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勇

隘勇,是台湾清治时期为防范山区原住民攻击,以保护开垦者安全的制度,可追溯至汉人防备原住民之「土牛界线」。至清治末期,转为开发山区资源,而逐步向山区扩张的制度。于台湾开拓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2]

历史

清国的台湾隘勇制度初为保障土地开垦,至清末官隘与私隘并存,自光绪十二年(1886年)废除私隘并入官隘,直属台湾抚垦局日治时期沿袭清末的隘勇制度,设隘寮置隘勇驻守,将原住民居住的山地区域与其附近山腰或平地,做一明显的界线切割。利用铁丝电网、木墙或哨站所延伸或拓展的防卫线称为隘勇线。被当局雇用,用以防守隘勇线的人员称为隘勇,民间或受政府补助雇用的防守人员则称为隘丁。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南庄事件后取消隘勇补助,当局政策转为利用国家武力,向隘勇线推进,强迫原住民归顺、搬迁,致使其传统领地丧失[3][4][5][6][7]。四十三年(1910年)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开始进行五年理蕃计划,以军队讨伐、推进隘勇线并架设通电网等方法,对原住民施行镇压。接着又实施地理调查与测绘地图,调查蕃地的农业状况、国土安全、矿物资源,准备开发山区资源。自大正五年至六年(1916年–1918年)起,因原住民反抗渐弱,各地的隘勇线便逐步裁撤。在理蕃道路修筑完成后,九年(1920年)大部分隘勇线皆已撤除,十五年(1926年)全面废除隘勇制度。[8][9][10]

隘勇线列表

名称 所在地 隘勇数
景尾隘勇线台北县景尾办务署60
三角涌隘勇线台北县三角涌办务署220
新竹隘勇线新竹县新竹办务署330
苗栗隘勇线台中县苗栗办务署350
台中隘勇线台中县台中办务署420
南投隘勇线台中县南投办务署29
宜兰隘勇线宜兰厅宜兰办务署140
罗东隘勇线宜兰厅罗东办务署90
六龟隘勇线高雄州旗山郡蕃地

参考数据

  1. 王世庆. . 联经出版. 1994.
  2. 傅琪贻(藤井志津枝). (PDF). 原住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系列丛书(五).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9年5月. ISBN 978986059088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3. 伊凡·诺干.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2000.
  4. 伊凡·诺干.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99.
  5. 柳书琴. (PDF). 《台大文史哲学报》 第92期. 2019年11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6. 吴政宪. (PDF). 《兴大人文学报》 第62期. 2019年3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7. 郑安睎. (PDF). 《台湾学通信》第119期. 20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8. 郑安睎. . 2011.
  9. 郑安晞. (PDF). 《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50期. 2012年4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10. 林一宏. (PDF).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