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里乡
富里乡(台湾客家语海陆腔:fuˇ liˋ hiongˋ;台湾话:;阿美语:Kongpo),旧称「公埔」,位于中华民国花莲县最南端,北邻玉里镇,西临卓溪乡,东以海岸山脉与台东县成功镇、长滨乡相隔,南接台东县池上、东河两乡。族群结构上主要有客家人、闽南人、阿美族、西拉雅族等,另有少数为布农族、外省人[1],地方通行语为阿美语与台湾客家语[2][3]。
富里乡 Fuli Township 旧称:公埔 | |
---|---|
乡 | |
![]() | |
坐标:23°08′00″N 121°17′00″E | |
国家 | ![]() |
省 | 台湾省 |
上级区划 | 花莲县 |
下级区划 | 13村254邻 |
政府 | |
• 行政机构 | 富里乡公所 (立法机关:富里乡民代表会) |
• 乡长 | 江东成(富里乡乡长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176.3705 平方公里(68.0970 平方英里) |
海拔 | 504 公尺(1,654 英尺) |
人口(2024年2月)(3,995户) | |
• 总计 | 9,588人 |
• 排名 | 10 |
• 密度 | 54.4人/平方公里(141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邮递区号 | 983 |
户政数据代码 | 10015100 |
毗邻 | 玉里镇、卓溪乡;台东县长滨乡、成功镇、东河乡、池上乡 |
网站 | http://www.fuli.gov.tw/ |

富里乡的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且主要生产水稻,是花莲县的重要米仓[4],富里米、香菇与金针等「富里三宝」为重要的农特产。六十石山、罗山瀑布与位于台23线(富东公路)上的小天祥为主要的观光景点。
历史
据内政部「地名检索系统」,有关现行「富里乡」此地名有以下记载:富里乡位居花东纵谷的中段,是花莲县境内位置最南边的一个乡。乡内住民以客家、福佬人与马卡道、大武垅等平埔族群及阿美族人居多数[5],另有少数布农族、外省籍等所构成。 富里旧称「公埔」,地名之说有以下几种:(富里乡志委员会,2002:29)
- 昔时为公家团体或平埔族群的公共牧场,用来放饲牛羊,以及放置柴草之类,公埔的地名由此得来(安倍明义,1990:233;骆香林,1983:68)。
- 源起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解除番境各例禁,设立卑南抚垦局时所颁布拓垦章程中,规定每人先分田一甲耕种,另给附近原野(埔地)一甲,令其续耕。凡未着手垦殖之预备地,即称「公埔」;关于「富里」一名的由来,近代也有多种解释。1.由于土地肥沃,盛产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产,故于昭和12年(1937年)年10月1日改为富里役场,取「富裕乡里吉祥」之意(申庆璧,1995:31)。
- 昭和12年(1937)地方改制时,日本人引用他们本土的一个古国名称将公埔改为富里,现在日本千叶县内也有一个名为「富里町」的乡镇,……近代则望文生义将「富里」解释成『富裕乡』」。
聚落
东里村
新兴村
本村原属竹田村的一部份,旧称「头人埔」,清代时原有一个「马加禄」庄,人口有 17 户 91 人,是本村最早成庄的地方,「马加禄」的开发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此地原属卑南族人的猎场,大庄平埔族群因人数渐增,以猪、牛等物向卑南族人 Makaru naru 换得这片山区,初期有 30 户人迁到此处开垦,后因山区洪水淹没农田,大部份人都迁到竹田一带,仅少数平埔族人仍留在当地继续开垦。清光绪十九年间(1893年)间,平埔族人刘秋明等人又陆续自屏东县迁入本地,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间,始有新竹州竹东郡的客籍人士陈德立首先迁入本村,此后来自新竹、桃园、苗栗等地的客籍移民才大举迁入开垦。
日治初期沿袭清代旧制,仍称马加禄庄,属卑南厅新乡管辖,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改隶大庄区辖下。民国三十八年因人口渐增,划出竹田村北区成立一个新的村,因本村的开发稍迟于竹田,故取名新兴。本村位处乡境的中区,在乡治中心富里村北约七公里处,东隔海岸山脉与台东县成功镇接壤,西隔秀姑峦溪与卓溪乡古风村接壤,南邻竹田、北有万宁村,本村形势东西长、南北极狭,面积有 15.4 平方公里,地势多属丘陵与山坡,全村低于海拔 300 公尺以下的平地,约仅占 2/5,水田区多在海拔 200 公尺以下的埔地间,面积广达 180 余公顷,因马加禄溪蜿蜒流过,冲积出肥沃的土壤,以及九岸溪、秀姑峦溪丰沛的水利,水稻的产值极高,清咸丰二年开凿的秋林大圳圳头,就设在马加禄溪口处,灌溉学校园以北数百公顷的农田,200 公尺以上的山区则多开辟为旱地。
本村现有 18 邻 271 户 1049 人,以客家、平埔、阿美族为主,主要聚落有学校园、马加禄、东竹、东兴部落 等处,学校园居民纯为日治时期移入的客家籍,马加禄则以平埔、闽南籍居多,以及少数客家籍,东竹纯为日治时移入的客家籍聚居。东兴为阿美族部落,现有 61 户 218 人,清代末年间,有玉里镇乐合里下涝湾社四户,及安通社的阿美族人迁入,最早定居于竹田村「番仔田」山区,日治初期才迁移到现址。
学校园
学校园居民纯为日治时期移入的客家籍,马加禄则以平埔、闽南籍居多,以及少数客家籍,东竹纯为日治时移入的客家籍聚居。位置为于现在的1邻至8邻一带,8邻位于马加禄部落一小部分。
马加禄
地名源自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此地原为一名叫「马加禄」的卑南族人所拥有的猎场,其他人来此狩猎时,必须奉献一半的猎物给地主,遂以其名为地名(骆香林,1983:67)。民国三十八年划成一村,定名新兴。居民大多为平埔族籍,二战后也有少数客家籍人士迁入;位置约略为新兴村9到13邻一带。[6]
竹田
此地方很久以前被称为「刣人埔」(应在光绪5年(1879年)之前)。清光绪时,置改称为「头人埔」,所以得到「头人埔」的旧称,日治时代初期仍沿用此名。「头人埔」闽南语为 "thâu-lâng-poo",与现今邻近的阿美族聚落─「达兰端口部落」(阿美族语称: "Talanpo")相近,应亦与此旧名有关。
1937年(昭和12年),改名为「竹田」,村民都把「头人埔」诠释为:「以前此地出了许多头人(地方领袖)或曾是头人(番目)居住的地方」,其实它最早的名称「刣人埔」若照平埔人解释,意思应该是:「杀人埔」,在清代平埔人初垦此地时,常遭受埋伏于草丛中的布农人馘首;日治时期沿用头人埔为名,到昭和12年(1937年)地方改制才有富里竹田区的设置;现多指本村一至七邻一带。[7]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被称为「竹田」。据耆老称:此地名起源系因村子东侧山坡上原种有满山的桂『竹』成林,山丘的南侧又有广阔的水『田』,遂各取两者之意而称为「竹田」,以象征本地「竹茂田广」之景像;而火车站则改称东竹(意即东部之竹田)。现为本村人口最集中、繁盛之区域。范围是指竹田村1至7邻一带[8]。可能是为了呼应竹田此地名的意义,现今竹田福德祠的门柱上对联写着:『竹广耿心尊福德,田亩沾丰敬正神』。1945年,建有竹田义民亭。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19,827 | — |
1986 | 18,560 | −6.4% |
1991 | 16,002 | −13.8% |
1996 | 15,596 | −2.5% |
2001 | 13,510 | −13.4% |
2006 | 12,282 | −9.1% |
2011 | 11,387 | −7.3% |
2016 | 10,557 | −7.3% |
2021 | 9,812 | −7.1% |
来源:. 内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根据花莲县政府民政处统计,2023年底富里乡户数约4千户,人口约9.6千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富里村与明里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1,463人与404人[10]。
政治
历任乡长
任次 | 姓名 | 任期 | 政党 | 备注 |
---|---|---|---|---|
1 | 林水木 | 1951年7月2日-1953年6月30日 | ||
2 | 吕元清 | 1953年7月1日-1956年6月30日 | ||
3 | 1956年7月1日-1960年1月16日 | |||
4 | 林水木 | 1960年1月17日-1964年2月28日 | ||
5 | 林金贵 | 1964年3月1日-1968年2月28日 | ||
6 | 洪金海 | 1968年3月1日-1973年3月31日 | ||
7 |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 |||
8 | 邓民宏 | 1977年12月30日-1982年2月28日 | ||
9 |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 |||
10 | 赖振东 |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 ||
11 |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 |||
12 | 苏孝信 |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 ||
13 | 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 | |||
14 | 邓国祥 |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 无党籍 | |
15 | 2006年3月1日-2010年2月28日 | ![]() |
||
16 | 黄玲兰 | 2010年3月1日-2014年12月24日 | ||
17 | 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2月24日 | |||
18 | 陈荣聪 | 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5日 | 2020年曾遭逢罢免[11],但最终罢免案未通过。 | |
19 | 张容榕 | (未就任) | 无党籍 | 完成选举登记后于选前声明退选,最终仍成功当选乡长[12],但从未宣誓就职[13]。 |
代理 | 江东成 | 2023年1月3日-2023年6月29日 | 曾任花莲县政府地政处处长、民政处处长及玉里镇代理镇长。因乡长当选人张容榕未宣誓就职,故由县府指派其暂时代理职务。 | |
19 | 2023年6月30日- | 于2023年富里乡长补选中当选,真除为正任[14][15]。 |
乡政组织

富里乡公所是富里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运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富里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花莲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富里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3室等8个内部单位及1个附属机关[16]。
富里乡民代表会是富里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富里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富里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1席平地原住民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17]。
行政区划
|
教育
国民中学

- 花莲县立东里国民中学
- 花莲县立富北国民中学
- 花莲县立富里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吴江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东里国民小学(附山本星象馆)
- 花莲县立万宁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东竹国民小学
- 罗山分校(1996年裁撤)
- 花莲县立明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富里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学田国民小学
- 花莲县立富南国民小学(2007年裁撤)
- 花莲县立永丰国民小学(Cilamitay阿美族实验小学)
- 丰南分班(1987年裁撤)
- 四维分校(1992年裁撤)
交通
其他
注释
参考数据
- 引用
- 施添福 2005,第287页.
- . 原住民族电视台.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3).
- . 自由时报. 2017-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 施添福 2005,第291页.
- 张, 振岳. . 花莲县: 花莲县文化局. 2000. ISBN 978-986-02-5684-0.
-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24449&q_county=%E8%8A%B1%E8%93%AE%E7%B8%A3&q_township=%E5%AF%8C%E9%87%8C%E9%84%89&place_type=&keyword=%5B%5D
-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24452&q_county=%E8%8A%B1%E8%93%AE%E7%B8%A3&q_township=%E5%AF%8C%E9%87%8C%E9%84%89&place_type=&keyword=%5B%5D
-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24451&q_county=%E8%8A%B1%E8%93%AE%E7%B8%A3&q_township=%E5%AF%8C%E9%87%8C%E9%84%89&place_type=&keyword=%5B%5D
- http://placesearch.moi.gov.tw/portal_m9_page.php?button_num=m9&cnt_id=24453&q_county=%E8%8A%B1%E8%93%AE%E7%B8%A3&q_township=%E5%AF%8C%E9%87%8C%E9%84%89&place_type=&keyword=%5B%5D
- . 花莲县政府民政处. [2022-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中文(台湾)).
- 花莲富里乡长罢免案 今投票未过门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时报,2020-11-28
- 花莲富里乡长当选人脸书发声「不会就职」 县选委会回应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自由时报,2022-11-28
- 李先凤. . 中央通信社. 2022-12-25 [2022-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中文).
- 陈淑铃. . 花莲最速报. 2023-06-18 [2023-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9) (中文).
- 黎斑. . 花莲电子报. 2023-06-26 [2023-06-28] (中文).
- . 花莲县富里乡公所.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中文(台湾)).
- . 花莲县富里乡公所.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中文(台湾)).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2020-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 .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 . 自由时报. 2013-11-16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5).
- . 原住民电视台 (YouTube). 2013-11-18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 . 公视母语小学堂. 201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 书籍
- 施添福等编纂. . .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5. ISBN 986-00-3013-8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