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
香港建築是變化多端的。由於土地有限,很少市區內的歷史建築能夠保存下來。可是,作為現代建築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築物都被拆卸讓出空間給新的建築物。香港建築按風格可以粗略分成中國傳統建築、歐美建築及現代建築。
|
---|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中國傳統建築
在未開埠之前,香港屬廣東省新安縣管轄。由於地緣關係,香港的建築特色都是以嶺南一帶的傳統中式廟宇、村屋、圍村為主。新安縣沿海一帶有不少以捕魚為生的漁民和水上人聚居,故今天香港建有很多觀音廟、天后廟、侯王廟,用以保佑平安。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前,本地人(新界五大氏族)已在今天的香港境內定居。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後,很多客家人遷入原属本地人的元朗、北區、西貢、荃灣、大埔及沙田等地,双方发生土客械斗,為了保衛领地,建造了不少圍村。香港著名圍村有元朗錦田吉慶圍、上水鄉內的上水圍、由彭氏家族興建的粉嶺圍和九龍新蒲崗東光道的衙前圍村。
開埠初期,中環太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人們開始大量興建唐樓解決居住問題。唐樓不少混合中式及西式建築風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裝飾花紋配以中式的小型露臺。由於當時的建築技術所限,一般唐樓都屬3至4層高,分為前、後座,前面設有騎樓,部分則設有露臺,樓底比現代住宅建築為高。唐樓地下一層通常為商舖,樓上則作為住宅。唐樓沒有電梯,只有樓梯連接各層,很多舊式唐樓沒有廁所設施。隨著香港人口不斷上升,城市不斷向西環、銅鑼灣及九龍各區發展,唐樓在這些地區不斷湧現,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為止。深水埗的雷生春,灣仔的藍屋都是著名的唐樓。因為後來開始改用三合土為建築材料,唐樓的樓層可以多達7層。現在大部分戰前唐樓由於城市發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歐美建築
開埠之後,英國人帶來了維多利亞時期及愛德華時代的建築風格。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採用新古典主義設計的終審法院大樓(舊最高法院大樓、舊立法會大樓)[1]、以花崗石雕刻聞名的舊中區警署[2]、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美利樓等等。前香港會所大廈建於1897年,風格則採用義大利文藝復興。香港首次得到認為是大廈的建築物建於1904年6月至1905年12月之間。該建築物由五個大樓組成,每個都有5至6層。當時由占姆·凱撒克與保羅·遮打合資創辦的香港置地所興建的[3]。
大部分高樓大廈都是商業用途。首個得到認為的摩天大廈就是建於1935年的前匯豐總行大樓,當時已經設有空調,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大廈樓高70米,共13層,設計屬美國芝加哥學派。現在則由1985年所建成的香港滙豐總行大廈所取代。
在香港,擁有1930年代的現代豎直線條及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只有中環街市和僅餘外殼和前半的舊灣仔街市。灣仔街市是由當時工務局內的英籍建築師所設計的,而且還有一點裝飾風藝術運動後期那種摩登流線型建築外貌的風格[4][5]。
現代建築
純住宅
私人屋苑
興建於1965年的美孚新邨標誌著私人屋苑時代的開端。首個為中產階層而設的大型私人建築項目就是1972年由太古公司負責的太古城[6]。太古城的設計重點是沒有把土地浪費在銅像或地標身上[7]。這樣的設計成了新標準。
1990年代起,一些住宅樓宇亦以摩天大樓形式興建,部分住宅樓宇的高度比一些國家最高的辦公室大廈更高。現時香港最高的住宅天璽是世界第7高的純住宅大廈,其他還有君臨天下、曉廬等等。隨著啟德機場在1998年關閉,因飛機降落安全而設的管制高度也提高了。很多摩天大廈都計畫在九龍興建,包括西九龍填海區。
- 西九龍Union Square的住宅
政府建築
香港戰後人口急增,需要能夠快速完成興建、功能主導的方法解決建築所需。當時工務司署負責的政府建築以實用為主[8],注重功能而不會講究太多細節,外形均簡約方正為主,同時呼應了現代主義建築的風格特徵。
- 觀塘警署
- 荔枝角消防局
- 燈籠洲街市
娛樂場所
特色建築例子
圖片
-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
- 青馬大橋
- 汲水門大橋位於馬灣的橋塔
- 汀九橋連接汀九(圖左)和青衣
- 維多利亞港兩岸密集林立的高樓大廈,形成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
軼聞
在香港,建築工程的費用相當驚人,英國《獨立報》有報道指根據利茲的建築工程顧問公司Turner & Townsend調查[10],香港樓宇及基建工程建築費,每平方米平均3,480多美元(約27,800港元),位列全球第四;而全球工程費最貴的城市紐約每平方米平均3,800美元(約29,700港元)。
参見
参考文献
- .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08年1月18日 [2008年10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1月5日) (中文(香港)).
- (PDF). 古物古蹟辦事處. [2008年10月31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2月27日) (中文(香港)).
- Sunzi1. "Sunzi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ong Kong Hongs with Long Histories and British Connections." Retrieved on 2007-03-29
- 港僅存包浩斯建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明報,2007年9月22日
- 包浩斯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5-17.,大公報,2007年8月18日
- Jones, Geoffrey. [2000] (2000). 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294506
- Wordie, Jason. [2002] (2002) Streets: Exploring Hong Kong Island.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62-2095631
- 何桂嬋. . 明周文化. 2019-11-14 [201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 . Emporis. [2007-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0).
- . 東方日報 (香港). 2017-05-17 [201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0).
事實上,本港工程費用高昂已「國際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