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硕
文硕(1837年—?),姓费莫氏,字俶南,号介庭,世居布勒哈图地方,隶属满洲正蓝旗,清朝满族官员。[2]
文硕 | ||
---|---|---|
族裔 | 满族 | |
旗籍 | 正蓝旗 | |
字号 | 字俶南,号介庭 | |
出生 | 道光丁酉年十二月初三(1837年) 京师 | |
亲属 | 其女费莫氏为道光帝孙载濂继妻[1] | |
经历 | ||
著作 | ||
〈文硕奏牍〉八卷 |
他任驻藏大臣期间,西藏政府在隆吐山设哨卡,阻断藏印交通,引起英属印度抗议藏军越界。他支持西藏政府「隆吐山属于西藏」的主张,反对清廷要求藏人撤卡,清廷将他调职,印度交涉无效后发动隆吐山战役,藏军战败。清廷派升泰为驻藏大臣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划定边界,承认隆吐山属于锡金,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2][3]
生平
文硕是正蓝旗满洲都统桂林佐领下人。他于西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以一品荫生升户部员外郎。咸丰十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他考取章京,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3][4]他于西元1869年(同治八年)任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会勘布伦托海分界事,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病去职。[5]1877年(光绪三年),文硕任鸿胪寺少卿,请建同治帝寝庙。[6]1885年12月27日(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廷命他接任色楞额为驻藏办事大臣,赏副都统衔。他于1888年3月3日(光绪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被调职。[3]
驻藏办事大臣任内
第八世班禅喇嘛于1882年7月圆寂后,扎什伦布寺扎萨喇嘛访得三名灵童。1888年1月15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甘丹赤巴、第穆摄政、扎什伦布寺扎萨喇嘛等僧俗官员参加金瓶掣签仪式,由文硕主持,认定朗县出生的仓珠甲措为班禅转世。[7][8]
文硕任驻藏大臣期间,提出了五点治藏措施,其中“练兵”、“整顿藏政”、“通商”、“整顿兵戎”都因故没能实践,意图“保全藏边疆域”的隆吐山设卡则导致了隆吐山战役。[9]文硕被调职后,擅自将未奉明旨之奏稿、密电各件交给都察院,希望以言官影响政策,遭清廷革职。[10][11]
藏锡边界争议
1861年2月英国入侵哲孟雄(今锡金),占领哲孟雄首都庭姆隆,哲孟雄国王在3月28日和英属印度签订了庭姆隆条约,锡金事实上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但法律上并没有排除西藏对锡金的影响力。[12]
为阻止外国势力的渗透,西藏一直禁止西方人入境游历与探路。1875年马嘉理事件后,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于1876年9月13日签订《烟台条约》,其中《入藏探路专条》允许英国人开辟印度与西藏间的交通。1884年,孟加拉省财务部长马科雷率使团到锡金勘查入藏道路,之后开始修筑从锡金到西藏的道路。[13]依据《烟台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在1885年11月给以马科雷为首的入藏使团成员颁发了护照,允许英人从印度到西藏进行考察。1886年,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国公使欧格纳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英国同意马科雷使团暂缓入藏。西藏噶厦政府获悉马科雷使团事,认为这是英国入侵的前奏,决议不允许英人入藏,1886年,二百名藏军越过联系西藏和锡金的则里拉山口,在隆吐山修筑堡垒炮台。[14][13]藏军甚至威胁要攻下大吉岭,造成当地人惊慌失措。[15][2]隆吐山位于西藏和不丹、锡金交界的热纳宗内,是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春丕河谷的战略要地,南通大吉岭、噶伦堡,北连亚东、帕里等地。它原属西藏的热纳宗管辖。[9]
藏人于隆吐山设哨卡,阻断藏印贸易,遭到英属印度多次抗议,指隆吐山属锡金,藏人越界戍守。1887年8月27日,文硕上奏:“洋人在藏通商,其势难图厚利,……即此察其注意之隐衷,迨非仅为通商而已也,形迹可疑,亦无怪藏番之坚持力拒,盖为保护黄教正宗,保全山川灵气,本非毫无情理,似亦未可尽斥而非之。”[10]1887年10月17日(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一日),四川总督刘秉璋在致文硕的信中表示,前任驻藏大臣色楞额卸任路过成都时,告知藏人于帕里以南边界外百余里的隆吐山设防,藏人确实越界设防,必遭英人抗议。[16]清廷数次要文硕令藏人撤卡,藏人据新地图,主张隆吐、日纳宗为藏地,坚持不撤卡。[17]拉萨三大寺、札什伦布寺、噶厦政府的七品以上全体官员,向文硕上了一道公禀,声明“纵有男尽女绝之忧,惟当复仇抵御,永远力阻,别无所思。”[10]文硕依藏人说法回奏,地实藏地,卡无可撤。[17]文硕上奏不撤卡的主要理由有三:
- 藏锡以日纳宗官寨划分边境
「查嘉庆三年驻藏大臣和瑛《西藏赋》注:「帕克里」俗名「帕里」,自帕克里、支木山一带,臧猛谷、日纳宗官寨,此内为唐古特境,此外为哲孟雄境,其东为布鲁克巴境,俗名竹巴云。按和瑛亦是当时原奏立界之人,其赋中注释悉皆援依档案,言为足据。日纳即热纳之转音。...今热纳宗藏地实与哲孟雄、布鲁克巴东西北三面交接处,形同犄角。”[9]
- 隆吐山属锡金,而锡金为西藏藩属。
“查哲孟雄、布鲁克巴与唐古特同奉黄教,风俗文本莫不偕同,原系中国边界以内部落之人,世受大皇帝及达赖喇嘛恩典,系为天朝亲嫡子民,并非别处边境可比。”
“查哲孟雄、布鲁克巴部落系中国边界之内天朝子民属地是实。至于哲布两界以内之日纳地方,原系藏属喇嘛拨赏哲孟雄部民住牧,交其该部长兼辖。其日纳以内之隆吐山,更系藏治本境,现在收管。”
“我置守之藏治隆吐山,则所有地方原是藏属哲孟雄、布鲁克巴诸境。”[9]
- 西藏政府不撤卡的态度坚决,清廷若强令撤卡,失藏人心。
“今者藏番愚蠢,坚定不移,此必强其所难,因而更增疑忌,导之愈力,激之愈坚,正恐敌情未洽,边计先驰,徒使三百年之藩服,梗化离心,而终无补于时局,不更为失计之甚乎。”[9]
清廷下旨:
「向来西藏图说藏地与哲、布分界处东西一线相齐,藏境中并无隆吐、日纳宗之名。今文硕寄来新图,隆吐、日纳宗在藏南突出一块,插入哲、布两界之内,而布、藏分界之处,恰在撚都纳修路东西一线之北,新图以黄色为藏界,而日纳宗官寨之地,注明数十年前喇嘛给与哲孟雄,现仍画黄色,正与隆吐山相近,难保非藏人多画此一段饰称现界也。并着升泰详细确查,究竟隆吐属哲属藏,据实覆奏,毋得稍有捏饰。」因都察院劾文硕而革职。[17]
升泰初到任时,同意「隆吐山属锡金,而锡金为西藏藩属」的说法,奏称:
「隆吐山南北本皆哲孟雄地方。英人虽视为保护境内,其实哲孟雄、布鲁克巴皆西藏籓属。」[17]
升泰后来检阅旧档,发现廓尔喀之役(尼泊尔侵略哲孟雄)后,第八世达赖喇嘛于乾隆五十三年以日纳宗赏给哲孟雄,以雅拉山(则里拉山口在雅拉山顶[16])、支木山为界。乾隆五十九年工部尚书和琳、内阁学士和瑛奏设鄂博,原案注明藏界在距帕里三站的雅拉、支木两山;所派游击张志林立界原禀,就说日纳宗不应作为藏界,只在雅拉、支木两山设立鄂博,禀词甚明。升泰又在工房找到一张旧地图,上面注明纳荡(又译纳塘,在隆吐山以北)一地属哲孟雄,所以之南的隆吐山也属哲孟雄。升泰以达赖赏地旧档持示藏人,藏人有愧色,说地虽给哲孟雄,因当时哲孟雄为西藏藩属,今哲孟雄通英,应该收回。[18][19] 清廷下旨认可升泰「隆吐山、日纳宗属锡金」的调查结论。[18][19]清廷并且承认锡金是英国保护国的事实,不再主张锡金是清朝藩属:
“向来哲孟雄自为部落,在后藏界外,不入舆图,且久已暗附于英。今设卡既在哲境之隆吐山,即不得谓之西藏界内。”[9][20]
家庭及关联
参考文献
- . Genealogy.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 王尧.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1–72页. ISBN 978-7-105-03521-2.
- 高中华. (PDF). 《军事历史研究》 (南京政治学院). 2009年, (第3期): 149, 153页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 .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22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86
- . 佛教在线. 2008年2月22日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凉秋. . 成都市: 右灰文化. 2012年1月: 2000页. GGKEY:EP56L21D37D.
- 范双杰. . 神州. 2012年, (4期) [201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 孙子和.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9年: 37-39页. ISBN 978-957-05-0007-3.
- 康欣平. .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 (4期)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James Minahan. . Greenwood Publishing. 2002: 1729页.(英文)
- S. C. Bhatt, Gopal K. Bhargava. .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6年: 23页. ISBN 978-81-7835-380-7.
- .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 V. G. Kiernan. . The Indian Historical Quarterly (Calcutta Oriental Press). 1955年3月,. vol. 31: 33页 [201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英文)
- 朱昭华. . 《历史档案》. 2013年, (第1期): 第96—104页 [2017-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525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154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清史稿/卷453
- .
- 《中英藏印条约》中称「支木山」为「支莫挚山」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中英藏印条约第一款
- .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秦和平.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2015-04-30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 王家伟; 尼玛坚赞. . 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7年: 67–68页. ISBN 978-7-80113-303-8.
- 吴丰培 (编). . 商务印书馆. 1938年. ISBN 9789576142697.
- . : 121-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