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

许石台湾话1919年9月24日[3]—1980年8月2日[3]),是二战后的台湾作曲家,创作出许多台湾歌谣,《安平追想曲[视频 1][参 1]、《锣声若响》、《南都之夜》[视频 2]为其代表作。1946年,许石自日本回台,逐步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方的台湾民谣与推广乡土音乐[参 2],其运用交响乐形式提升台湾民谣地位[参 3],并组织具有台湾特色的合唱团巡回演唱,开流行音乐风气之先河[4][5]

许石
出生1919年9月23日
日治台湾台南厅(今台南市中西区
逝世1980年8月2日(1980岁—08—02)(60岁)
台湾桃园县
职业作曲家
活跃时期20世纪
配偶郑淑华
亲属(父)许赐枝、(母)许杜乌桔、
(子)许朝钦[1]、 (女)许碧娜、
(女)许碧桂、 (女)许碧云、
(女)许碧珠、(女)许雅慧、
(女)许碧霞、(女)许碧芬、
(女)许碧芩
学历
    • 日本歌谣学院(1936-1946)
经历
    • 台南市立中学教师
    • 台中高工教师
    • 台北县树林中学教师
Hsu Shih
音乐家
出生许石
1919年9月23日
日治台湾台南厅 (旧台南市西区,未县市合并前)
逝世1980年8月2日(1980岁—08—02)(60岁)
台湾台北市
职业作曲家
音乐类型台湾民谣民俗音乐
演奏乐器钢琴
出道地点台湾
唱片公司大王唱片
相关团体黑猫歌舞团[2]
著名乐器
大广弦长颈月琴

生平

许石在台南市中西区慈圣街的故居

1936年时,许石坐船赴东京日本歌谣学院念书,接受日本知名作曲家秋月、大村能章、吉田恭章教导,研习理论作曲、声乐与演歌[6],而吴晋淮是同校出身的前辈[7]。其求学的日子非常辛苦,平日送牛奶和报纸,寒暑假时就到北海道打工,一边接受日本歌谣学院的音乐训练。为了和日本内地同学并驾齐驱,许石常于凌晨进行马拉松式慢跑,以锻炼体力、练习发声;为了要练钢琴,常练到手指僵硬,平日因为没钱都在纸上练弹,必须存上约一个月的工资才能弹上一个小时。[8]完成学业后,许石在当时日本的东京红风车剧座和东宾歌舞团担任专属歌手,直到1946年,因母亲病危才自日本返台[6]

1946年,许石首次环台巡演即发表《南都之夜》[9],随后风靡全台[10]。1947年便带着还是高中生的文夏恒春采集乡土歌曲,纪录由陈达演唱的传统民谣如《思想起》等。此后每隔几年,许石也会将所采集到的乡土民谣重新编曲,并且央请当时社会上的文人雅士、知名作词家如许丙丁陈达儒等人,以补全台湾乡土民谣。此外许石为了积极推广和分享台湾乡土民谣,亦曾举办大小十余场的台湾乡土音乐发表会。

1952年,许石成立了中国唱片公司,后更名为女王、大王、太王唱片公司,目的皆为推广台湾乡土民谣和歌谣[注 1][11],然而当时版权意识不高、盗版猖獗使得正规经营的唱片公司难以生存,也造成许石日后的经济负担。[参 4]许石在三重市(今新北市三重区)河边北街90号设制片厂,出版作品包括:《安平追想曲》、《港都夜雨》、《孤恋花》、《夜半路灯》,这些歌曲借由许石的巡回发表会、歌舞会而风行,之后便灌录唱片。1959年起许石举办台湾乡土民谣演唱会,陆续发表《思想起》、《六月茉莉》、《牛犁歌》、《闹五更》、《卜卦调》、《丢丢铜仔》、《潮洲调》等歌曲,制作套装唱片发行。[12]

1980年8月2日,因心脏病病逝桃园县林口长庚医院,时年60岁[11]

代表作

《南都之夜》描写男女情爱,最初原名为《新台湾建设歌》,词由薛光华所填,不过依当时习惯歌词常是由作曲家与作词家讨论后所着。歌词中「见如今米珠薪桂/生活竟难求」两句,隐含音乐家对国民党政府来台后物价腾涨的温和批判。[13]

安平追想曲》是1950年(民国39年)由许石作曲与陈达儒作词,奠立两人在台湾歌谣界的创作地位。发表后被改编为同名广播剧,由杨丽花主演。[12][13]

另一首描写台湾讨海人的名曲《锣声若响》,据闻是在1955年(民国44年)作词家林天到正声广播电台找朋友林礼涵(当时有名的作曲与编曲家),恰巧林不在而遇到许石。林天来便把歌词给了许石,改请他谱曲[12][13]

《安平追想曲》、《锣声若响》二曲被认为是许石用音乐加深台湾历史厚度的代表作。[12][13]

个人与家庭

许石和作曲家杨三郎有亲戚关系。许石学成归国后,杨因赏识许,特将外甥女郑淑华介绍给许石为妻。[14]当年谈恋爱时,许石常常在台南火车站的路灯旁等她,而《夜半路灯》就是当时许石写给郑淑华的歌。[15]许石育有八女一男,生活经济压力沉重,加上二战后执政者大力推行华语教育,台语歌大量被禁唱[参 5],生活上益显艰苦。许石长子许朝钦表示,父亲从未告知子女曾加入政党。但在整理遗物时却发现父亲的国民党党证,做子女的都很惊讶。许朝钦将父亲的手稿、遗物赠予台南市政府,目前正在中研院台史所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进行数字典藏与修复。[16]

1969年,许石成立「许氏中国民谣合唱团」[17],训练并带领自己的女儿们在台湾、东南亚巡回表演,也进军日本歌坛,还曾经上过富士电视台发表台湾通俗的流行歌。[18]

指导学生

许石曾在台南中学、台中高工台北树林中学教书[19]。他随着时代而在不同的地方教书,但大部分都是在台北大桥头附近。较知名的学生有黄敏、钟瑛、颜华、莉莉、刘福助[20]、艳红、高义泰、林枫、林秀珠、长青杨丽花、李雅芳等。其中林秀珠并曾提及:歌舞团如何从家里(现今捷运大桥头站附近)出发,载着许石、许石太太、林秀珠[21]矮仔财戽斗等一行十余人,环岛两三个月巡回演出。临行时,林秀珠母亲还不舍女儿伤心流泪。许石太太独自包办买菜吃饭事宜,常煮大锅饭给全团人吃,十分辛苦。[22]

采集民谣与编曲

许石曾到日本歌谣学院研习作曲、演唱,后因日籍老师表示「你该将台湾风土写进歌谣」,他回台后积极采集、推广台湾本土民谣,再从事创作,曾谱写〈安平追想曲〉、〈锣声若响〉等歌曲[2]。许石将大部分采集到的民谣重新编排,并邀请适合歌手,演唱、制成唱片,总计有39首,见下方列表。采集的台湾民谣范围涵盖台湾日治时代的台湾民谣、宜兰民谣、农家民谣、北部的民谣,都马调车鼓民谣、恒春民谣、客家民谣、山地民谣、枋寮民谣、月旦调等。[参 1]

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陈峙维表示:「学成返台后许石就展开全岛探访,记录这块土地上各个族群的歌曲,福佬客家原住民都是他的采集对象,这比许常惠史惟亮发起的『民歌采集运动』早了近二十年。1964年,许、史两位学者才要开始对全台的民俗音乐进行调查时,同年10月10日许石已在台北国际学舍举行音乐会,发表作品《台湾乡土交响曲》,这是他是从事乡土音乐工作多年心血的结晶。全曲汉洋乐器合璧,他还特别使用了台湾特有的大广弦和长颈月琴。」[17]

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吕兴昌表示,许石对台湾音乐贡献卓巨,那时流行直接翻唱日本或外国歌曲,不然就是国语歌曲,但许石和他的姻亲、音乐家杨三郎都始终坚持台湾本土创作。吕兴昌指出,许石是最典型、最早的寻根作曲家,「他不仅录音、采谱,更邀请戏剧学家吕诉上、文学家许丙丁等填词,并灌录唱片,复活台湾民谣!」现今《草螟弄鸡公》、《思想起》、《牛犁歌》、《卜卦调》等歌谣演唱,即都采许石当初于大王唱片时代所发行的版本,不仅如此,许石还将采集到的本土民谣编为《台湾乡土交响曲》,这首汉洋合璧乐章的珍贵原谱,也在许石的遗物中发现,但因损害严重,仍待修复。[13]

歌名作词者采集自民谣演唱者
挽茶褒歌吕诉上北部茶山民谣颜华
病子歌吕诉上王美惠
月月按吕诉上北部车鼓调民谣(十二月花胎)朱艳华
草螟弄鸡公吕诉上南部民谣廖美惠
五更鼓吕诉上古前烟花街民谣廖美惠
想思吕诉上全省哭调仔集朱艳华
山地春歌山地民谣朱艳华
月下歌舞山地民谣朱艳华
思想起许丙丁恒春调
丢丢咚许丙丁宜兰民谣刘福助
潮州调枋寮民谣
杵歌高山民谣朱艳华
卜卦调许丙丁南部民谣刘福助
牛犂歌许丙丁南部农家民谣朱艳华, 刘福助
闹五更许丙丁月旦调颜华, 刘福助
客人调客家民谣
山地歌曲山地民谣
叹烟花周添旺月妲歌颜华
短相思郑志峰南管民谣颜华
台湾好风光白字戏仔民谣颜华
女性的运命许丙丁台南运河调民谣颜华
抛彩茶歌许丙丁南部车鼓民谣杨金花﹐陈美秀
六月田水郑志峰农家民谣
一只鸟仔郑志峰宜兰民谣石锦秀
雨公公郑志峰宜兰民谣
卖花歌周添旺北部民调颜华
农村快乐郑志峰都马民谣
花开处处红郑志峰车鼓民谣颜华
丰收舞曲乌来山地民谣朱艳华
山地姑娘乌来山地民谣朱艳华
采茶歌张美云
槟榔村之恋山地民谣许琼华
耕农歌颜华, 叶子兴
田庄调颜华
牛尾调许丙丁南部民谣颜华,陈清相
海口调郑志峰曾鹏烈
车鼓调郑志峰颜华
对花廖美惠
哭调仔廖美惠

已发表作品

许石在1959年、1969年、1979年的10、20、30周年的作品发表会与作曲集第一册中,列出61首创作,未发表的散谱手稿有近40首[参 6]

曾被杨三郎钦定为多首作品演唱人的纪露霞忆述,许石跟杨三郎的音乐,每段乐章及歌词都如电影般具有画面。纪露霞举许石〈安平追想曲〉为例:「以前的作曲/词家不似现今,3段旋律都会搭配不同歌词,音乐与词意相互搭配下,宛若从耳膜仔细『欣赏』一出视频」,她说许石发表〈安平追想曲〉一曲后不久,电影界即将该曲改编为电影,由杨丽花主演。[2]纪露霞还记得她帮《锣声若响》的大王唱片录唱片时,就是在戏院里录音。[23]

正修科技大学通识中心讲师蔡添进曾探究《南都之夜》传唱及旋律来源,他提到:「2008年台湾最热门的电影《海角七号》里,茂伯第一次参加乐团时,开口唱出了『我爱我的妹妹啊』,这首由许石作曲、郑志峰作词的歌曲《南都之夜》,被称为是『台湾光复以后第一首最流行的歌曲』,此歌有时又被冠上〈台湾小调〉的歌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被填上各种歌词来传唱,而其旋律来源又被认为来自日本歌曲。」[24]

曲名作词作曲曲名作词作曲
春风歌周添旺许石纯情阮彼时那卡诺许石
好春宵周添旺许石新酒家女郑志峰许石
青春街周添旺许石南都之夜郑志峰许石
观月同乐曲周添旺许石半夜写情书郑志峰许石
宝岛阳春周添旺许石日月潭悲歌郑志峰许石
夜半路灯周添旺许石酒家女郑志峰许石
月台送君曲周添旺许石恋爱道中郑志峰许石
风雨夜曲周添旺许石回来安平港郑志峰许石
摇子歌周添旺许石我爱台湾郑志峰许石
临海青春曲周添旺许石乌来追想曲郑志峰许石
纯情月夜曲周添旺许石秋夜叹郑志峰许石
初恋日记周添旺许石学甲情调郑志峰许石
港都青春曲周添旺许石我爱龙船歌郑志峰许石
青春望张辉聪许石可爱的山地姑娘郑志峰许石
台湾好地方朝钦许石我们是世界少年棒球王铎音许石
锣声若响林天来许石自由中国壮士入营歌陈达儒许石
延平北路的美小姐林天来许石李三娘陈达儒许石
笼中鸟林峰明许石纯情的男子陈达儒许石
美丽宝岛林峰明许石饼店的小姐陈达儒许石
思念故乡的妹妹林峰明许石农村曲陈达儒许石
春宵小夜曲林峰明许石淡水河边曲陈达儒许石
黄昏时的公园杨明德许石果子姑娘陈达儒许石
噫﹗黄昏时杨明德许石南国青春谱陈达儒许石
薄命花杨明德许石热恋陈达儒许石
终归我胜利许丙丁许石行船人陈达儒许石
去后思许丙丁许石凤凰花落时陈达儒许石
青春的轮船许丙丁许石女性的复仇陈达儒许石
南都三景许丙丁许石安平追想曲陈达儒许石
漂亮你一人许丙丁许石牡丹望春风陈达儒许石
管仔埔阿娘许丙丁许石三声无奈陈达儒许石
到底什么号做真情那卡诺许石    

怀旧音乐会

1991年,因参与杨三郎纪念音乐会演唱,上扬唱片通过纪利男[25]与纪露霞接洽录制台语老歌的唱片计划。且因纪利男对音乐非常有兴趣,纪露霞便介绍纪利男随杨三郎学小喇叭,纪露霞通过纪利男牵线,就答应为上扬唱片录制唱片。[26]

2015年5月29日,为了回温当时许石与杨三郎一同合唱的登场画面[27],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度举办纯台语音乐会[28],并邀请纪露霞[参 7]刘福助、林秀珠及李静美演出,追溯50年代经典台语作品。刘福助10多岁就跟着许石学习唱歌,他想到恩师逝世35年,刘感慨表示:「应该很早之前就要举办了,时间隔了那么久,实在感触良多。」[参 8]

注释

  1. 从中国唱片公司改名为女王唱片公司,是因为唱片技术上面的纷争,和原合伙人不和而拆伙,而由女王跟大王改为太王唱片公司,是因为财务状况和经营的理念不同。

脚注

视频

  1. YouTube上的录下当时许石亲自开唱《安平追想曲》,发布时间:2013年4月14日,引用时间:2015年8月29日。
  2. YouTube上的南都之夜之台语歌曲,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3日,引用时间:2015年8月29日。

文献来源

  1. 石计生. . 后石器时代 The Postoner Era. 2014-09-09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中文(台湾)). 一个偶然网络上找寻东京日本歌谣学院的机缘,认识了台湾著名流行音乐家许石的儿子许朝钦先生,从此打开了台湾歌谣界的一个禁土:许石的音乐保存与研究。……这天许先生从美国归来台北,为了照顾母亲并与我约见在大直。许石夫人郑淑华(生于1928年),是台湾歌谣著名作曲家杨三郎的外甥女,对于许石与杨三郎的事情知之甚详,但因小中风卧病,遂先与其子女会面先聊。我直接就问了:为何过去歌谣界都说许石的音乐不能碰,因为会被告?许朝钦先生说:因为家母的关系,她深爱我父亲,所以不愿意他人随意使用父亲的音乐,所以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母亲已经年迈,终于也想通,希望能够有人好好保存与研究父亲的音乐。……
  2. 杨媛婷. . 自由时报. 2015-05-27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中文(台湾)).
  3. 阳昕翰; 许朝钦. . 自由时报. 2015-08-28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7) (中文(台湾)).
  4. 徐玫玲﹐2014﹐《解析台语流行歌曲:乡愁、翻转与逆袭》﹐东和音乐出版社﹐第180-181页。
  5. 石计生﹐2015﹐《漂亮你一人:战后台湾歌谣先驱者许石研究》﹐「台湾流行歌谣─与日本、中国的时代交织」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名古屋大学,2015年7月18日。
  6. 叶添进 2009,第2页.
  7. 石计生. .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15-03-06 [2015-09-02] (中文(台湾)). 位于东京的「日本歌谣学院」,是1930-60年间影响台湾歌谣甚钜的民间歌手与音乐养成学校,学制分为「就学组」与「函授教育组」。台湾曾经负笈前往留学的「就学组」包括许石与吴晋淮、而接受过「函授教育」的有郭一男等,均是台南人。本演讲将以台湾歌谣战后先驱作曲家许石和民间歌仔本印制家、亚洲唱片吉他手郭一男为起点,及吴晋淮、纪露霞、洪一峰和文夏等歌坛巨星的歌曲,探究近百年来台湾歌谣之路。……
  8. 石计生. . 台湾: 台湾文学馆通信 第47期. 2015年6月: 63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中文(台湾)). 那时歌谣学院位于东京市麹町区九段二丁目二番地九段ビル内,在今天的千代田区。
  9. 叶添进 2009,第4–5页.
  10. 叶添进 2009,第2–3页.
  11. 叶添进 2009,第3页.
  12. (PDF). 三重区公所. 2009-06-29 [2015-09-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 (中文(台湾)). 许石是五十年代起台语歌曲唱片业的萌芽者,初成立唱片厂时,资金自己筹措,许石并是战后初期崛起的流行歌明星,曾培养很多基本歌手【附注另两位唱片厂老板是陈秋霖与汪思明】。
  13. 杨媛婷. . 自由时报. 2016-05-02 [2016-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中文(台湾)).
  14. 颜羽函. . 新网. [2015-09-02] (中文(台湾)). 有趣的是,许石和杨三郎其实有亲戚关系,许石学成归国后,杨三郎赏识这位才气纵横的同辈人,特别将外甥女介绍给许石为妻,也成为一段佳话。
  15. 民视新闻. . 民视. 2015-05-31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中文(台湾)). 歌声里头,藏不住的情感,许石高龄90岁的夫人郑淑华,在台下频频流泪,一旁的8个儿女,想起当年谈恋爱时,许石常常在台南火车站的路灯旁,等着她,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这首为她写的歌,穿越时空,带她回到往日时光。
  16. 杨媛婷. . 自由时报. 2016-05-03 [2016-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1) (中文(台湾)).
  17. 陈峙维. . 苹果日报. 2015-08-29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1) (中文(台湾)).
  18. . 微微笑广播网.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中文(台湾)). 许石老师生了五个千金,他训练栽培女儿成立了许氏姊妹合唱团,除了在国内巡回表演之外,也进军日本歌坛,曾经上了日本富士电视台,发表台湾通俗的流行歌来宣扬台湾,可以说做好了国民外交。
  19. 郑恒隆‧郭丽娟. . 台湾: 玉山社出版有限公司. 2002: 142. ISBN 957824679X (中文).
  20. 徐玫玲. . 民报. 2015-05-27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中文(台湾)). 许石的学生刘福助与林秀珠,从年少时即受到许石的栽培,应是知许石最深的学生。刘福助承继许石对于台湾民歌的执着,音乐会中除演唱〈安平追想曲〉与〈初恋日记〉外,尚有〈风雨夜曲〉,虽知名度不及前者,但曲风优雅,大量的附点音符好似灯影辉映着如爱情惆怅般的微弱光影,别具韵味,是笔者最喜爱的歌曲。以演唱〈三声无奈〉出名的林秀珠,也将以此原调重现许石当初以〈思情怨〉之名、运用【台东调】为基础所谱写的类民歌佳作。
  21. 阳昕翰. . 自由时报. 2015-05-30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8) (中文(台湾)).
  22. 石计生. . 中央日报网络报. 2011-08-02 [2015-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台湾)).
  23. (繁体中文) 战后台语红歌星纪露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4. 蔡添进. (PDF). 高雄市: 高雄文化研究 2009 年年刊. 2009年8月: 1–52 [2015-09-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2-23) (中文(台湾)). 因研究萧泰然的〈1947 序曲〉时,在所参看的两本硕士论文中,陈宏略提到「〈我爱台湾〉是许石的创作歌谣」,而庄婉琪在之后的论文中提到同一首歌时,又说成此曲是「〈南都之夜〉为许石的作品,后来此曲重新填词,易名为〈台湾小调〉」。同一首歌,却有〈我爱台湾〉〈南都之夜〉〈台湾小调〉三种歌名,引发了研究动机,想对此歌曲有完整的认识。而在数据找寻中,又发现在网络上有一些说法,「这首闽南歌曲的来源有两个说法,有一说是许石留学日本时听到一首日本歌〈苹果之歌〉而改编,也有说是他看过歌仔戏后,学起此首曲调再加以改编」。以上这些对此歌曲的说法,不禁让人对歌名及此歌曲之来源产生好奇,而有此次之研究。
  25. 吴冠瑾. . 中时电子报. 2014-12-22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9) (中文(台湾)).
  26. 郭丽娟. . 新台湾新闻周刊. 2002-11-08 [2015-09-02] (中文(台湾)).
  27.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 . 中华民国文化部. 2015-05-06 [2015-09-02] (中文(台湾)). 许石与杨三郎之经典台湾老歌再现。
  28. . 两厅院售票.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8) (中文(台湾)). Taiwanese Folk Songs by Shih Hsu & San-Lang Yang

新闻或一般网站

  1. . 台湾民报新闻网. 2015年5月27日 [2015年8月29日]. ISBN 978-9-869-187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22日).
  2. .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3. .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4. .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5).
  5. .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3).
  6. . 社团法人台湾音乐著作权人联合总会MCAT. [2015年8月29日].
  7. .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8. . 自由时报新闻网. 2015年5月29日 [2015年8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12月12日).

参考书籍及论文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