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單位)
起源
荷蘭單位說
甲這個單位,出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時期,是台灣漢人獨特的面積單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臺灣省通志稿 卷三》,引用《赤崁樓筆談》:「自紅夷至台,十畝之地,名為一甲。」根據張光裕編《臺語音外來語辭典》,甲應源於「阿甲」,荷蘭語「akker」(「田園」之意,相當於英文「acre」),臺灣閩南人以臺灣話取其尾音。
臺灣單位說
臺灣史學者、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翁佳音指出,荷蘭文獻清楚記載,「甲」是台灣漢人自己的話。
使用
在臺灣荷西殖民時期,甲就是土地的面积单位。鄭氏王朝和清治时期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但開墾者多使用犁為單位,一犁約等於五甲。臺湾日本殖民时期之后,逐渐采用甲和日制单位坪通用。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後,公家文書,如土地所有權狀(地契)等,全面採用公制之度量衡,面积单位改为「平方公尺」和「公顷」。但民間在习惯上,一般都使用「坪」和「甲」来表示面积,其中「坪」多用于城市、房屋面积,「甲」多用于农地和山坡地。
參考資料
- . [2016-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