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露港
吐露港(英语:)原称大埔海,古称大步海,是香港新界的主要内港之一,位于沙田区以北,大埔区以东,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出口处为大赤门,海水从此处流进香港东北面的大鹏湾。有多条河流流向吐露港,包括沙田城门河、沙田海,以及大埔林村河。




历史
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南汉在大步海置媚川都,采集珍珠,与广东合浦(即今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齐名。[1][2]由于采珠业发达,大埔海亦称媚珠池,当地渔民则称呼其为珍珠江。
到宋灭南汉后,即取消官府买珠,采珠中止。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屯门寨巡检再献言中央:东莞县大步海有后海龙岐、青螺角、荔枝庄等23处产珠。经行省委官试采属实,定议采捞[3]。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以蛋民700户做采珠户,官给口粮,令其在大步海及惠州珠池三年一采。
当地的采珠事业一直持续至明朝中叶才日渐式微。明朝洪武七年,因为采珠5个月仅得半斤,官方认为产珠已尽,决定放弃,并且迁往合浦。
英治时期
1899年,刚租借新界的英国人在大埔海东北岸(香港回归纪念塔现址;大埔原海岸线约为今汀角路旁边,现海滨公园当时位处海中心,故回归塔现址不可能是英人登岸之地)登岸,但是遭到大埔村民抵抗,爆发新界六日战。英国军队遂出动战舰掩护,方才可以强行登陆。英国人占领新界后,大埔海被更改名称为吐露港。
1937年,香港发生丁丑风灾,强烈台风在1937年9月2日凌晨正面吹袭香港,造成广泛破坏。台风在吐露港引起逾6米高的风暴潮,大埔一带伤亡惨重。
在吐露港北面大尾笃一带的船湾,昔日为港内一个大海湾,于1960年代由于香港水源缺乏,香港政府在船湾兴建一条堤坝把海湾完全封闭,并且把海湾内海水抽走兴建成为船湾淡水湖。船湾沿岸曾经有多条乡村,在兴建淡水湖时均已迁拆。
1982年,为了改善新界东部来往九龙、新界西和港岛的交通,香港政府在沙田与大埔之间的吐露港南面沿岸兴建吐露港公路至1985年为止,并于中文大学教职员宿舍附近挖采泥石作填海工程之用。
千禧年后
2000年,香港政府为吐露港公路进行扩阔工程,在马料水一带填海,兴建香港科学园。
2012年,香港政府为了提高香港土地供应,建议在白石角东部临海地更改划作「住宅(乙类)5」用途。2013年1月,创建香港文档指出,香港欠缺水上活动设施,游艇会只供富豪享用,即使邻近有大美督水上活动中心,白石角仍可以发展为公共海事设施中心,包括行政楼、水上活动中心、生态旅游及售票中心,以及船只存放中心,海上有浮桥供泊船。创建香港向城市规划委员会申请将白石角毗邻香港科学园空地(天赋海湾及香港科学园之间一幅达28万平方米用地,更改划为「休憩用地」以及「其他指定用途」,注明海事设施中心)及对出吐露港海面改变用途,发展公共海事设施中心,变身成为可以停泊400艘游艇及存放200艘船的保存仓。文档指出,创建香港无兴趣参与兴建或者营运项目,认为香港政府于日后售卖邻近住宅地时,可以加设条款促使私人发展商兴建,落成后由非牟利团体管理,或者使用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发展,使到设施可以便宜收费,供予大众享用。有关公众咨询期于2013年2月月中届满,收到364份意见,地区人士及新界渔民联会均对此计划表示反对。2013年4月19日,城规会会审议上述计划[4],其后城规会亦反对创建香港提出的计划。
参考注释
- 蔡兆浚. . www.hkchronicles.org.h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中文).
- , [2023-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中国大陆))
- 大德南海志残本 卷七
- 吐露港建游艇泊位遭反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岛日报》 2013年3月18日
外部链接
- 吐露港在2009年3月的影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古代香港的采珠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
|
|||||
北区 | |||||
元朗区 |
本区主要地方 |
![]()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 西贡区 |
|||
白石角 - 大埔滘 - 元洲仔(广福) - 运头塘 - |
|||||
区内其他地方 |
|||||
碗窰 - 运头角 - 泰亨 - 九龙坑 - 康乐园 - 凤园 - 三门仔 - 马屎洲 - |
|||||
荃湾区、沙田区、西贡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