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廖姓
张廖姓,又称双寥(相对于「单廖」只是单纯廖姓)、廖皮张骨、活廖死张,是诏安客家人的一个使用双姓(并非复姓)的家族,主要分布在福建诏安、台湾云林县[1]、台中市[2]。此家族是两个姓氏的结合,血缘上是张公廖母[3]。依明朝(14世纪)订下的祖训,此家族的成员生时姓廖,但死后在墓碑上记为张姓,回归张氏祖先。目前在福建诏安的成员大多改姓张,在台湾有部份成员保持此传统,也有一些登记为张廖姓。
张廖源流
张廖姓的结合来自清河张氏及武威廖氏,故张廖姓堂号以两姓郡望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清河张氏始祖张天正,妻林蔡氏,三子为张仔。武威廖氏始祖三九郎廖公,妻邱氏。清武合族(张廖氏)一世祖廖元子公 (张仔),妻廖大娘。
元顺帝年间,福建省漳州府云霄县西林和尚塘人张仔因白莲教之乱,逃难到诏安县二都官陂坪寨,居住于廖三九郎公的别墅。廖三九郎公(廖化)是二都官陂的富有人家,常年以白米三百石贡献朝廷,封为员外郎,赐九品衔,人家称呼他为「三九郎」。
廖三九郎公有一个独生女,名叫廖大娘,品貌端庄,敏慧贤淑,精通诗书,事亲至孝 。因廖三九郎公膝下无子,因此将张仔招为女婿兼养子,张仔自此改名「廖元子」。廖三九郎把廖元子看做亲生的儿子,把所有的产业交给他去处理。女婿对岳父母也像亲生父母一样孝敬,深受当地族人的赞誉。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廖元子48岁,独生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还未成年时,廖姓族人有亲戚触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的社会律法,往往会连累廖氏全族,廖元子挺身而出和官方申辩;由于官司拖延多年后才结案,廖元子于在返家途中患病,生命垂危。临终前,他嘱咐独生子廖友来,说:「我深受你的外祖父母知遇而恩惠,应该要舍命去报答,可是现在未能如愿;你一定要代替我报答。记得子孙在生的时候要姓廖,以光耀母族,死后应该姓张,以记得不忘本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说:「凡是我的后代子孙,在生时姓廖,死后写着姓张,不可违背祖命,以报答廖族的恩德。」 他并告诉四个儿子说:「我们本来姓张,在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先宗祠。以后每年应该回去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要姓张或姓廖就随个人的意愿。而廖家的公妈更不可忘记。」
七崁祖训
「张廖」氏一族有七条祖训,于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兴建祖祠周围大楼时,于其大门门崁设七崁,用意是要子孙时时刻刻铭记祖先留有七条祖训;亦有一意为 西螺七崁的「七崁」,就是源于这七条祖训,「崁」原为「欠」,意指子孙欠祖先恩泽,必须追宗祭祖,时时感念祖先恩泽 。但不管原意为何,都是在告诉子孙要记住源本为何,从此子孙称这七条祖训为七嵌箴规。
第一崁—生廖死张,故曰张廖:
「生存姓廖」,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属之,「逝世姓张」,神主、墓志、祭祀、神鬼属之。
第二崁—不食牛犬,知恩无类:
牛犬兽类也,知主之恩,况于人乎,不食牛犬,有不食之恩,牛犬有恩于人也。兽类知恩,人兽虽异,而灵性知恩则同,故曰无类。
第三崁—得正祀位,犹胜篮轿八台:
古制养子为嗣但未有养孙廖三九郎收廖元子为养子但元子因族人诤讼之事突然逝世,以致廖三九郎膝下犹虚因此三九郎希望孙廖友来「得正祀位」,而此事获得邱高太祖妣的认同:「子孙孝顺,母祖慈爱,竹蓝为轿之乐,犹胜八台(八人擡之大轿)。」而友来也奉行遗命,是谓一嗣双祧,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
第四崁—嗣续为女,继绝为先:
无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张固然也。如独生子,则生身之父无归宿,待子生孙,需先继生父,为当务急,嗣女须书「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例不入张廖之祠,此继绝为人道之始也。
第五崁—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气之儿,乃胎教攸关也。守制前有孕,须求束带以资分别,带以布束腰,布长与柩齐。
第六崁—堂教修谱,敦亲睦族:
祠堂非祇鳏祭祀,实乃教育子孙,使知遗训,并知修谱,以明房派分布情形,引发敦亲睦族之心,纪念宗功祖德之伟,旨在育英而兼礼教。
第七崁—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
诏安官陂
依1995年统计人口,张廖姓在福建诏安官陂为3至4万,占97%。目前当地张廖姓后代全改为张姓[4],官陂张廖姓宗祠是禋成堂24°00′47.59″N 117°04′11.11″E,由第十四世廖盈瑞发起建造,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禋成堂祖祠的龛位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民国七十七年(1988年)十一月台湾西螺镇廖源郎、廖万权二位宗亲赴大陆祖地寻根祭祖时发现「禋成堂」无神龛牌位,乃捐献十万元新台币,委请当地宗亲重造神龛,以供祭祀之用。[5]
目前官陂镇张廖姓后代目前全改为张姓,因此「活廖死张」之祖训,只剩台湾张廖姓氏一脉历史传承。[5]
渡台开垦
张廖姓渡台开垦最早有文献记录可以追溯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廖朝孔当时24岁率同二弟朝间、四弟朝路堂兄弟朝近、朝厅一行五人,冒海禁令出海渡台,此时已有宗亲廖必达等人在港尾、田心仔地区开垦,遂落脚于云林县二仑乡开基[6],而后续张廖姓族人于清康熙年间 (康熙四十年-六一年) 先后入垦二仑、田尾、港尾等三聚落[7]。
张廖宗祠崇远堂
张廖家庙崇远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西螺保 (现今西螺镇) 下湳,民国十三年 (1924年) 移建位于现今西螺镇福田,为诏安客张廖家族渡台开垦西螺、二仑、仑背等地区之初,以凝聚宗亲团结、怀念祖先德泽而所建宗祠,是诏安客家人在台湾的重要精神与信仰中心。
清武家庙垂裕堂


廖朝孔从云林二仑带来的垦户大多落脚在西屯地区港尾仔(永兴庄)一带,清武家庙垂裕堂原先是廖朝孔[2],后裔所居住的三合院祖厝,子孙繁衍越来越多,日治大正元年(1912年)由十九世裔孙廖大妹倡议兴建家祠来奉祀廖朝孔及历代祖先,并且已十八世祖廖克成担任建祠总指挥策划兴建完成,并设立祭祀公业[8]。
地理分布
- 云林县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
- 彰化县溪州乡
- 台中市西屯区、大雅区、丰原区、清水区
- 南投县南投市[1][2]
- 新北市土城区、板桥区、新店区安坑
- 桃园市大溪区、杨梅区
- 嘉义县竹崎乡
- 宜兰县罗东镇、五结乡(二结村、四结村)
- 苗栗县苗栗市、头份市、铜锣乡、三湾乡、南庄乡
《官陂张廖族谱序》(十五世裔孙耀箕有南拜撰)文中记述:先祖自康熙、雍正陆续渡台,最初都散居在西螺、二仑、仑背、三条圳、台中西屯、南投、丰原、西员宝、大溪街、板桥、新店、罗东、四结、宜兰等地谋业营生。
参考文献
- .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9).
- 港尾张廖氏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3-09-21.
- ryo. . 台湾文化部. 2000-04-27 [2014-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
张廖氏,或称双廖氏,但非复姓,而是两个姓氏的结合,血缘上是张公廖母
- 李佳颖. . 台湾: 国立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硕 士论文. 2006 (中文).
- 廖元子公育英会. . 台湾: 云林县元子公张廖姓宗亲会廖元子公育英会印. 1995: 61 (中文).
- 廖丑. . 台湾: 台北前卫. 1994: 244 (中文).
- 李雪溱. . 台湾: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2008 (中文).
- . 苹果日报.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台湾)).
- 客家电视台. . 客家电视台.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 ,西螺七嵌开拓史,(1998年),台北:前卫。
- ,拳道-台湾武术,(2006年),云林县 台湾武术GungFu文化协会网站 ,取自
- ,中部地区客家武艺文化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 ,西螺七崁:西螺、二仑、仑背地区武术发展与衍变,(2010年),斗六市:云林县文化处。
- 张正田、翁汀辉、徐唯泰,《福建漳州张廖家族移民台湾研究:以台湾苗栗铜锣湾张姓为中心》,《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05,第50-55页。
- 陈运栋,《三湾垦户张肇基考》,《史联杂志》,第13期,1988年12月。
- 陈运栋,《三湾垦户张肇基》,《苗栗文献》,2003.06,页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