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仪式

礼拜仪式,或称为礼仪Liturgy),是指任何宗教团体的一系列公开仪式形式或礼拜模式,偶尔特指被基督教会(Christian congregation)或基督教教派(Christian denomination)常规使用(不管是被推荐还是被规定)的仪式。

词源

礼仪(Liturgy)这个字的根源是源自希腊语「人民、百姓」和「工作、敬奉、服事」两个字,

基督教中的礼仪

Liturgy一词和许多现教会现在使用的词汇相同,原是罗马生活用语,后来被基督徒指称教会用语,而原本的生活用语消失,成为基督徒的专用语。

旧约圣经中,礼仪一词专指利未的敬礼和崇拜。在新约圣经指涉不同世俗事务的不同功能(罗13:6,天主的差役,专务某义务)、匝加利亚的旧约司祭职务(路1:23)、成为真会幕里的「臣仆」的基督祭献或基督司祭职奉献(希8:2)、基督徒的神圣祭献(罗15:16,经圣神的祝圣,成为可悦纳的祭品),安提约基雅教会「敬礼主」的敬拜庆祝。

初期教会的教父也都保留了「礼仪」的敬拜意义。在《十二宗徒训诲录》中,肯定了主教和执事的职务,就是在完成先知和导师的「Liturgy」。

东方教会里,坚持这个字意味着一般的「圣礼」,但特别指感恩礼庆祝。在西方教会,却是以个别的名称称之,如officia divina(日课)、opus divinum(热心敬礼)、sacri(圣礼)或ecclesiae ritus(教会仪节)。

尽管「liturgy」一词总是被用于表示公共礼拜,但拜占庭礼(Byzantine Rite)特别使用"Liturgy"一词(前面加有形容词"Divine"),这特别表示圣餐礼(Eucharist)。[1]

构成礼仪的要素

  • 基督的角色:梵二《礼仪宪章》对礼仪作了更完整的定义,包括基督临在于弥撒庆祝、圣事庆祝、圣言庆典和神圣日课。弥撒当中,基督自己「曾在十字架上奉献自己,而今祂仍是藉司铎的手作奉献」。圣奥斯定说:「无论是谁付洗,实为基督亲自付洗。」基督运行他的司祭职务,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他在传报福音、治愈病人、释放俘虏运行了这职务,使这职务达到高峰,并完成这职务。
  • 教会的角色:基督将教会与他自己连系起来,而使之成为有能力的职务运行者。这些句子的表达:「藉司铎的手」、「无论是谁付洗」、「当在教会内恭读圣经」、「当教会祈祷及歌颂时」都指出了教会在礼仪中运行职务的角色。而作为基督和教会的一个行动,礼仪是「最卓越的神圣行动,、教会的任何其他行动,都不能以同等名义,和礼仪的效用相比。」
  • 圣经:是构成礼仪的一个基本成分。举行礼仪时,圣经是极其重要,因为宣读并讲道所解释的经书,及所唱的诗篇都是从圣经而来的;祷词、集祷文和礼仪诗歌,也是由圣经灵感而来;还有动作和象征,也都是由圣经取意而来」。因此,在礼仪庆祝当中,不论是弥撒、圣事、圣仪,或是时辰祈祷,一定都包括了天主圣言的宣报。

参考文献

  1. Mother Mary and Ware, Kallistos Timothy, Festal Menaion (3rd printing, 1998), St. Tikhon's Seminary Press, p. 555, ISBN 1-878997-00-9

外部链接

参见

  • Anglican devotions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