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街
士林街(日语:/ Shirin machi */?)为台湾日治时期士林地区之行政区划,为台北州七星郡重要城镇。士林街之区划名称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因包含洲美地区,面积较今士林区大。该境域在史前时期为芝山岩文化发源地,在清朝称「八芝兰」,而士林之名因「下树林」及该地区「寓有士子如林」而转称。
士林街 | |||||||
---|---|---|---|---|---|---|---|
七星郡的街 | |||||||
1920年-1945年 | |||||||
![]() 士林街管内略圗 | |||||||
面积 | |||||||
• 1938年 | 64.33平方(24.84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38年 | 46412 | ||||||
政府 | |||||||
庄长(1920-1933年) 街长(1934-1945年) | |||||||
• 1920年-1922年 | 何庆熙 | ||||||
• 1940年-1945年 | 小林章 | ||||||
历史 | |||||||
• 成立 | 1920年 | ||||||
• 废除 | 1945年 | ||||||
行政分区 | 18大字 | ||||||
| |||||||
今属于 | 台北市士林区 北投区 |
在1920年至1933年间为士林,在1933年升格为士林街之后,直至1945年中华民国时期后,士林名称仍旧沿用,仅将「街」改为「镇」。1949年,士林镇改归阳明山管理局所管,1968年才归台北市所管,仍称士林区。
行政区划
士林地区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芝兰一堡、芝兰二堡的街庄,在1895年6月隶属「台北县直辖」,在1897年7月1日隶属「士林辨务署」。1898年6月28日,士林辨务署被并入台北辨务署,改为士林支署。1901年11月11日,台湾的行政区划改为二十厅,士林地区隶属「台北厅士林支厅」。1901年12月17日,台北厅划分为39个区,士林地区被划分为第9、12、14区[1]。1902年7月31日,芝兰一堡实施街庄整并[2]。1904年4月1日,芝兰二堡实施街庄整并[3]。1905年4月19日,士林支厅的东势庄改为「下东势庄」,以区别锡口支厅的顶东势庄[4]。1906年1月1日,台北厅改设置以地名称呼的28个区,士林地区被划分为士林区、社仔区、和尚洲区[5]。此时的街庄如下:
- 芝兰一堡:士林街、林仔口、福德洋、石角、湳雅、洲尾、三角埔、下东势、公馆地、永福、双溪、坪顶、菁𬒈、草山、七股、社仔、溪洲底
- 芝兰二堡:和尚洲中洲埔[6]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18街庄合并为台北州七星郡「士林庄」,辖域内分为士林、林子口、福德洋、石角、湳雅、洲尾、三角埔、下东势、公馆地、永福、双溪、坪顶、菁𬒈、草山、七股、社子、溪洲底、和尚洲中洲埔等18个大字。1933年12月20日,士林庄升格为「士林街」。
- 林子口大字下有「林子口」、「溪洲子」小字名
- 福德洋大字下有「福德洋」、「旧街」、「洲尾头」、「山子脚」、「下树林」小字名
- 石角大字下有「员山子脚」、「大石角」、「玉稠湖」小字名
- 湳雅大字下有「湳雅」、「德行」小字名
- 三角埔大字下有「大稻埕」、「三角埔」、「玉潮坑」、「猴洞」小字名
- 社子大字下有「三角埔」、「社子」、「葫芦堵」、「后港墘」、「渡子头」小字名
- 溪洲底大字下有「溪洲底」、「溪沙尾」、「溪洲子」、「仑子顶」小字名
- 双溪大字下有「内双溪」、「外双溪」小字名
- 公馆地大字下有「新安」、「烧焿寮」、「尾仑」小字名
- 永福大字下有「拔子埔」、「庄子顶」小字名
- 坪顶大字下有「大平尾」、「狗慇懃(台湾话:)」小字名
- 菁𬒈大字下有「头湖」、「大庄」、「竹篙岭」、「番子树空」小字名
- 草山大字下有「草山」、「山子后」、「山猪湖」、「冷水坑」、「磺溪内」小字名[6]
二战后,士林街在1946年1月16日改为「士林镇」,隶属台北县七星区,1947年1月改隶淡水区。1949年8月26日,成为台北县阳明山管理局士林镇。1968年7月1日,成为台北市「士林区」。1990年3月12日,台北市16区重组成12区时,洲尾(已经改名洲美)划入北投区。
1901年 | 1906年[5] | 1920年-1933年 | 1990年 | |||
---|---|---|---|---|---|---|
区[1] | 街庄[2][3] | 区 | 街庄 | 街庄 | 大字 | 区 |
第9区 | 士林街 | 士林区 | 士林街 | 士林庄 | 士林 | 士林区 |
林仔口庄 溪洲仔(部分) | 林仔口庄 | 林子口 | ||||
福德洋庄(部分)、士林旧街、洲尾庄(部分)、山仔脚庄 | 福德洋庄 | 福德洋 | ||||
大石阁庄、东势庄(部分) | 石角 | 石角 | ||||
湳雅庄 | 湳雅庄 | 湳雅 | ||||
洲尾庄(部分) | 洲尾庄 | 洲尾 | ||||
三角埔庄(部分) | 三角埔庄 | 三角埔 | ||||
东势庄(部分) | 下东势庄 | 下东势 | ||||
公馆地庄(部分) | 公馆地庄 | 公馆地 | ||||
永福庄(部分) | 永福庄 | 永福 | ||||
内双溪庄、双溪半岭庄、双溪口庄 | 双溪庄 | 双溪 | ||||
坪顶庄(部分) | 坪顶庄 | 坪顶 | ||||
菁𬒈庄(部分) | 菁𬒈庄 | 菁𬒈 | ||||
草山庄 | 草山庄 | 草山 | ||||
七股庄 | 七股 | |||||
第12区 | 后港墘庄、葫芦堵庄、渡仔头庄、三角埔庄、社仔庄 | 社仔区 | 社仔庄 | 社子 | ||
溪洲底庄、溪洲仔庄、溪沙尾庄 仑仔顶庄 | 溪洲底庄 | 溪洲底 | 北投区 | |||
第14区 | 和尚洲中洲埔庄 | 和尚洲区 | 和尚洲中洲埔庄 | 和尚洲中洲埔 | 士林区 |
街庄长
任数 | 姓名 | 肖像 | 出身 | 就任 | 离任 | 备注 |
---|---|---|---|---|---|---|
1 | 何庆熙 | 台北 | 1920年12月 | 1923年 | 士林庄长 | |
2 | 吴文明 | 台北 | 1923年 | 1927年 | ||
3 | 潘光楷 | ![]() |
台北 | 1927年 | 1933年 | |
4 | 1933年 | 1937年 | 士林街长 | |||
5 | 山下义清 | 台北 | 1937年 | 1938年 | ||
6 | 三浦菊平 | 鹿儿岛 | 1938年 | 1940年 | ||
7 | 小林章 | 和歌山 | 1940年 | 1945年 |
第1届士林街协议会员
- 民选:郑士印、金崎清太郎、李万金、陈阿本、曹鸿模、许受款、何开盛、赖有土、曹天荣、简万诠
- 官选:石原静二、松本邦一郎、平户吉藏、何戊癸、林振声、许金梯、金城政厚、李玉聪、李金士、吴万水
大事记
- 1921年,「八芝兰公学校」改名为「士林公学校」。
- 1922年,士林信用组合由当时之士绅郭邦光等发起筹设创立于士林慈𫍯宫西厢。「士林信用组合」即今士林区农会前身。1922年3月10日营业。士林至草山道路铺设柏油。
- 1926年,士林庄长潘光楷接手管理士林文库。
- 1928年,起建草山水道系统,历时4年,于1932年完工激活。
- 1929年,设立芝山岩神社,以祭祀1896年被反日乡勇杀害的六氏先生。
- 1930年,士林图书馆成立于士林公学校南邻的士林庄公会堂(中山堂)2楼,士林庄长潘光楷兼任第一任馆长。
- 1933年,士林庄升格为士林街。
- 1935年11月22日,举行1935年台湾市会及街庄协议会员选举,士林街投票所于士林公会堂。
- 1937年,横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桥(社子吊桥)开始动工兴建,
- 1938年,士林街设立第一家戏院士林戏院,院址位于今智勇里大西路,主持人为陈查某。
- 1938年8月10日,为彻底推行皇民化运动,迫使士林街焚烧神像一千余件,规定居民改悬日本神像。
- 1939年3月,士林吊桥竣工激活。
- 1939年4月15日,台北帝国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士林支所(今宪兵砲兵二二八营梅庄营区)竣工。
经济
- 农产
- 畜牧业
- 制纸业:台湾制纸会社
设施
机关
- 士林街役场:战后改建为士林公民会馆
- 七星郡警察课士林分室
- 士林邮便局
- 台湾总督府农事业试验所士林园艺试验支所(今士林官邸)
- 台北帝国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士林支所(血清及预防剂制造所)原台北帝国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士林支所
- 台北第三青年特别炼成所
- 大屯国立公园
- 士林水道:1912年完工,供给士林市街、台湾神社用水[7]
- 圆山贮水池事务所、圆山水神社
- 芝山岩社芝山岩社(芝山岩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