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

侍郎中国越南朝鲜官制名称,创建于汉代,并沿用到20世纪初。相当于今日的副部长

侍郎
汉语名称
汉语侍郎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汉喃
名称
谚文
汉字
满语名称
满文 ᠠᠰᡥᠠᠨ ᡳ ᠠᠮᠪᠠᠨ
穆麟德转写ashan i amban

沿革

秦汉时期是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侍卫,属郎中令(光禄勋[1]

东汉以后,作为尚书的属官之下[1],初任为郎中,满一年为尚书郎,满三年为侍郎

之后随着尚书台的权利加大,侍郎日渐重要。隋唐之时,于京城内设六部,掌管国家政务。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为辅佐尚书主官[1]之事务实际运行者,相当于今内阁部会次长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侍郎门下省的副官称为门下侍郎黄门侍郎)。宋元明清不改。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六部侍郎升为正三品。之后,清朝沿袭旧制,亦设左右侍郎,左右侍郎均为满人汉人各一,也就是六部各部之间均有侍郎四名(雍正八年起定为从二品)。

参考文献

  1. 徐连达 (编). . 上海: 上海大学. 2010: 367. ISBN 978-7-81118-556-0 (中文(简体)).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