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杰颠社
历史
关于「彼达」(Peita)的确切位置,老埤村马卡道族头目潘乾坤指出应为今日路竹区大社以及废的下社,数年后旗尾山地区的口述数据则称在高雄市沿海、今日茄萣区一带[1]。后马卡道族为明郑所逐,退往大岗山后的尖山,形成尖山社与水蛙潭社,大部分居民再迁往罗汉门(今高雄市内门区)[2],居住在溪州番社。[3]
台湾清治时期,罗汉外门和罗汉内门都是大杰巅社活动的地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诸罗县志》记载:「罗汉门山内有大杰巅社。」雍正年间《台海使槎录》记录:「罗汉内、外门田,皆大杰巅社社地也。」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派大杰颠社人把守六张犁的番界,社民的生活空间渐渐向北,移往旗山区木栅、六张犁、圆潭和内门区沟坪。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守隘政策,利用熟番作为屯丁监视隘口的动静,此时大杰巅社人和新港社、塔楼社被分派至高树乡的南屯共同防守生番。此次守隘的任务,大杰巅社派出了 31 名屯丁, 并分配到 52 甲土地。[4]嘉庆年间修撰的《续修台湾县志》所观察的:「大杰颠社,距城六十五里,今番民移往隘口社,近蕃薯寮。」指出大杰巅社社民的再迁徙,往今旗山区圆潭里以北。据安倍明义考察,道光九年(1829),部分社民自枋寮越山往东部移动,但与当地卑南族不合,转往北方居住在大(今花莲县富里乡)。后来有些社民请布农族为响导,跨过大关山,落脚在今日六龟、荖农。[5]:13-16[6]
台湾日治时期的户口调查,显示旗山区圆潭、内门区莱仔坑、沟坪还有千余位平埔族人口,其中大杰巅社共一百八十五户、八百零二人[7]。今日内门区莱仔坑、旗山区口隘、中隘、尾、圆潭子[8]仍有许多具平埔原住民族特征的住民,南边的三角崛、新番社等地也尚有数户人家。[3]
文化
《番俗六考》中大杰巅社被列入「北路诸罗番」,记载了包括居处、饮食、衣饰、丧葬等文化,其风俗与大武垄、噍吧年等社相近,并附有《大杰巅社祝年歌》。
人口
西元1903年,日本政府所做的熟番社数及人口调查中,大杰颠社有 185 户 802 人,规模甚大[9]。
参考
- 伊能嘉矩,《台湾踏查日记》
- 同上
- 台湾地名辞书, 卷五高雄县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4446/3/016703.pdf?fbclid=IwAR0xKh1AvP71qh0NLds10YZjDOJBS6qqRO3y_29PdH6yi7Fz_1COq5uaVz8
-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台北市:蕃语研究会),昭和十三年
- .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台湾总督府文件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 页七十四
- (PDF).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2).
- 「熟蕃社ノ现状调查」(1903-06-01),〈明治三十六年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永久保存第六十一卷调查课〉,《台湾总督府文件.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公文类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典藏号:0000425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