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
教会是基督徒对基督教组织的习惯称呼,可以指:凡世所有罪恶和圣洁的基督徒的集合(普世教会)、天上所有圣洁的基督徒的集合(神的国度)、拥有共同教义和礼仪的基督徒的集合(教派)、一个地区拥有共同教义和礼仪的基督徒的团体(教区)、有形的聚在一处的基督徒的团体(地方教会)。虽然在日语中「教会」也有「教堂」的意思,[1]一般人也常将「教会」与「教堂」(地方教会的建筑)混为一谈,但中文语境内的教会并不需要固定的建筑。 国外许多不被基督教承认之宗教组织,于翻译时亦采用「教会」之名词,故并非所有称之为教会之所在分皆为正统之基督教教会。

基督教 系列条目 |
---|
![]() |
![]() |
历史
「教会」一词(拉丁语:)源自古希腊语,ekklesía,「聚会,会议」和,ekkaléo,「呼召,聚集」。是「出来」的意思,,是「呼召」的意思。旧约时期「教会」一词并不存在,属于祂的人民(以色列人)被称作「国度」,不同於单纯的宗教团体,更是一个文化、经济和政治集合体。教会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马太福音》第16章第18节参:「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此后,圣经又有多此解释教会的意义:「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哥林多前书》第1章第2节参)、「神的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第3章第15节参)、「他的身体,那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以弗所书》第1章第23节参)。教会的定义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被确定:「一个神圣、完全、被差遣的教会」,(希腊语:),即,教会四特征。
教会在主后1世纪创建在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耶路撒冷,通常认为就在五旬节(基督升天50天后)[2][3][4]圣灵降临在使徒们聚集的会众身上之时(《使徒行传》第2章参)。[5]这是因为教会创建在主耶稣基督战胜死亡的神圣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圣灵在基督里面与神合一;没有基督的复活和升天就无法与神合一,没有圣灵就无法与基督合一。
含义
普世教会
圣经希腊文中,「教会」有时是用作单数形式,如:
又将万有服在他(耶稣基督)的脚下,使他为教会作万有之首。(《以弗所书 1:22》)
在这里,教会是指普世性,无形的教会,指自古至今甚至未来,全世界所有的基督徒,由上帝所拣选、救赎的信徒的有机体。教会是因为基督带来的神的救恩而获得拣选救赎的信徒组成,所以基督是教会得以形成的最基本元素。信徒集合起来,成为会众,成为神团体的彰显。人们只要接触到团体的圣徒——教会,就能够直接地看到神在人间的显现,即所谓「基督是神的奥秘,教会是基督的奥秘」。
同时,基督徒认为,因为基督是教会当中圣徒的原型,每个信徒都是基督的拷贝品,所以,教会是基督的扩大和繁殖。这样就把教会比作一个活的生命体。这样的教会,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在这些基督徒看来,只要是由「神所拣选」、由「基督所救赎」的会众,就都是所谓的教会的一部份,无论他们生活于什么时代什么处所。
神的国度
当提及来世和末世「教会的权柄和荣耀」时,「教会」实际上指神的国度、圣洁的圣徒的集合,而非包含罪人和圣徒的普世教会。
礼教派别
教会有时指拥有共同教义和礼仪的基督徒的集合(教派)。
东方基督教会坚持东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奉行东方基督教的礼仪。
西方基督教会或多或少地坚持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如和子句、赎罪祭[注 1]等,奉行西方基督教的礼仪,如公教会的祷文、信经、诗歌、圣礼等。
教会论
教会四特征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修订了尼西亚信经,完成了关于圣灵是神而非受造物、教会、洗礼、复活、复活后的生命,其中定义教会为:「一个神圣、完全、被差遣的教会」(希腊语:)。
其中,「合一」是因为神只有一个,真理也只有一个,因为不朽的生命和救赎的真理而聚集的教会也只有一个。
「神圣」是因为赐下救恩的神是神圣的,带领我们战胜死亡和邪恶的基督是神圣的,与我们同在的圣灵是神圣的,所以圣父、圣子、圣灵的教会也是神圣的。「大公」(希腊语:)源自于词根,「至于」、「关于」,和,「完全,全部」,本意为「完全的,没有缺失的」,通常认为意为「普世的」。因为基督的真理是完全的真理,神没有任何缺点或谬误,所以基督的教会也是完全的;因为基督的真理是宇宙的真理,而非某个人或集体的意见或臆想,所以基督的教会也是所有人的教会,大公的教会。「被差遣」是因为基督的教会创建在被神差遣的基督、被神借着基督差遣的圣灵和被基督差遣的使徒上;因为基督的教会被差遣,为神不尽的、生命的国度做见证,遵奉他的旨意和神圣的律法,行他慈爱而大能的奇事。[7]
天主教
天主教会和正教会在公元1054年大分裂之后,分别于西欧和东欧保持着正统教会的地位。直至十六世纪(由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时,才因当时分裂的新教而失去了在欧洲身为唯一的教会的地位。其实在改革运动的早期,新教仍被天主教视为异端的教派。
事实上,整个教会差不多由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多个世纪以来,不少独立的教会出现,反对教会原有传统的习惯以及视其他教派为阿里乌教派的宗派或异端。因此,「真正」教会的定义是很广泛的。
东正教
地方召会
根据《马太福音》18:20,「耶稣说:『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有人据此解释:只要有两三个信徒,并有神在一起,即可算作一个召会。然而,根据新约圣经使徒行传以及各卷书信、启示录的记载,个别性的召会应该是以一个城市(或称「地方」)为计算单位,例如罗马、哥林多、以弗所、腓立比、歌罗西、帖撒罗尼迦、安提阿、士每拿、别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铁非、老底嘉,以上地方在当时皆为城市,因此在新约各卷书提到这些地方上的召会时,皆以「单数」形式称呼,亦即在新约作者眼中,每个地方上只有「一个」召会,没有「两个以上」的召会,每个地方上的那「一个」召会即包含了当地所有基督徒的全部,因此并非任意两三个人都可以算作「一个」召会。另外,由于加拉太是一个省,因此保罗提到加拉太的召会时是用「复数」形式,这也再度证明初期基督徒一个地方一个召会的实行。
圣经中比喻的其他名称
一般认为圣经中许多比喻的本体都是教会。根据基督徒们的说法,为了说明关于教会奥秘的各个事实,圣经用了许多独特的言词来描述教会的各面。
- 以色列
- 帐幕
- 祭司体系
代表所有信徒可以和神直接沟通。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书 2:9》)
- 圣殿
圣经以此代表教会的重心是崇拜神,教会是神的居所。
各房靠他联系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神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以弗所书 2:21—22》)
- 神的家
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神家里的人了。(《以弗所书 2:19》)
- 神的国
意味着神在教会中有权柄。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歌罗西书 1:13》)
- 基督的身体
虽然在新约中常常称教会为神的殿、神的家等,但保罗特别说到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他也是惟一这么说过的使徒。
如前所述,一些基督徒认为,教会出自基督,因而教会是在基督里,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按照他们的观点,罗马书五至八章中说,所有的人的生命从亚当而来,因为亚当的堕落而成了罪人,旧人,需要被钉十字架,这些旧人与基督一同死了,而基督复活之时,人们也就因为基督的救赎,死而复活了,从此人不再凭肉体而是凭圣灵而活。这样,基督牺牲自己的身体的救赎工作的终点就是那些得到救赎的信徒们形成的团体,也就是教会,故而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系作肢体,也是如此。」(《罗马书 12:3-5》)
- 基督的配偶
作长老的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或作:教会),和他的儿女……(《约翰贰书 1:1》)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以弗所书 5:31-32》)
- 圣城-耶路撒冷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马太福音 5:14》)
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启示录 21:2》)
- 金灯台
代表教会需要在黑暗的世代中见证出基督的生命。
论到你所看见、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个金灯台的奥秘,那七星就是七个教会的使者,七灯台就是七个教会。(《启示录 1:20》)
- 军队
注释
- 正教会有许多关于基督的死的不同观点,包括献祭的比喻,也有他的生命胜过死亡,带领我们同意胜过死亡、回归上帝的说法。主流观点认为基督的死并不是是纯粹的一命换一命,「罪的代价乃是死」并非神的惩罚,而是必然的、脱离神完全的生命的后果,因为惩罚除了泄愤并没有挽回现状的作用,而基督则以完美的生命胜过死亡,也借着圣灵(圣体和圣血)赐予我们完美的生命以胜过死亡这一既成事实。胜过死亡需要先面临死亡、经受死亡,好比打倒大魔王需要先进入他的城堡,进入大魔王的城堡就是打倒他的代价,死亡就是基督战胜死亡的代价,献祭不是主观的一物换一物、一命换一命,而是客观的因果关系简化后的比喻。[6]
参考文献
- . 维基辞典. 维基媒体基金会. 2019年3月22日.
- . 大英百科全书. [2016-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1) (英语).
- . BBC. 英国广播公司 (BBC). [2016-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英语).
- Milavec, Aaron. . 圣礼出版社. 2007: 90 [2016-11-04]. ISBN 97808146598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1) (英语).
- . 天主教百科全书. [2016-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英语).
- Thomas Hopko 神父. . 1. 教义. 纽约: 美洲正教会宗教教育部. 1998.
- Thomas Hopko 神父. . 1. 教义. 纽约: 美洲正教会宗教教育部. 199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