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广弦
大广弦,在台湾、中国闽南(漳州、泉州、厦门)、潮汕(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海陆丰,特别是陆丰)流行的中音胡琴类民族乐器,又写做大管弦或大筒弦,琴筒的材质又让它被叫做兰投弦、蓝投弦或林投弦。
大广弦 | |
汉字 | |
---|---|
白话字 | |
台罗拼音 | |
方音符号 |
简称广弦、管弦或筒弦;兰投、蓝投或林投。
形制;形状
大广弦的结构包含琴筒、琴杆、旋轴、琴弦以及弓。琴筒传统上用林投树或龙舌兰的干材制作,亦有用棕榈树制成。面板常用台湾泡桐(玄参科,台语称梧桐)制成,琴杆(柱子;将军柱;担子)与旋轴为竹或木制,张2条弦,定纯5度,早期常用蚕丝弦,现多用钢弦,或外弦钢弦内弦丝弦,亦有双弦或其中1弦用人造纤维弦[1] [2][3][4]。
应用
大广弦常用于歌仔说唱和歌仔戏、北管、正音戏、白字戏的音乐伴奏,早年潮剧棚面亦使用。
台湾、闽南音乐
大广弦是歌仔说唱最主要的胡琴类伴奏乐器,和月琴搭配[6],歌仔说唱中还有1种演唱员自拉自唱的大广弦说唱(大广弦念歌仔),汪思明、温红涂、陈玉安(加走)3位名家录制很多唱片,温红涂的学生卢培森(殁)是中国厦门最后1位大广弦说唱演员[7]。
在歌仔戏里,大广弦的定位是二手弦。其与同为文场的壳子弦、台湾月琴、台湾品仔(笛)合称四大件,是歌仔戏的传统乐器[8]。它负责领奏江湖调、哭调、杂念调等特定曲调[9]。此外,在南管戏、北管戏、高甲戏等戏剧中的后场伴奏,同样使用大广弦[10]。
大广弦也出现于阵头表演。 漳浦大车鼓与台湾车鼓均使用大广弦作为其伴奏乐器[8];太平歌的伴奏乐器亦有大广弦[11]。
资深琴师
台湾
汪思明(台北人,原名汪乞食,吕柳先的老师,殁)、温红涂(又名温红土,有1说是台南人,卢培森、林文祥、邵江海的老师,殁)、陈玉安(又名陈加走,台北县现新北市新庄人,殁)、李申长(殁)、许森渊(彰化市人,许再添的老师,殁)、吕柳先(台北县现新北市人,殁)、黄茂贵(殁)、杜蚶(台北县现新北市永和人,陈秋霖和陈水柳的老师)、陈秋霖(台北人,殁)、陈水柳(又名陈冠华,台北万华人,林水泉的老师,殁)、洪尧进(彰化二林人,赖达逵、刘文亮、柯铭峰的老师,殁)、杨再兴(台北人,殁)、蔡添登(台南人,殁)、蔡春安(台中沙鹿人,殁)、许再添(彰化市人,,刘文亮和柯铭峰的老师,殁)、林水泉(台北人,叶明德的老师,殁)、王玉川(新竹人,殁)、杨旺清(宜兰人)、李国治(高雄人)、何阿通(宜兰人)、叶明德(台北人)、林竹岸(云林人)等。
青年琴师
新创曲目
1些20世纪下半叶新创作的民乐曲使用大广弦,较出名并录音问世的有《乡音寄怀》(李焕之作曲,使用大广弦、南管琵琶、尺八大箫,阎惠昌指挥中央民族乐团的录音是第1个面世版本,阎惠昌指挥高雄市国乐团录音是第2个)、《原乡与本土》(陈能济作曲,关迺忠指挥高雄市国乐团录音,前后有2个版本),《台湾风情组曲·庙会》(朱昌耀作曲,2004年12月10日瞿春泉指挥台湾国家国乐团的前身国立实验国乐团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世界首演,作曲家亲自担任大广弦,后又在中台巡演多场,影音光盘和音乐光盘已出版)。
21世纪,有黄晓飞作曲的《车鼓回旋曲》(使用大广弦、壳仔弦、台湾月琴,刘文祥指挥台湾台南市立民族管弦乐团2003年4月26日在台南市世界首演,录音已出版光盘)等新创民乐曲用了大广弦。
中国国家1作曲江松明曾创作《大广弦畅想曲》,中国国家1级演员蔡艺榕曾创作《大广弦随想曲》。
台湾的刘文亮生前曾创作《大广弦二重奏》
参考文献
- 林素真. . 漳州新闻网. 2020-09-15 [2021-09-22] (中文(中国大陆)).
- .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202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中文(台湾)).
- .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1-09-22] (中文(台湾)).
- 林月里. (PDF) (学位论文). 国立台中师范学院. 2004 [2021-09-22].
- 吕锤宽. . 台北市: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2001-12-20: 86–88. ISBN 957-02-9794-8 (中文(台湾)).
- 洪逸柔. . 台北市: 五南. 2016: 176. ISBN 978-957-11-8602-3 (中文(台湾)).
- 龚鹏程. . 台北县中和市: 印刻. 2005. ISBN 9789867420879 (中文(台湾)).
- 林鹤宜. . 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2015: 85, 172. ISBN 978-986-350-067-4 (中文(台湾)).
- . 歌仔戏主题知识网.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21-09-22] (中文(台湾)).
- 吕锤宽. . 台北市: 五南. 2007: 236–260. ISBN 978-957-11-4705-5 (中文(台湾)).
- 黄玲玉. . 台北市: 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2001: 121. ISBN 957-02-8643-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