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量

药物过量英语:或,简称)是指因个人或经他人蓄意、无意或误认下,摄取服用超过医师指示用[1]、或超过建议用药量[2]、或超过常规用药量[3],而产生中毒或导致死亡的情况。惟因对药物的感受性是因人而异,故各人因药物过量产生中毒的机会也有所不同,个人也会随年龄、健康状况、使用药品方式而有差别[4][5]

药物过量
类型中毒[*]药物相关障碍[*]overmedication[*]
风险因子药物滥用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急诊医学
ICD-10T36-T50
ICD-9-CM960-979
DiseasesDB
MedlinePlus
MeSHD015537

差异

  • 服用药物与服毒不同,纵然有些毒物在一定剂量下对人体无害或无直接影响,惟药物在安全剂量下是用以治病,故只有「药物过量」而无「毒物过量」用词[6]
  • 吸毒是指滥用特定药物,同样会有过量的可能,过量滥用毒品又称之为吸毒过量[6]
  • 使用非法药物,面对成分不明、纯度不精、易成瘾、易对人体生理造成长期损害等风险,过量使用非法药物更会造成永久损害或致死[7]

成因

各种精神药物
  • 误食:误食过量药物常见于幼儿老年人,年幼者出于好奇或模仿而吞食药物[8],年长者多因误信偏方或错认而不当使用药物,发生药物过量意外[9]
  • 自残:部份人格障碍情感障碍发展障碍患者,或因服用药物的副作用引起情绪不稳或自残行为,又或其他原因而有自残自杀倾向者,会选择食用大量药物自残[10]
  • 滥用:吸毒者或其他有药物滥用倾向者,常因预期药物会达到一定效果,会逐渐增加用药量,直到发生药物过量情况[11]
  • 过失或蓄意伤害:在不知情或受逼迫情况下使用了他人所提供的过量药物。
  • 混合用药:于常规使用并不会有过量危险的药物,当合并使用其他药物、保健品酒类饮品或其他物质,而产生药物过量的情况[12]

征候与症状

1681年画作《马可·斯巴朗罗的奇迹》中描写呕吐情境的局部

药物过量引起的症状,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失去平衡、动作不协调癫痫发作思维困难、判断失误、昏昏欲睡意识模糊回话迟缓、语意不清、产生幻觉眼神不安呼吸困难内出血瞳孔大小异常脉搏变化嗜睡昏迷[13][14]

药物过量所发生的征候与症状,取决于所暴露的药物成份或毒素,医学上被分类成不同的中毒症候群,用以协助确认是何种药物或毒素所引起。

药物过量中毒症候群整理如下[15]

血压心率呼吸速率体温瞳孔肠蠕动音发汗
抗胆碱药-上升-上升扩大下降减少
胆碱药--不变不变不变上升增加
鸦片类药物下降下降下降下降缩小下降减少
拟交感神经药上升上升上升上升扩大上升增加
镇静剂安眠药下降下降下降下降-下降减少

分类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的分类方式,与药物过量相关的疾病分类有:

  • 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
  • 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因外因导到的其他后果
    • T36-T50: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
      • T36:全身性抗生素中毒
      • T37:其他全身性抗感染药抗寄生虫药中毒
      • T38:激素及其合成代用品与拮抗剂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39:非类鸦片镇痛药退烧药抗风湿药中毒
      • T40:麻醉剂致幻剂中毒
      • T41:麻醉药治疗性气体中毒
      • T42:镇癫痫药镇静剂安眠药抗帕金森氏症药中毒
      • T43:精神药物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44:主要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药物中毒
      • T45:主要为全身性和血液学的制剂中毒,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 T46: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7:主要影响消化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8:主要作用于平滑肌骨骼肌呼吸系统的制剂中毒
      • T49:主要影响皮肤粘膜的局部制剂及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的药物中毒
      • T50:利尿剂和其他及未特指的药物、药剂和生物制品中毒

诊断与处置

要确认患者使用了那些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最直接的方式是询问患者,当患者无法或不愿意告之时,从陪同亲友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有所帮助。

药物过量的症状呈现可能是复杂的,会导致各种生理影响,混合药物更会混淆临床表现,增加诊断的困难。临床医师必须能够诊断和治疗病人,以防止不必要的发病或死亡,然而治疗「药物过量」的处方用药,往往会增加另外的风险,因此最好的是先进行观察[16]

体检病历通常足于作出诊断,尿液血液、其他体液组织药物检验,可判断出摄取药物的时间与成份,有助于诊断[17]

解毒剂

常见有毒药物成分与对应的解毒剂列表[18]

有毒药物解毒剂
中文学名拉丁文学名别名常见用途中文学名拉丁文学名别名其他常见用途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退热止痛乙酰半胱氨酸化痰
抗胆碱药-镇静松驰肌肉、抗帕金森氏症毒扁豆素缩瞳降眼压、抗重症肌无力
苯二氮平类药物-镇静安眠氟马西尼--
β受体阻滞药控制心率降血压胰高血糖素-血糖
肉毒杆菌毒素面部痉挛除皱肉毒杆菌抗毒素--
钙信道阻滞药降血压钙质-骨骼细胞营养所需
地高辛强心苷毛地黄()强心、降心跳速率地高辛免疫抗原片段结合--
肝素抗凝血剂()-心脏手术硫酸鱼精蛋白-基因转移
铁质-必须营养去铁胺-血色沉着病
异烟肼异烟碱酼肼()、结核杆菌吡哆醇维生素B6胺基酸代谢所需
鸦片类药物-镇痛纳洛酮--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抗忧郁剂碳酸氢钠小苏打()食物添加剂
华法林抗凝血剂()-栓塞维生素K1叶绿醌()促进凝血
佐匹克隆(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安眠亚甲蓝亚甲蓝氯化物()肾功能测定、尿道消毒

预防

常见塑料滴管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议,在使用药物时注意下列事项,可减少药物过量的意外发生[19]

  1. 始终依循药品标签所载使用指示,每一次使用前都要阅读一次。
  2. 了解原料药,原料药是药品可以起作用的成分,其名称通常会被列明在药品标签的顶端,对应不同症状的各种药品,可能拥有相同的原料药,假设因为不同症状(如感冒与头痛)而要服用两种或以上药品,若有着相同的原料药,就表示可能已服用超过原有剂量,有疑虑时最好询问医师护理师药剂师
  3. 使用适当的药品配方,就算是相同的厂牌,也会有不同效力的药品,例如针对婴儿儿童成人有不同的配方,相同的药品,在使用指示上也可能会针对不同年龄体重有所不同,使用适合的配方,依循药品使用指示使用,除非经医师指示,否则绝不使用超过药品指示的用量。
  4. 询问医师、护理师或药剂师,何种混合用药是可以的,何种却是不对的,药品、维生素保健品食品饮品之间,也不全然是相安无事的。
  5. 使用(液体)药品附属的乘药器,如量杯滴管,其他的用具如汤匙等,很可能会乘出错误的药量,更绝不直接用药瓶饮用。
  6. 了解何谓汤匙(药品指示常见)、何谓茶匙(药品指示常见),1汤匙的容量(15),3倍于1茶匙(5)。
  7. 了解清楚自己小孩的体重,有些药品用量是与体重相关,千万不要猜测自己小孩的体重,也不要用成人体重用药量来推估小孩的用量,若药品使用指示没有列出自己小孩体重的用量,应去询问医药专业建议。
  8. 使用儿童安全瓶盖以免中毒意外,每次使用后都要锁好,特别注要含铁药物,那是幼儿中毒致死的首要成分。
  9. 把药品放置在安全的地方,有些可口、色彩鲜艳、可以咀嚼的药物,孩童会以为那是糖果,把任何药物与维生素放置在远离孩童或宠物视线的地方,万一小孩服用了过量的药物,立即拨打紧急电话求救。
  10. 使用药物前再三检查,对于任何药物,这都是很好的对策。首先检查包娤外观,例如有没有被割过、切片或渗漏;其次,若是在家里,要详阅标签以确保对症下药,以及瓶盖或封装没有破损;三而检查颜色形状大小气味,如果发现任何异状,询问药剂师或其他健康护理专业人员,确认无虞后才能使用。

急救

复原体位示意图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议,对药物过量的急救步骤如下[20]

  1. 检查患者的呼吸道呼吸脉搏,如有必要,进行心肺复苏术。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但仍有呼吸,要小心地把患者安置成复原体位。如果患者神智清楚,则协助患者松开衣服,保持正常体温,给与安抚,尽量让患者平静,应防止患者服用更多的药物,立即向紧急医疗单位请求援助。
  2. 要注意患者的休克迹象,症状有乏力、口唇发绀、指甲皮肤湿冷、脸色苍白、警觉性低下。
  3. 如果患者有癫痫痉挛等症状,须立即给与急救。
  4. 随时监控患者的生命征兆(脉搏、呼吸率、血压),直至救护人员到达。
  5. 尽量确认患者服用了哪些药物和服用时间,保存任何可疑的药瓶或其他药物的容器,向紧急医疗人员提供这些信息。

切记

  • 「不要危及自身安全」,有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服用者有暴力或不可预知的行为,应先征询专业建议。
  • 「不要以为服药者是理性的」,也不要指望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
  • 「不要提出见解或评论」,给与帮助或急救时,不需要知道患者为何要服药。

因药物中毒致死的知名人士

1988年6月,麦可·杰克森于奥地利维也纳演唱会上。

延伸阅读

  • 中毒症候群
  • 药物相关致死者名单

参考数据

  1. . 台北市立关渡医院.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2. . treatment-now.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7) (英语).
  3.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ealth System.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英语).
  4. . eMedicalHealth. [2011-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5. . Better Health Channel. [2011-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1).
  6. . BioMed Center. 2007 [201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9) (英语).
  7. (PDF). NHS choices. [2011-04-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4).
  8. . 国家网络医院. [2011-04-26].
  9. 叶时烊. . 林口长庚医院. [201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1).
  10. Marlene Busko. [自残病患需要更好的追踪]. 国际厚生健康园区. 2008-10-31 [2011-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11. . 台北私立木栅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2011-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12. . 四时养生保健网. 2009-05-25 [2011-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3. . Wrong Diagnosis. [2011-05-05] (英语).
  14. . Health Guid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3) (英语).
  15. Goldfrank, Lewis R. .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1998. ISBN 0-8385-3148-2 (英语).
  16. Merigian, K. S.; Blaho, K. . American Journal of Therapeutics. 1997-02, 4 (2-3): 99–113 [2020-10-29]. ISSN 1075-2765. PMID 10423599. doi:10.1097/00045391-199702000-00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7. . Health Guide.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3) (英语).
  18.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0) (英语).
  19. .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1-05-04 [201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4) (英语).
  20. . medlineplus.gov. [202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英语).
  21.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 www.ettoday.net. [2020-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中文(繁体)).
  22. . 2018-09-07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3) (英语).
  23. . 2016-11-16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9) (英语).
  24. . 2016-09-27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5) (英语).
  25. . 2016-06-02 [2016-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英语).
  26. . BBC中文网. 2014-02-02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0).
  27. 中央社╱洛杉矶13日综合外电报导. . 联合新闻网. 2012-02-14 [201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5).
  28. . 中央社. 2011-07-24 [201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9. . 华夏经纬. 2003-12-16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2).
  30. . 中文电影数据库.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9).
  31. . Movies. PCHome. 2010-07-27 [2011-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