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

海禁(又称洋禁),是一种锁国政策,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谓「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下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1],也限制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具体实施随着时间变迁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海禁本来的目的是为消灭反叛势力、打击海盗走私,保障社会稳定的初衷。[2]日韩亦有此政策,朝鲜王朝皆运行海禁逾200年,规定指定国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与别国商人贸易。然而,实际上真正受到打击的是本国经济、对外的贸易及渔业、外交关系,以及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人文交流,因此历代以来各政府的海禁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最终以开港通商收场。此外海盗走私商人的活动亦反而因为海禁而更加猖獗,对本国及其周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国历史上,海禁横跨三代。元代曾经四次实施海禁,每次持续时间都比较短,共约11年,对海外贸易并未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明代海禁始于中叶时东南沿海不堪倭寇袭扰,而清代则为入关后不久的初期,为封锁抗清明郑政权而实施,其程度不仅为历代最强,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多年。此时正值大航海时代,中国的贸易与外交的缺席,海禁也成为其他境外势力崛起的契机,如东南亚陶瓷业等等因此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藩属国例如琉球等国家,亦因为海禁的关系,利用独占与中国中转贸易的契机而抽取大量利益。

明朝海禁

明代海禁不完全年表
年份(公元)事件
1367年设立黄渡市舶司
1368年明朝建国
1370年撤销黄渡市舶司
1371年海禁令
1374年废除三处「市舶司」
1381年海禁令
1384年明太祖命令汤和经略东南
1387年因倭寇猖獗,迁岛屿居民往内陆
1390年海禁令
1394年禁止使用蕃香及蕃货
1397年海禁令
1399年靖难之变
1402年海禁令
1404年海禁令
1405年至
1433年
海禁令
郑和下西洋
1433年海禁令
1449年海禁令
土木堡之变
1452年海禁令
1459年海禁令
1509年广州开港
1522年葡萄牙帝国舰船砲撃被驱逐
广州封港
1523年宁波之乱
海禁令
1524年海禁令
1526年日本石见银山正式开矿
1529年海禁令
广东贸易重开
1533年海禁令
日本引入「灰吹法」铸银
1547年浙江巡抚朱纨上任
1549年朱纨被罢官,后自杀
1567年隆庆开关月港开港
1592年万历朝鲜之役,月港封港
1593年日本退兵,月港开港
1644年清兵入关

海禁的实施

明代大型帆船

「海禁」是明朝的一项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从洪武年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纵贯大半个明朝。形成了成熟的海禁政策与概念。明朝海禁严格禁止人民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3]。明朝唯恐禁海不力,有关海禁的诏令每过几年就会重申一遍。

明朝海禁时期规定人民不但“片板不许入海”[4],甚至民船造得稍大一些就是违法。《大明律》规定:“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海禁的起源则是跟海盗有关,元末起义军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击败其他义军,于公元1368年创建明朝。一方面,明朝前期倭寇猖獗。据《明史》及《明实录》记载,仅1368年至1374年七年间,倭寇对中国沿岸的侵扰次数就多达二十三次[5]

此时正值日本的南北朝内战,流离失所的日本平民为逃避战乱,纷纷流亡海上。1392年(明洪武25年),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吞并南朝,不少南朝遗臣相继逃亡出海,与日本浪人组成武装,形成倭寇,侵扰中国沿岸地区[6]。另一方面,曾割据江南沿海州县的张士诚方国珍,自被朱元璋击败后,其部下亡命海上,勾结日本浪人,侵扰山东南直隶福建等沿海地区。有鉴于等州是张士诚的旧地,朱元璋因而对以上地区采取歧视性政策,所征田赋较其他地区高出十倍以上[6],当地百姓不堪其苦,流亡他乡,或作为倭寇向导。此外,闽浙大族亦为了利益私通倭寇。

为了防止沿海反叛势力私通倭寇,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7];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布「禁海令」,规定:“……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广东广州三处市舶司

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但海禁政策较洪武年间更为严苛。永乐二年(1404年)诏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8]。永乐五年(1407年)甚至在安南也实行海禁:“亦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9]

倭寇侵袭

倭寇侵袭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因当时明朝国力较强,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同时,洪武、永乐年间大力打击海上的商业活动,阻碍海上贸易发展。因为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并实施闭关锁国措施,加上日本当时战乱频发,一些武士和海盗与部分受到海禁负面影响的明朝商人联合,入侵中国,以至倭寇横行,在大片沿海城市展开掠夺

隆庆开港

直到16世纪中叶,明廷为了重建海上秩序,对海禁存废产生严重分歧。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并获准。但是,明朝仅开放了福建漳州月港一处口岸,而且只允许泉州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10]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由于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得以缓解。

清朝海禁

清前中期的对外贸易,包括延续前明的11年传统朝贡贸易时期(1644-1655年),29年的海禁时期(1655-1684年)和其后158年的开海贸易时期,其中开海贸易时期包括73年的四口通商(1685-1757年)和85年的一口通商(1757-1842年)

禁海与迁界

顺治三年(1646年)编制的《大清律》保留了《大明律》中有关“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的条文。顺治四年(1647年)因广东平定颁发的“恩诏”中说:“广东近海,凡系漂洋私船,照旧严禁”。顺治十年的一份户部题本说:“自我朝鼎革以来,沿海一带,俱有严禁”。不过,当时的海禁政策并未真正执行,清人根本不知有海禁。甚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慕天颜在《请开海禁疏》也说:“记顺治六七年间,彼时禁令未设”。

为了削弱、消灭郑成功等抗清力量,早在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浙闽总督屯泰奏请“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诘擒辑,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隐,不行举首,皆论死。”然而,海禁实行五年未达到预期效果。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领南明军队北伐失利后,退守厦门,清廷趁明军新败之际,派遣安南将军达素率领清军进入福建,并将浙江明安达礼属下八旗军以及沿海各省绿营水军,都归达素亲自指挥,企图消灭郑成功麾下明军,史称「厦门战役」。在该战役中,郑成功麾下明军大胜,清廷沿海各省水师在此战中几乎全军覆灭,其海上力量受到毁灭性打击,故此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11]。康熙年间早期也曾多次重申海禁政策。

迁海令施行省份示意地图
郑成功军队影响区域
清代海禁不完全年表
年份(公元)事件
1644年清兵入关
1655年海禁令
1656年海禁令
1661年迁界令
1662年海禁强化
郑氏占领台湾
1667年海禁令
1668年禁止外国商船来航
1672年海禁令
1673年海禁令
三藩之乱
1679年澳门陆路贸易开放
1680年海禁缓和
1681年三藩之乱结束
1683年郑氏投降
废除迁界
1684年海禁废除
厦门、广东设置海关
允许外国商船来航
1685年上海、宁波海关设置
1708年米禁
1717年南洋海禁
1727年南洋海禁解除
1739年北洋米禁解除
1742年设置商船回航的期限
1757年一口通商开始
1759年丝类禁止输出
1764年丝类输出解除
1840年鸦片战争
第一次通商战争
1842年

展界与弛禁

康熙亲政后,一些地方逐渐“开边展界”,人民回乡复业。康熙七年(1668年),郑氏已退守台湾,广东先行松弛海禁。康熙八年(1669年)允许沿海居民复界。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范承谟、姚启圣,江苏巡抚慕天颜,福建巡抚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其中以康熙十五年(1676年)慕天颜的《请开海禁疏》最具代表性,由其中所述“今则盛京、直隶、山东之海船固听其行矣,海洲云台之弃地亦许复业矣,香山澳门之陆路再准贸贩矣”可知此时北方的沿海省份已解除海禁,唯江浙闽粤四省尚在禁列之中,但江苏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已弛禁。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平定明郑台湾,正式展界。所谓“展界”,就是安排在顺治十八年前后被迁界令强迁的沿海居民复归故土。十一月,康熙帝将吏部侍郎杜臻、内阁学士席柱差往福建、广东主持沿海展界事宜,行前谕曰:“迁移百姓事关紧要,当查明原产给还原主,尔等会同总督巡抚安插,务使兵民得所。”[12]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正式开海,准许百姓对外贸易[13],并在“粤东之澳门(一说广州)、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分别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作为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江浙闽粤四大海关总领各自所在省的所有海关口岸,通常下辖十几至几十个海关口岸[14]

定点通商与缩禁贸易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禁止南洋贸易,但并未禁止东洋贸易和西洋贸易[15]。雍正五年(1727年),时隔十年后清廷重新开放南洋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注 1]。但是实际上,当时在南洋的一些西方殖民者仍被允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特别是闽海关。例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十八年(1783年)、五十一年(1786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四年(1809年),均有西班牙商人从南洋吕宋到厦门贸易[16]

被迫开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战败,为了保全国家,除了被迫割地赔款,随之也被迫全面解除海禁,自此,清朝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政策结束。

明清海上贸易

明末隆庆开关后,尽管明朝对海上贸易秩序的控制薄弱,但海上贸易仍有所发展,郑氏集团的规模为此提供了充分证明。东南亚欧洲殖民当局的一些文献从另一方面提供了明末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的证据。据统计,万历十六年以前,从广州出口到马尼拉的货物总值为22万西元,其中丝货量值为19万西元;万历二十一年的丝货值达到25万西元。崇祯九年以前,每艘开往墨西哥的“大帆船”,登记运载中国丝货为300—400箱至500箱[17]。万历八年至十八年,每年运往果阿的丝货为3000石,价值银为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崇祯九年,丝货达6000石,赢利72万两。当时,不仅日本、葡萄牙西班牙人穿上了中国丝绸,而且东南亚土着、墨西哥印第安人和黑人也都普遍穿着中国的丝绸棉布服装[14]

清初康熙开海前,中国的海上贸易仍维持相当大的规模。康熙开海后,海上贸易量持续增长,贸易港口扩大,贸易国家、商船数量、进出口商品数量和贸易商品流通量值均不断增加,对海上贸易的监管也较明代有效得多[14]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1. 乾隆谕令“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豫令粤关,传谕该商等知悉。……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这一上谕只是让“外洋红毛等国番船”、“番商”只在广东通商,不得再赴浙江等地,而不是一些资料中所说的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更不是“广州一口通商”。

参考文献

  1. 谢杰:《虔台倭纂》。《玄览堂丛书续集》本。
  2. 侯杨方. . 中国网. 2008-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4).
  3. 佐久间1992 197-199页、熊1997 90页、檀上2005 147,162页、上田2005 95页
  4. 《筹海图编》:盖国朝明禁,寸板不许下海,法固严矣,然滨海之民以海为生,采捕鱼虾,有不得禁者,则易以混焉。……须申明祖宗之意,止禁双桅船只私通番货,以启边衅。所谓寸板不许下海者,乃下大洋入倭境也,非绝民采捕于内海,贩籴于邻省也。”
  5. 熊1997 90页
  6. 吕振基、苏荣 编着. . 永柏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4月初版、2005年8月第二版: 第266页. ISBN 988-98403-1-6.
  7. 《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九
  8. 《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七,永乐二年正月辛酉
  9.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八,永乐五年六月癸未
  10. . 腾讯网.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11.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372页,第370页,清廷对于沿海之政策及附录。中华书局版
  12.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三,第7页
  13. 《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七,第10页
  14. 刘军《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1期 第21-30页
  15. 《康熙起居注》(康熙五十五年十月):“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贸易,于南澳等地方截住”“内地商船,东洋行走犹可。……至于外国商船,听其自来”
  16. [清]周凯撰辑.道光厦门志[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
  17. 刘军. . [201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日语书目

明代海禁
  • 郑梁生:〈明朝海禁与日本的关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日语)佐久间重男. . 吉川弘文馆. 1992年. ISBN 4-642-02640-1.
  • (日语)檀上寛. . 东洋史研究 (东洋史研究会). 2004年12月, 第63期 (第3版). ISSN 0386-9059.
  • (日语)檀上寛. . 历史学研究会主编 (编). . 港町の世界史. 青木书店. 2005年. ISBN 978-4250205385.
  • (日语)熊远报. . 大隅和雄村井章介编 (编). . 山川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4634644601.
清代海禁
  • (日语)冈本隆司. . . 名古屋大学出版社. 1999年. ISBN 978-4815803575.
  • (日语)山本进. . . 名古屋大学出版社. 2002年. ISBN 978-4815804381.
  • (日语)刘序枫. . 沟口雄三滨下武志平石直昭宫嶋博史编 (编). . 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3年. ISBN 978-4130141024.
明清通史
  • (日语)上田信. . 中国の歴史 09. 讲谈社. 2005年. ISBN 4-06-274059-1.
  • (日语)松丸道雄池田温斯波义信神田信夫・滨下武志编. . 山川出版社. 1999年. ISBN 4-634-46180-3.
    • (日语)山根幸夫「明朝の栄光と暗云」(『中国史4』第1章-4)
    • (日语)滨岛敦俊「商业化―明代后期の社会と経済」(『中国史4』第1章-7)
    • (日语)细谷良夫「中国支配政権の成立」(『中国史4』第2章-2)
    • (日语)滨岛敦俊「汉民族の拡大―清代前期の社会と経済」(『中国史4』第2章-9)
  • (日语)冈本弘道上里隆史杉山清彦桥本雄米谷均渡辺美季. 桃木至朗编 , 编. . 岩波书店. 2008年. ISBN 978-4-00-022484-0.
其他
  • (日语)田中健夫. . . 吉川弘文馆. 1997年. ISBN 978-4642013000.
  • (日语)沟口雄三・浜下武志・平石直昭・宫嶋博史编. . アジアから考える.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94年. ISBN 4-13-014103-1.
    • (日语)松浦章「清代の海洋圏と海外移民」(『周縁からの歴史』第6章)
    • (日语)蔡志祥「华南地域社会论」(『周縁からの歴史』第7章)
  • (日语)桃木至朗. . 森正夫野口铁朗滨岛敦俊岸本美绪佐竹靖彦编 (编). . 汲古书院. 1997年. ISBN 4-7629-2499-7.
  • (日语)大桥康二. . 历史文化ライブラリー 177. 吉川弘文馆. 2004年. ISBN 4-642-05577-0.

中文书目

相关条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