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翘音

平翘音是指存在于汉语方言中的两组对立的声母。在官话里/ʦ/、/ʦʰ/、/s/称为平舌音,声母/ʈʂ/、/ʈʂʰ/、/ʂ/称为翘舌音

历史渊源

平翘音的区别源于中古汉语精组声母(ʦʦʰs等)和庄组声母(ʈʂʈʂʰtʃʰʂʃ等)、章组声母(ʨʨʰɕ等)、知组声母(ʈȶʈʰȶʰ等)的对立,以及韵母介音对庄组、章组、知组声母的影响。

对立类型

分平翘是中古音音系向现代汉语各方言音系的演变现象。据熊正辉的研究[1],分平翘的演变规律可以分三个类型,分别以三种方言为代表。三种类型的大致规律是:

  • 南京型:庄组二、知组、章组基本都变翘舌;庄组三等、精组基本都变平舌。
  • 济南型:知组、庄组、章组基本都变翘舌;精组变平舌。
  • 型:知组三等、章组基本都变翘舌;知组二等、庄组、精组基本都变平舌。

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官话方言分成三组平翘舌,分别有齿龈音龈硬腭音卷舌音,包括部分中原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方言。

南京型

老派南京话分平翘舌z、c、s和zh、ch、sh,且和《广韵中古音有严格的演变规律。长江上下游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中,凡是分平翘的方言都属于南京型。

老派南京话分平翘的规律如下表:

知组二等知组三等庄组二等庄组三等章组精组
-----
遇摄--
止摄开口呼--
止摄合口呼--
流摄--
深摄--
臻摄--
宕摄--
曾摄--
通摄--
假摄--
蟹摄
效摄-
咸摄
山摄
江摄----
梗摄

济南型

《广韵》中古音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在标准济南话中一律演变为翘舌音,精组声母一律演变为平舌音。粤语的粤北连县广西桂平平南等地的粤方言和徽语中的祁门话分平翘音[2],且都属于济南型,只是翘舌幅度没有官话般大。

济南话分平翘规律如下表:

知组庄组章组精组

昌徐型

昌黎话徐州话为代表,在这两个方言中,精组、庄组、知组二等韵和章组三等止摄开口呼的字声母一律演变为平舌音,知组三等、章组三等非止摄开口呼的字声母一律演变为翘舌音。梅州地区凡是分平翘的客家话都属于昌徐型平翘。吴语太湖片凡是分平翘的方言(如老派苏州话)也都属于昌徐型平翘。

昌黎话和徐州话分平翘规律如下表:

知组二等知组三等庄组章组精组
果摄----
遇摄-
止摄开口呼-
止摄合口呼-
流摄-
深摄-
臻摄-
宕摄-
曾摄-
通摄-
假摄-
蟹摄
效摄
咸摄
山摄
江摄---
梗摄

无规律

很多方言分平翘,但是和中古音无严格的对应规律。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方言受到上面三个类型方言的综合影响。比如普通话基于北京话,平翘底层属于济南型,但还受到南京型的影响。如“窄”和“啧”中古音都是侧柏,是同音字,都属于庄组二等梗摄。北京话的“窄”白读保持为翘舌 zhǎi [tʂaɪ˨˩˦],但“啧”受了南京型的影响,文读成平舌 zé [tsɤ˧˥]。故而两字在普通话中不再是同音字。

不分平翘音

很多汉语方言不分平翘音。

大多数不分平翘的方言把翘舌音的字一律读成平舌音,比如广州话韩语的汉字读音也不分平翘。比如知组三等流摄的“肘”和精组流摄的“走”,任何分平翘的汉语方言都会把“肘”读成翘舌、把“走”读成平舌,但是韩语把两字都读成 주 [tɕu],广州话把两字都读成阴上声 zau2 [tsɐu˧˥]。

东北官话中,一部分方言(如吉沈片通溪小片,参见沈阳话)全读平舌音,一部分方言(如黑松片嫩克小片)多读翘舌音,部分方言(如哈阜片长锦小片部分)则将两组音视作自由变体[3][4]

另外湖北宜昌荆州荆门部分地区方言同样会都把平舌音发翘舌音。

注释

  1. 熊正辉.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期刊文章).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3-12. [1990-02-24] [2022-06-17] (中文).
  2. 万波. (PDF). 香港中文大学 (期刊文章).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317-355. [2022-06-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8) (中文).
  3. 贺巍.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期刊文章).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72-181. [1986-08-24] [2022-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中文).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