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
清穆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爱新觉罗氏(满语:,穆麟德转写:Dzai Šun),清朝第九位皇帝[注 2],亦是中国最后一位由先帝遗诏指定继承皇位的皇帝,于公元1861年至1875年在位,年号「同治」,庙号穆宗(满语:,穆麟德转写:mudzung),谥号简称为毅皇帝(满语:,穆麟德转写:filingga hūwangdi),西藏方面尊其为「文殊皇帝」[注 3]。
载淳 | |||||||||||||
---|---|---|---|---|---|---|---|---|---|---|---|---|---|
穆宗毅皇帝 | |||||||||||||
![]() 清穆宗毅皇帝朝服全身像 | |||||||||||||
清朝皇帝(第9位)[注 1] | |||||||||||||
统治 | 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13年62天) | ||||||||||||
前任 | 清文宗奕𬣞(咸丰帝) | ||||||||||||
继任 | 清德宗载湉(光绪帝) | ||||||||||||
出生 |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1856年4月27日 北京紫禁城储秀宫 | ||||||||||||
逝世 | 同治十三年腊月初五日 1875年1月12日 (18岁) ![]() | ||||||||||||
安葬 | |||||||||||||
王后 |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 | ||||||||||||
妃嫔 | |||||||||||||
皇贵妃 |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 恭肃皇贵妃阿鲁特氏 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 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 | ||||||||||||
| |||||||||||||
父亲 | 文宗显皇帝奕𬣞 | ||||||||||||
母亲 |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 | ||||||||||||
首都 | 北京 | ||||||||||||
皇宫 | 紫禁城 |
同治帝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同治帝 | ||||
| |||||
蒙古语名称 | |||||
传统蒙文 | ᠪᠦᠷᠢᠨ ᠵᠠᠰᠠᠭᠴᠢ ᠬᠠᠭᠠᠨ | ||||
西里尔蒙文 | |||||
满语名称 | |||||
满文 | ᠶᠣᠣᠨᡳᠩᡤᠠ ᡩᠠᠰᠠᠨ ᡥᡡᠸᠠᠩᡩᡳ | ||||
穆麟德转写 | Yooningga dasan Hūwangdi | ||||
太清转写 | Youningga dasan Hvwangdi |
载淳为咸丰帝与懿贵妃(慈禧太后)所生长子,亦是咸丰帝唯一存活的儿子。1861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载淳随父亲咸丰帝北逃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并于翌年咸丰帝驾崩后即位,时年仅六岁,原设年号为「祺祥」,并由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共同辅政,但随后几个月两宫太后(即其嫡母慈安太后与生母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了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其后,两宫太后开始共同垂帘听政(史称「两宫听政」),并改设年号为「同治」。同治帝一生并没有获得实权,并处处受母亲慈禧太后打压,使其心身不满和极为压抑。1875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驾崩,年仅十九岁(虚岁二十),成为整个清朝最为短命的皇帝。其死后葬于清东陵中的惠陵。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朝剿灭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入侵等外患也相对较少,是清朝末期的一段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慈禧太后、奕䜣、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洋务运动、幼童留美等效仿西方的革新改良活动陆续展开,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生平
登基、大婚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弥留之际,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称顾命八大臣。同时将“御赏”、“同道堂”两方小玺分别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和载淳,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控制。皇子载淳继位,皇后钮祜禄氏当天成为皇太后,载淳生母懿贵妃先成为“懿贵太妃”,第二天被封为皇太后(即后来的慈禧太后):
敬事房日记档: “十七日卯时,大行皇帝殡天,敬事房传各等处摘缨子,随传自今日起皇后写皇太后,皇太子写皇上……随伺候万岁爷在大行皇帝前奠酒……【皇太后率琳贵太妃等】至灵前奠酒……。” “十八日,敬事房首领丁传:【懿贵妃】亲封为皇太后。”【按:原档此处为“懿贵太妃”】 |
咸丰帝死后,载淳成为继任皇帝。此时,顾命八大臣主政,他们为载淳选定年号——祺祥。不久,两宫皇太后与载淳的叔叔们——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𫍽等人共同发动辛酉政变,扳倒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九月,上两宫太后徽号,称慈安、慈禧。冬十月庚申,下诏改年号祺祥为同治,以志“同归于治”、“君臣同治”、“同于顺治”(出自《春秋》,或译“母子同治天下”)的垂帘听政。甲子,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登基,颁诏天下,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故称同治帝。十一月乙酉朔,嫡母慈安太后、生母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正式垂帘听政。登基时,同治帝年仅五岁,故其后一直由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史称两宫听政。
同治元年春正月,同治帝在慈宁宫率王公大臣向两宫太后行礼,自己则在干清宫受贺,此后每年亦如此。二月乙卯,懿旨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祁寯藻、翁心存授读。
同治八年,清朝政府就已开始为同治帝大婚作准备。三月己亥,懿旨,大婚典礼,力崇节俭。此前,两位幼年继位的清帝——顺治帝、康熙帝均在十四岁(虚岁)完成大婚,并亲政。此时的同治帝已到达他们的年龄,但完成婚礼则是三年后。
同治十一年(1872年)初,清宫选秀,从秀女中为同治帝选定一四妃。九月十五日(10月16日),举行大婚典礼,正式迎娶皇后阿鲁特氏。
短暂的亲政(1873年~1874年)
同治十二年春正月乙巳,两宫太后以亲政届期,颁布懿旨,鼓励同治帝“祇承家法,讲求用人行政,毋荒典学”。勉廷臣及中外臣工“公忠尽职,宏济艰难”。丙午,同治帝亲政,下诏“恪遵慈训,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亲政时,同治帝年方十八岁。
同治中兴
同治、光绪年间,慈安、慈禧两宫听政期间(1862年至1894年),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讲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1864年),清朝在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并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此阶段被称为“同光中兴”或“同治中兴”。
逝世
同治十三年十月己亥,因同治帝有病,命李鸿藻代阅奏章。十一月,命恭亲王奕䜣处理批答清文折件。己酉,命内外奏折呈两宫太后披览。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年仅18岁,为清朝寿命最短的皇帝。同治无后,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奕𫍽之子载湉入嗣大宗为帝,是为德宗(光绪帝)。光绪帝亦无子而逝,以溥仪继承帝位,兼祧两房。
庙谥
据清宫档案《内阁奏付》记载,内阁及礼部为同治帝拟定六个备选庙号:
- 熙宗:敬德光辉曰熙。
- 德宗:生安允迪曰德。
- 哲宗:明周万汇曰哲。
- 穆宗:德容静深曰穆。
- 襄宗:功宏参赞曰襄。
- 顺宗:乐天循理曰顺。
以及六个备选谥号:
- 毅:英明有执曰毅。
- 质:真纯一德曰质。
- 敬:齐庄中正曰敬。
- 惠:德威可怀曰惠。
- 武:保大定功曰武。
- 肃:法度修明曰肃。
《翁同龢日记》记载,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午奠后,内阁会议拟议庙号谥号。军机大臣起初中意熙宗庙号、毅皇帝谥号,但翁同龢认为“前朝止一熙宗,不正其终,止一明毅帝,又何如之也。不如孝字、靖字为宜。”当日内阁拟定六字备选谥号,为熙、肃、哲、顺、穆,拟定庙号为穆宗。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两宫皇太后朱笔选定“穆”字为庙号,“毅”字为谥号。
死因
据正史记载,同治帝是死于天花。相同纪录亦出现于《翁同龢日记》,说同治帝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

但民间传说称同治死于梅毒。或说同治帝婚后独宿乾清宫,在内监和宠臣载澂引导下经常微服私访,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及花巷寻花问柳。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有人推荐他“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2]。据《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而《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说:“孝哲后,崇绮之女,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帝甚爱之,以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指凤秀之女淑慎皇贵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盎于背。”“太医知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
1923年,萧一山《清代通史》再三强调同治帝是死于梅毒。台湾作家高阳《慈禧全传》亦认定同治帝死于梅毒[3]。御医李德立的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慈禧听到李德立的诊断结果之后,强迫他宣布是天花。李镇表示“同治梅毒溃烂后,流脓不止,奇臭难闻,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须亲自为他清洗敷药,一个多月来受到强烈恶臭刺激,从此失去嗅觉”[4]。因此目前以天花和梅毒这两种说法最为大宗。
评价
- 同治帝亲政时间短暂,期间最大的事件是牡丹社事件,当时日本明治政府不满琉球渔民遭生番杀害,因此借口出兵帮琉球渔民报仇,引起清廷的注意,由于此事件发生在同治帝亲政后,同治帝特别关注此一事件,并不定期向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汇报牡丹社事件的处理进度,一方面同治帝调度得宜,并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以巡阅为名来台,主持台湾海防及对各国的外交事务。另外派唐定奎率领的淮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赴台,安定台湾,使局势发生变化,日本明治政府不得不请英国公使威妥玛调停,并签订北京专约,牡丹社事件告一段落。
- 北京专约导致琉球国被日本明治政府纳为日本领土,同治帝对于北京专约中的第一条:「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默认,间接导致琉球国被日本并吞。
- 牡丹社事件后,同治帝对于台湾的治理转为积极,增设府县,并对台湾东部及生番地区以「开山抚番」进行开发、平定及台湾东西部越岭古道,防止外国势力以生番问题进犯台湾。
- 同治帝相较于其继任者光绪帝,虽然身边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不过同治帝用人唯才,不计较官员是两宫太后任用的官员(在处理牡丹社事件时),与光绪帝急于培养身边的班底,而导致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形成强烈对比。
- 同治帝也是清朝自乾隆帝以来,首位接见外国使臣的大清皇帝。
- 同治帝亲政期间,发生一件震惊中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上海媒体《申报》还对此做详细的报导。
- 同治帝亲政后,为了展现对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的孝心,开始进行圆明园的修复工程,希望让两宫太后能住进圆明园安享天年,但因为所修造的费用太高,遭到群臣的反对,最后在慈禧的干预下,圆明园的修复工程也就停止了。
- 同治帝亲政后对于朝政兴趣缺缺,国政大事并不有效处理,圆明园修复工程又迟迟被刁难,甚至因为不满恭亲王奕䜣等王公大臣对他的节制,一度想免去这些王公大臣的职务,震动朝野,后来在慈禧的调停下,王公大臣才免于被罢官。
大事年表
- 清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载淳在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出生。
- 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去世,年仅六岁的载淳登基,依照咸丰帝遗诏,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辅政。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䜣与慈禧夺权。
- 清同治三年六月,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开始纵火杀掠,屠杀平民,史称湘军南京屠城[5]。
- 清同治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捻军所杀。
- 清同治六年十二月,东捻军被平定。
- 清同治七年七月,西捻军主力被平定。
- 清同治九年七月,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
- 清同治十一年九月,迎娶皇后阿鲁特氏(孝哲毅皇后)。
-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亲政,同年同治陕甘回乱及云南回乱大致平定。
- 清同治十三年六月,台湾牡丹社事件爆发,与日本在北京订立北京专约。
-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发生震惊中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 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得年十九岁。
家族
同治帝家族 | ||||||||||||||||||||||||||||||||||||||||||||||||||||||||||||||||||||||||||||||||||||||||||||||||||||||||||||||||||||||||||||||||||||||||||||||||||||||||||||||||||||||||||||||||||||||||||||||||||||||||||||||||||||||||||||||||||||||||||||||||||||||||||||||||||||||||||||||||||||||||||||||||||||||||||||||||||||||||||||||||||||||||||||||||||||||||||||||||||||||||||||||||||||||||||||||||||||||||||||||
---|---|---|---|---|---|---|---|---|---|---|---|---|---|---|---|---|---|---|---|---|---|---|---|---|---|---|---|---|---|---|---|---|---|---|---|---|---|---|---|---|---|---|---|---|---|---|---|---|---|---|---|---|---|---|---|---|---|---|---|---|---|---|---|---|---|---|---|---|---|---|---|---|---|---|---|---|---|---|---|---|---|---|---|---|---|---|---|---|---|---|---|---|---|---|---|---|---|---|---|---|---|---|---|---|---|---|---|---|---|---|---|---|---|---|---|---|---|---|---|---|---|---|---|---|---|---|---|---|---|---|---|---|---|---|---|---|---|---|---|---|---|---|---|---|---|---|---|---|---|---|---|---|---|---|---|---|---|---|---|---|---|---|---|---|---|---|---|---|---|---|---|---|---|---|---|---|---|---|---|---|---|---|---|---|---|---|---|---|---|---|---|---|---|---|---|---|---|---|---|---|---|---|---|---|---|---|---|---|---|---|---|---|---|---|---|---|---|---|---|---|---|---|---|---|---|---|---|---|---|---|---|---|---|---|---|---|---|---|---|---|---|---|---|---|---|---|---|---|---|---|---|---|---|---|---|---|---|---|---|---|---|---|---|---|---|---|---|---|---|---|---|---|---|---|---|---|---|---|---|---|---|---|---|---|---|---|---|---|---|---|---|---|---|---|---|---|---|---|---|---|---|---|---|---|---|---|---|---|---|---|---|---|---|---|---|---|---|---|---|---|---|---|---|---|---|---|---|---|---|---|---|---|---|---|---|---|---|---|---|---|---|---|---|---|---|---|---|---|---|---|---|---|---|---|---|---|---|---|---|---|---|---|---|---|---|---|---|---|---|---|---|---|---|---|---|---|---|---|---|---|---|---|---|---|---|---|---|---|---|---|---|---|---|---|---|---|---|---|
|
妃
- 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崇绮女,赛尚阿孙女,东太后表外甥女,爱新觉罗端华与钮祜禄氏(东太后之姑)之外孙女。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册为皇后。同治帝死后封为嘉顺皇后,不久崩。
- 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员外郎凤秀之女。穆宗立皇后时,同日封其慧妃。进皇贵妃。德宗即位,以两太后命,封为敦宜皇贵妃。进敦宜荣庆皇贵妃。光绪三十年,薨。谥曰淑慎皇贵妃。
-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之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为珣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珣皇贵妃。公元1921年,妃薨。谥曰恭肃皇贵妃。
- 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知府崇龄之女。事穆宗,为瑜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瑜皇贵妃。西元1932年,妃薨。谥曰献哲皇贵妃。
- 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主事罗霖之女。事穆宗,为瑨贵人,进嫔。光绪间,进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瑨皇贵妃。西元1933年,妃薨。谥曰敦惠皇贵妃。
影视形象
演员 | 影视作品 | 年份 | 备注 |
电影 | |||
陈道明 | 一代妖后 | 1987年 | |
王志文 | 两宫皇太后 | ||
宋本中 | 满清禁宫奇案 | ||
黄一山 | 九品芝麻官之白包青天 | 1994年 | |
电视剧 | |||
梁思浩 | 满清十三皇朝-血染紫禁城 | 1987年 | |
邓一君 | 状王宋世杰(贰) | 1998年 | 1998年无线电视 |
李承泰 蔺达诺(童年) | 戏说慈禧 | 1993年 | |
谷洋 万昌浩(童年) | 一生为奴 | 2006年 | |
胡耀峰 | 清宫气数录 | 1993年 | |
蓝天 | 台湾1895 | 2008年 | |
梁烈唯 | 大太监 | 2012年 | 2012年无线电视 |
参考文献
-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五九
- 引自: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 《慈禧全传》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恶疾初起》一节中
- 李镇. . 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 1989年, (第6期) (中文(简体)).
- Franz H. Michael, ed.The Taiping Rebellion: History and Documents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6).
-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宣统皇帝本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渐,太皇太后命教养宫内。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时年三岁。”
外部链接
同治帝 出生于:1856年4月27日逝世于:1875年1月12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 清文宗奕𬣞 (父) 年号:咸丰 |
大清皇帝 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 -同治十三年腊月初五 |
继任: 清德宗载湉 (堂弟) 年号:光绪 |
西藏文殊皇帝 1861年11月11日—1875年1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