日本帝国全境最长的公路桥[11]

第一代桥命名「下淡水溪桥」,经过3年施工后,在1938年12月22日于本桥屏东端举行开通典礼,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总长泊武治及军政要员参与初渡,当天中午也在屏东公园举办庆祝园游会[12]

停用拆除

一代桥桥面为两线道,且铺设有台糖铁道 「淡水溪干线」[13],为铁公路并用桥,在1978年10月31日第二代高屏大桥建成通车后,一代桥便少被车辆使用,仅台糖铁道维持运行[14]。之后第一代桥于1990年6月24日被台风欧菲莉引发的暴涨溪水冲毁,P23桥墩下陷,台糖铁路列车停驶[13][15][16]。随后同年8月23日又遭台风杨希带来豪雨引发的洪水冲歪P35桥墩,导致钢梁落桥[13][17]

由于一代桥已遭毁损,且二代桥早在1978年即已开通,而上、下的里岭大桥双园大桥也相继通车,因此一代桥已无留用价值,台湾省公路局于1991年评估后决定拆除[18]。一代桥拆除后,至今仍有桥墩与桥台残迹遗留[19][20]

第二代桥

因第一代桥桥面仅宽7.5公尺,又与台糖铁路并用,致嫌狭窄,加上1970年代高雄、屏东地区工业发展迅速,陆上交通频繁,已不敷交通需求,台湾省公路局于是改善凤山=屏东间台1线省道为4线道,其中包括筹款新台币5亿元新建第二代下淡水溪桥(高屏大桥)[21][22][23][24]

第二代桥位于第一代桥下侧约200公尺处[lower-alpha 3],1976年7月4日动工兴建,桥长1,990公尺,计40桥孔,上部结构采三孔连续二次施预力混凝土梁,每孔跨径50公尺,大梁长40公尺,桥墩两端各建5公尺悬臂梁以作为支承;下部结构为基础沉箱与预力混凝土桩并用,桥面净宽20公尺(另一说21.2公尺),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向共4车道,两侧并附设慢车道,于1978年10月30日完工、10月31日通车,通车当日屏东县高雄县县民于桥上举行庆祝活动[1][14][22][23][25][26]

二代桥通车十余年后,开始出现上班交通壅塞现象,此外也有桥基裸露、河床下降、甚至溪水长期冲刷导致桥墩下陷等问题,而高屏溪河床遭长期采砂影响,也使得二代桥出现安全疑虑,因此台湾省公路局设置蛇笼保护二代桥桥墩,屏东县政府也在1995年5月驱离高屏溪上的采砂船,以免危害第二代高屏大桥[27][28][29][30][31]

断桥意外

2000年8月27日下午3时8分许,由于受到台风碧利斯以及其后之降雨影响,第二代高屏大桥的P22/P23桥墩被溪水冲毁,100多公尺长的大桥桥面塌陷,造成行驶其上的17辆汽机车坠落,22人轻重伤[32],高屏两地交通旋即中断,高雄与屏东之间仅能够绕道最近的万大大桥或往北借道里岭大桥通行,造成当时高雄县与屏东市都会区间联系的不便。

交通部公路局于同年10月完成断桥重建之设计与发包,11月1日动工,世泰营造公司承包,动工前再遭遇台风象神侵袭,工地、便桥多处受损,该局即刻重新规划,拆除断裂的P22/P23桥墩,并新建全套管式基桩的Pa、Pb、Pc圆形桥墩,直径2公尺,上部结构为预铸钢梁,于2001年3月31日复旧完工通车[25][33][34]

第二代桥复旧通车后,使用至2008年7月22日因第三代桥完工通车而停用拆除,现仅遗留部分残迹。

第三代桥(现役)

由于第二代桥桥龄已逾20年,并且曾于2000年8月发生断桥事件,让中华民国交通部开始规划在第二代旧桥上下两侧新建两座单向的新高屏大桥(三代桥)。

第三代桥一开始由国开营造公司承建,2002年2月17日举行动工典礼,时任屏东县县长苏嘉全高雄县县长杨秋兴、公路总局东西向高南区工程处处长陈逢源等各界人士与会。

新桥开工不久,承包商即发生财务问题而停工,公路总局随即与之解约,重新发包后由德宝营造公司得标承建。

三代桥采弓型大跨距桥孔设计,桥面纵坡度设计3%,用场铸悬臂工法及场铸箱型梁逐跨架设支撑工法施工,建于二代旧桥上下两侧,分别长1,355公尺、宽16公尺,两端衔接第二代旧桥,并将第二代旧桥拓宽(高雄端拓宽段长300公尺、屏东端拓宽段长195公尺),总桥长1995.3公尺。桥梁下部结构采用150公分ψ全套管基桩,墩柱装设防撞钢板,防止洪水土石冲击。

本桥施工期间因下游侧经济部水利署河川局兴建固床工影响,河床水位上升5公尺,故办理变更设计。又2004~2005年间台风频繁,深槽区上侧第18号桥墩基础受洪水淹没,经重新开挖三次才顺利完成[1][35][36]

2006年6月,德宝营造公司发生财务危机,使施工进度停滞到2007年3月,经重新发包由中华工程公司得标,自同年4月2日继续施工,当时桥下结构及部分高架段已完成,未完成的高架桥面由公路总局规划14部悬臂工作车同步赶工,于2008年5月13日完成第三代桥桥面,同年7月22日正式通车[1][37][38]

从高屏大桥上眺望屏东市高屏溪河滨公园

改建机慢车道

第三代高屏大桥机慢车道因宽度太窄,超车时容易发生车祸,平均每年发生50起以上车祸,例如2018年即发生62起,不少机车骑士表示只要骑上高屏大桥,就感到害怕,而发生车祸后每每造成交通瘫痪堵塞。经多年反映之后,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区养护工程处斥资约4千万元改建,将3线快车道由原本各3.5公尺缩减到3.25公尺,机慢车及快车道间分隔的缘石也缩窄,把多出来的空间设立2线机慢车道,各宽1.75公尺[39]。是项工程自2019年12月开工,历时3个月,已于2020年3月中旬完成[40]

相邻道路

高屏溪主要桥梁
西行道路 高屏溪 东行道路
凤屏二路
大寮区
高屏大桥

高雄市    屏东县
建国路
屏东市

相关条目

注释

    1. 例如1921年二层桥(1931年度进行灾后重建[4])、1923年大肚桥、1927年八堵桥、1929年头前溪桥 、1930年八掌溪桥
    2. Cantilever bridge,示意图详见 . (PDF). [2020-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1).,系由桥墩顶部向两端延伸悬臂梁以作支承。
    3. 实际上二代桥高雄端位于一代桥下侧约400公尺、屏东端位于一代桥下侧约50公尺。

    参考数据

    1. 史惠华,〈台1线新高屏大桥通车了〉,《公路通信》第273期1版,中华民国(台湾)交通部公路总局,2008年7月16日(繁体中文)
    2. . NOWnews. 2008-07-24 [2013-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3. 〈轻便桥梁流失〉,《台湾日日新报》,1911年9月10日汉文2版(繁体中文)
    4. 蔡龙保. (PDF). 中华民国国史馆: 页52~53. 2008年9月1日 [2020年11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年12月24日) (中文(台湾)).
    5. 〈下淡水溪に桥を架けたい 屏东商工会から大会へ提出〉,《台湾日日新报》,1929年4月19日6版(日语)
    6. 〈屏东郡等三郡民运动下淡水溪架桥 将提案于实业大会〉,《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5月3日汉文4版(繁体中文)
    7. 〈提唱下淡水溪架设木桥 运转乘合车〉,《台湾日日新报》,1933年5月26日汉文12版(繁体中文)
    8. 〈下淡水溪架设人道桥 决十年起四年继续 现由道路港湾课测量中〉,《台湾日日新报》,1934年12月21日汉文4版(繁体中文)
    9. 〈屏东下淡水溪人道桥擧起工式〉,《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12月1日汉文4版(繁体中文)
    10. 〈东洋一の长い桥を下淡水溪に架设する 现铁桥から下手千五百米の地点 九月に着工、昭和十三年度に竣功〉,《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6月4日2版(日语)
    11. 〈东洋一の人道桥 下淡水溪架桥工事 工程着着进行中〉,《台湾日日新报》,1936年7月19日3版(日语)
    12. 〈渡初めも自动车で 东洋一の长桥开通 总督、军司令官(代理)临场の下に きのふ下淡水溪畔で擧式 〉,《台湾日日新报》,1938年12月23日9版(日语)
    13. diemaa(德马B),〈台糖公司屏东总厂铁道淡水溪干线史〉,《批踢踢实业坊》精华区beta NTU-Rail,交大资科 BBS,1995年4月22日(繁体中文)
    14. 〈高屏大桥今天通车〉,《联合报》,1978年10月31日2版(繁体中文)
    15. 〈桥墩基座被冲蚀桥面下陷 旧高屏大桥 人车禁行〉,《联合报》,1990年6月25日5版(繁体中文)
    16. 台视新闻 欧菲莉台风侵袭各地灾情,,2014年5月11日(繁体中文)
    17. 〈哗啦!旧高屏大桥桥墩崩塌桥面落水〉,《中国时报》,1990年8月25日31版(繁体中文)
    18. 〈旧高屏大桥功成身退 公路局评估协商后 决予拆除〉,《中国时报》,1991年2月13日14版(繁体中文)
    19. 第一代桥屏东端桥台遗迹(Google地图街景)
    20. 第一代桥高雄端桥台与路堤遗迹(Google地图街景)
    21. 〈省府核定贷款五亿 供新建下淡水溪桥〉,《联合报》,1975年6月10日2版(繁体中文)
    22. 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台湾省交通建设纪要》,1983年12月,页53(繁体中文)
    23. 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台湾省交通建设》,1987年10月25日,页241、264(繁体中文)
    24. 台湾省政府交通处:《台湾省交通建设》,1989年,页134~135(繁体中文)
    25. 陈逢源、戴宗鸿,〈漫谈高屏大桥之封桥与开放通车〉,《台湾公路工程》第二十九卷第九期,中华民国(台湾)交通部公路总局,2003年3月(繁体中文)
    26. 林昭福,〈高屏大桥封桥特别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技师报》,台湾省土木技师公会,2002年8月13日(繁体中文)
    27. 〈高屏大桥交通 严重壅塞〉,《中国时报》,1991年5月24日14版(繁体中文)
    28. 〈高屏大桥 加强保固措施 桥墩基桩外露严重 将围以钢筋笼补救〉,《中国时报》,1991年7月2日14版(繁体中文)
    29. 〈高屏大桥桥墩下陷将予补强〉,《中国时报》,1993年8月8日14版(繁体中文)
    30. 〈高屏溪桥 省府加强固本〉,《中国时报》,1995年2月26日13版(繁体中文)
    31. 〈保护高屏桥 驱离采砂船〉、〈公路局:月中完成桥墩补强〉,《中国时报》,1995年5月11日13版(繁体中文)
    32. 高屏大桥断桥事件 存盘,存档日期2008-05-21.
    33. 〈高屏大桥昨起拆建 明年四月完工通车〉,《民生报》,2000年10月8日4版(繁体中文)
    34. 〈两县七个月交通黑暗期苦尽甘来 高屏大桥31日通车〉,《中央日报》,2001年3月27日8版(繁体中文)
    35. 〈新高屏大桥 动土兴建了〉,《民生报》,2002年2月18日A2版(繁体中文)
    36. 〈新高屏大桥 将重新发包〉,《联合报》,2002年8月3日18版(繁体中文)
    37. 〈新高屏大桥6月完工 旧桥将拆〉,《联合报》,2008年4月12日C2版(繁体中文)
    38. 〈新高屏大桥 22日通车〉,《联合报》,2008年7月3日C1版(繁体中文)
    39. 潘建志. . 中国时报. 2019-05-10 [2019-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40. 叶永骞. . 自由时报.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6)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