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神星
智神星(英语、拉丁语:Pallas),小行星序号是2 智神星(2 Pallas),是人类继谷神星(小行星带中唯一的矮行星)后所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估计质量是小行星带的7%[12]。[12]智神星直径为544(338英里),比灶神星稍大一些,但是其质量却比灶神星轻10–30%[5],所以智神星是小行星带中第二重的小行星。智神星可能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不规则天体(也就是本身的重力不能使外貌呈现圆滑),也可能是残余的原行星。
![]() | |
发现 | |
---|---|
发现者 | 海因里希·欧伯斯 |
发现日期 | 1802年3月28日 |
编号 | |
命名依据 | 雅典娜 |
小行星分类 | 智神星族 |
形容词 | Palladian[1] |
轨道参数[2][3] | |
历元 2008年8月22日 (JD 2454700.5) | |
远日点 | 510.468 Gm (3.412 AU) |
近日点 | 319.005 Gm (2.132 AU) |
半长轴 | 414.737 Gm (2.772 AU) |
离心率 | 0.231 |
轨道周期 | 1686.044 日 (4.62 儒略年) |
平均轨道速度 | 17.65 km/s |
平近点角 | 306.605° |
轨道倾角 | 34.838° |
升交点黄经 | 173.134° |
近日点参数 | 310.274° |
物理特征 | |
大小 | 582×556×500±18 km[4] 544 km[3] |
质量 | (2.11±0.26)×1020 kg[5] |
平均密度 | ~2.8 g/cm³[4] |
表面重力 | ~0.18 m/s² |
~0.32 km/s | |
自转周期 | 0.325 55 d (7.8132 h)[6] |
转轴倾角 | 大约78 ± 13°[7] |
反照率 | 0.159 (几何)[8] |
温度 | ≈ 164 K 最高: ≈ 265 K (−8 °C) |
光谱类型 | B-型小行星[9] |
视星等 | 6.4[10]至10.6 |
绝对星等(H) | 4.13[8] |
角直径 | 0.629″至 0.171″[11] |
天文学家海因里希·欧伯斯在1802年3月28日发现智神星,那时被归类为行星。事实上,19世纪初期发现的小行星都曾经被归类为行星,直到1845年有更多的小行星被发现之后,才重新分类。
智神星的表面似乎由[13]硅酸盐组成;表面光谱和密度类似于碳质球粒陨石。智神星有异常高的轨道倾角(高达34.8°)、高离心率,类似冥王星,所以太空船很难前往智神星拜访[* 1][15]。
命名
智神星是以希腊神话海神特里同的女儿帕拉斯(即雅典娜的别称)[16][17]命名的。在其它的神话,雅典娜杀死了帕拉斯,然后悲伤的承袭朋友的名字[18](在希腊神话,有几位男性的神也有相同的名字,但首度命名小行星时,总是使用女神的名字)[* 2]。
橄榄陨铁(英语:pallasite)和智神星无关,而是依据德国博物学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命名的。另一方面,化学元素钯的拉丁文名称Palladium是以智神星来命名的,因为就在发现这颗小行星之后,科学家也发现该元素[19]。另一种依据小行星来命名的元素是铈。
与其他的小行星一样,智神星也有天文符号,是一个圆圈里面写上发现的序号,②。然而,它还有个较旧的标志性符号:⚴ (或者是
)[20]。
观测史
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在1801年发现一颗天体,起初他认为是一颗彗星,但很快的他就宣布观测到的是不同类型的天体,因为他注意到它的运动不同于彗星,速度是缓慢而且均匀的。但是之后几个月却丢失了这个天体的行踪,直到年底才被弗朗兹·冯·札奇(Franz Xaver von Zach)和奥伯斯依据高斯初步计算出的轨道位置再度寻获。这个目标就是现在列为矮行星的谷神星,是被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21][22]。

奥伯斯在几个月之后企图找到谷神星,当时他注意到谷神星附近有另一个天体正在移动,它就是智神星,当时正巧经过谷神星附近。这个新天体的发现引起了天文界极大的兴趣,因为之前天文学家曾推测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空隙应该有一颗行星,而现在却出乎意料之外的发现了第二颗[23]。在智神星被发现之际,估计它的大小为直径3,380公里[24],即使到了1979年,估计智神星的直径依然有673公里(仍比现在认定的值大26%)[25]。

高斯测定智神星的轨道,估计其周期是4.6年,与谷神星相近,但是智神星相对于黄道平面有很高的轨道倾角[23]。
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在1917年开始研究小行星的运动,比较一系列小行星的平均运动、轨道倾角和离心率,发现了几个不同的族群。他在稍后提出的论文中列出了三颗与智神星有关联的小行星,因为智神星是最大的一颗,因此这些小行星被命名为智神星族 [27]。到了1994年,已经有十数颗小行星被确认属于这个家族,它们的轨道半长轴介于 2.50–2.82 天文单位,轨道倾角在33–38°之间[28]。科学家在2002年更经由光谱的比较,证实这种分组的有效性,确认它们属于同一个家族[29]。
科学家已经观测过几次智神星掩蔽恒星的现象。1983年5月29日,140位科学家进行智神星掩蔽观测,这是最佳的一次观测。这次的结果是科学家第一次精确测量智神星[30][31]。 科学家在1979年5月29日掩星中,发现它可能有一颗微小的卫星,但是未能证实。1980年散斑干涉法的观测报告显示有一颗直径175公里卫星存在,但是后来科学家否定这个结果[32]。
科学家曾经从在火星轨道上环绕/或登陆的太空船发射电波至智神星,借由其对火星微小的摄动以估计智神星的质量[33]。
曙光号研究团队在2007年9月获得哈伯太空望远镜来观测智神星,当时它位于冲的位置。研究团队在这颗小行星最接近太阳时进行观察,以便将智神星与谷神星和灶神星互相比较[4][34]。
特征

智神星和灶神星都曾经被科学家认为是第二大小行星[35]。 然而,虽然智神星的体积明显的比灶神星大,但智神星的质量只有谷神星的22%[12],和大约是月球的0.3%。
相较于灶神星,智神星距离地球较远,反照率也较低,因此光度昏暗。事实上,非常小的虹神星在冲时的平均亮度都凌驾于智神星之上[36]。 智神星在冲时的平均视星等是+0.8,位于10X50的双筒望远镜可见的范围之内。智神星与谷神星和灶神星不同,在离日度较小时,其光度会降至+10.6等,科学家需要使用更强而有力的光学仪器来观测。智神星在罕见的近日点冲,光度可以达到+6.4等,正好在裸眼可见的极限[10]。 2014年2月,智神星的亮度可以达到+6.96等[37]。
智神星的动力学参数对于如此大的天体而言并不寻常。尽管智神星与小行星带中心区域的小行星与太阳距离相同,但它的倾角相当高,离心率则相当低。此外,智神星的轴向倾斜也非常高,不是78±13° 就是65±12°(基于不明确的光度曲线,极的指向是朝向黄道座标 (β, λ) = (−12°, 35°)或(43°, 193°),不确定值约为10°)[7];哈伯太空望远镜在2007年的观测及凯克望远镜在2003年和2005年的观测都认同这种解释[4][38]。 这意味着,每个智神星的夏季和冬季,就如同地球的年一样,大部分的表面都衡订恒定的受到阳光照射,或是恒定的黑暗。
科学家根据光谱的观测判断智神星表面主要元素是低铁和含水的硅酸盐。这些矿物的类型包括橄榄石和辉石,它们是在CM陨石球粒中发现的 [39]。 智神星表面的成分和Renazzo 碳质球粒陨石(CR)陨石非常类似,它的含水矿物甚至低于CM型[40]。Renazzo陨石是于1824年在意大利发现的,并且是已知最原始的陨石之一[41]。
科学家对智神星表面的特征所知甚少。科学家从2007年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影像研究其表面变化(像素的解析力大约是70公里),但是智神星反照率只有12%,使得表面特征并不明显。科学家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线滤色片查看光度曲线之间的微小变化,智神星在紫外在线有着重大的差异,暗示在285°(西经75°)附近的特征。智神星自转似乎是顺行的[4]。
科学家相信智神星曾经经历过某种程度的热蚀变和部分的分异[4],这表明它是一颗原行星。当太阳系的行星形成时,天体通过吸积的过程成长到大约这样的大小。许多这样的天体已被纳入更大的天体,成为行星,而其它天体则与其他原行星碰撞而毁坏。智神星和灶神星是此种行星形成早期阶段可能的幸存者[42]。
智神星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06年行星定义早期的草案中被列为行星候选者,最后因为未具备定义中将环绕在轨道附近小天体清除的条件而被排除[43][44]。 科学家在将来如果发现它的表面达到流体静力平衡,可能会被归类为矮行星。
探测
还没有任何太空船探测过智神星。原本如果曙光号成功研究灶神星和谷神星后,还有足够的燃料,它的任务可能会延长,并试图在2018年智神星穿越黄道平面时飞越它。然而因为智神星的高轨道倾角,使得曙光号轨道无法接近它[48]。事实上,飞越智神星探测需要设计其他太空船[* 3]。最后它于2018年十一月,在灶神星轨道上结束了他的一生。
附加数据
智神星从2005至2020年的位相(与太阳的冲,合,留与顺逆行)
留,逆行 | 冲 | 距离至 地球的距离 (AU) | 最大 亮度 (mag) | 留, 顺行 | 合日 |
---|---|---|---|---|---|
2005年2月14日 | 2005年3月23日 | 1.37020 | 7.1 | 2005年5月7日 | 2005年11月18日 |
2006年5月2日 | 2006年7月1日 | 2.52251 | 9.5 | 2006年8月24日 | 2007年2月1日 |
2007年7月6日 | 2007年9月3日 | 2.25303 | 8.8 | 2007年10月22日 | 2008年3月29日 |
2008年10月28日 | 2008年12月4日 | 1.56731 | 8.0 | 2009年1月21日 | 2009年9月12日 |
2010年3月24日 | 2010年5月3日 | 1.94004 | 8.6 | 2010年7月2日 | 2010年12月22日 |
2011年5月25日 | 2011年7月29日 | 2.54744 | 9.5 | 2011年9月16日 | 2012年2月22日 |
2012年8月9日 | 2012年9月24日 | 1.96443 | 8.3 | 2012年11月17日 | 2013年5月9日 |
2014年1月5日 | 2014年2月20日 | 1.23636 | 7.0 | 2014年3月23日 | 2014年10月25日 |
2015年4月19日 | 2015年6月11日 | 2.38719 | 9.4 | 2015年8月7日 | 2016年1月19日 |
2016年6月18日 | 2016年8月20日 | 2.40255 | 9.2 | 2016年10月7日 | 2017年3月14日 |
2017年9月24日 | 2017年10月27日 | 1.70519 | 8.2 | 2017年12月23日 | 2018年8月5日 |
2019年3月4日 | 2019年4月8日 | 1.57083 | 7.8 | 2019年6月1日 | 2019年12月2日 |
2020年5月10日 | 2020年7月12日 | 2.55643 | 9.6 | 2020年9月1日 | 2021年2月9日 |
相关条目
注解
- 帕拉斯陨石不是以智神星命名的,而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所以它们起源不同[14]
- 由于Pallas已经是希腊的名字,因此不同于谷神星和灶神星,还有小行星的名字也是Pallas。在所有其它的语言中,大多直接使用Pallas或它的变形:意大利文是Pallade,俄罗斯文是Pallada,西班牙文是Palas,阿拉伯文是Bālās。唯一的例外是中文,Pallas被称为”智神星”(zhìshénxīng)。这是女神帕拉斯在中国使用的希腊名称(帕拉斯 pàlāsī)
- 一位曙光号团队成员解释说:与曙光号同样等级的太空船不可能前往智神星进行探测,因为太空船需要更多的推力才能抵达智神星。智神星相对于黄道面有高度的倾斜,要离开黄道面进入智神星轨道需要大量的能源。我做过智神星探测器的设计工作,即使只去智神星,以曙光号的设计还是不可能达成。[49]
参考数据
- "Palladi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9月
- Introduction to astorb.dat
- . [2009-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
- Schmidt, B. E.; Thomas; Bauer; Li; McFadden; Mutchler; Parker; Rivkin; Russell; et al. (PDF). 3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IX). Held March 10–14, 2008, in League City, Texas. 2008, 1391: 2502 [2008-08-24]. Bibcode:2008LPI....39.2502S.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10-04).
- Baer, James; Steven R. Chesley. (PDF).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07). 2008, 100 (2008): 27–42 [2008-11-11]. Bibcode:2008CeMDA.100...27B. doi:10.1007/s10569-007-9103-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2-24).
- Harris, A. W.; Warner, B. D.; Pravec, P.; Eds. . NASA Planetary Data System. 2006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8).
- Torppa, J.; et al. . Icarus. 2003, 164 (2): 346–383. Bibcode:2003Icar..164..346T. doi:10.1016/S0019-1035(03)00146-5.
- Tedesco, E. F.; Noah, P. V.; Noah, M.; Price, S. D. . NASA Planetary Data System. 2004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 Neese, C.; Ed. . NASA Planetary Data System. 2005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 Menzel, Donald H.; Pasachoff, Jay M. 2n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1983: 391. ISBN 0-395-34835-8.
- .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Pitjeva, E. V. (PDF). Solar System Research. 2005, 39 (3): 176 [2013-09-05]. Bibcode:2005SoSyR..39..176P. doi:10.1007/s11208-005-0033-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7-03).
- qwe
- Anonymous. . Space Files. 2007-11-05 [200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5).
- Anonymous. .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08-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James, Andrew. . Southern Astronomical Delights. 2006-09-01 [200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5).
- . 1911 Edition of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Tim Starling). [200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8).
- Dietrich, Thomas. . Turnkey Press. 2005: 178. ISBN 0-9764981-6-2.
-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2007-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5).
- Unicode value U+26B4
- Hoskin, Michael. . Observatorio Astronomico di Palermo "Giuseppe S. Vaiana". 1992-06-26 [200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 Forbes, Eric G. .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71, 2: 195–199. Bibcode:1971JHA.....2..195F.
- . NASA JPL.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 Hilton, James L. . U.S. Naval Observatory. 2007-11-16 [201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8).
- Hilton, James L. (PDF). U.S. Naval Observatory. [2008-09-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8-19).
- O. Gingerich. (PDF).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and IAU EC Planet Definition Committee chair. 2006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3-06).
- Kozai, Yoshihide. . . Sagamihara, Japan: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1993-11-29~1993-12-3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7).
- Faure, Gérard. . Astrosurf.com. May 20, 2004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 Foglia, S.; Masi, G.; Masi. . The Minor Planet Bulletin. 1999, 31: 100–102 [2007-03-15]. Bibcode:2004MPBu...31..100F.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 Drummond, J. D.; Cocke, W. J. . Icarus. 1989, 78 (2): 323–329. Bibcode:1989Icar...78..323D. doi:10.1016/0019-1035(89)90180-2.
- Dunham, D. W.; et al. .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0, 99: 1636–1662. Bibcode:1990AJ.....99.1636D. doi:10.1086/115446.
- Johnston, William Robert. . Johnson's Archive. 2007-03-05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 Pitjeva, E. V. . : 2014. 2004 [2013-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 Staff. . JPL/NASA. 2007-10-24 [200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 .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07 [200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16).
- Odeh, Moh'd. . Jordani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7-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3).
- Calculated with JPL Horizon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or 2014-Feb-24
- Carry, B.; et al. (PDF). 2007 [2009-06-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25).
- Feierberg, M. A.; Larson, H. P.; Lebofsky, L. A.; Larson; Lebofsky. .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2, 14: 719. Bibcode:1982BAAS...14..719F.
- Sato, Kimiyasu; Miyamoto, Masamichi; Zolensky, Michael E. . Meteoritics. 1997, 32 (4): 503–507. Bibcode:1997M&PS...32..503S. doi:10.1111/j.1945-5100.1997.tb01295.x.
- . Particle Physics and Astronomy Research Council. 2005-09-20 [2006-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7).
- McCord, T. B.; McFadden, L. A.; Russell, C. T.; Sotin, C.; Thomas, P. C. .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6, 87 (10): 105. Bibcode:2006EOSTr..87..105M. doi:10.1029/2006EO100002.
- . IAU. [200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3).
- Rincon, Paul. . BBC News. August 16, 2006 [2007-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2).
- Goffin, E.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1, 365 (3): 627–630. Bibcode:2001A&A...365..627G. doi:10.1051/0004-6361:20000023.
- Taylor, D. B. .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2, 199: 255–265. Bibcode:1982MNRAS.199..255T.
- . [200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9). (numbers generated by Solex)
- Perozzi, Ettore; Rossi, Alessandro; Valsecchi, Giovanni B. .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2001, 49 (1): 3–22. Bibcode:2001P&SS...49....3P. doi:10.1016/S0032-0633(00)00124-0.
- either Chris Russell, Lucy McFadden, Joe Wise, or Marc Rayman. . JPL. 2011 [2012-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6).
延伸阅读
- D. W. Dunham et al The size and shape of (2) Pallas from the 1983 occultation of 1 Vulpecula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Vol. 99, pp. 1636 (1990).
- E. Goffin New determination of the mass of (2) Pall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Vol. 365, pp. 627 (2001).
- Sato et al Absorption bands near three micrometers in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of carbonaceous chondrites: Comparison with asteroids,Meteoritics and Planetary Science, Vol. 32, pp. 503 (1997).
- J. Torppa et al Shapes and rotational properties of thirty asteroids from photometric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Icarus, Vol. 164, p. 346 (2003).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智神星 |
- Computer-generated shape of Pallas (Gable, 2009)
- Mona Gabl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200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5).
- Jonathan Amos. . BBC. 2009-10-11 [201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9).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0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
- Dunn, Tony. . GravitySimulator.com. 2006 [2007-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 Hilton, James L. . U.S. Naval Observatory. 1999-04-01 [2007-03-14].
- Tedesco, Edward F.; Noah, Paul V.; Noah, Meg; Price, Stephan D.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2, 123 (2): 1056–1085. Bibcode:2002AJ....123.1056T. doi:10.1086/338320.
- Yeomans, Donald K. . NASA JPL. [200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8).
前一小行星: (1)谷神星 |
小行星列表 | 后一小行星: (3)婚神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