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普济寺

北投普济寺,全名灵泉山普济寺,旧名铁真院,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北投区林泉的佛寺,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员工捐款创建,大正五年(1916年)1月落成。此寺创始时属于禅宗临济宗妙心寺派,后历经宗派更迭,今列为直辖市定古迹

北投普济寺
灵泉山普济寺
铁真院
北投普济寺
基本
位置 台湾台北市北投区林泉温泉路112号
宗教汉传佛教
本尊观世音菩萨
宗派禅宗临济宗妙心寺派藏传佛教格鲁派→禅宗百丈山立行禅寺
建筑风格日式入母屋造
地图
北投普济寺
位置台北市北投区温泉路112号
官方名称北投普济寺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评定时间1998年3月25日
详细登录数据

沿革

临济宗妙心寺派

临济宗妙心寺派在新北投的活动可追溯至日治初期。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1]:138时细野南岳[注 1]、河尻宗现、足利天应[注 2]三位法师受北投信徒松本龟太郎[注 3]之邀,驻锡于北投山上虞兆庵。虞兆庵倒塌后三人曾暂住松本氏居处,后因认为长住民家不合戒律而回归剑潭寺,过着在台北、北投间往返的生活[5]:7-11

村上铁道翁略传碑文

此佛寺是铁道部员工集资创建[6][注 4]。大正五年(1916年)1月,员工村上彰一[注 5]过世,当时寺院尚未完工即紧急设立祭坛,举办追悼法会,松本龟太郎与信众商讨,决定以村上彰一之戒名「铁真院释净彰居士」中的院号「铁真院」作为寺名[11]大正四年(1915年)员工开始捐款,并迅速于同年(1915年)12月至次年1月间建造完成[6],建成后经参与建寺的比丘则竹玄敬[注 6]临济护国禅寺请求,由铃木雪应担任住持[13],是临济宗妙心寺派布教所[14][13][11],也是昔日北投铁道部员工祭祀与休憩聚集场所[15]

大正七年(1918年)1月18日农历新年期间,铁真院为祝福民众今年能够开运、进步向上,因而举办抽签活动。院内提供大、中、小三种尺寸的数百尊达摩像供参拜者抽签,每人均可抽中。院方也在《台湾日日新报》刊登活动消息,欢迎民众踊跃参加。此外,该院也曾在五月中旬举行汤守观音例祭,例祭当天会举办艺技表演、相扑、花火等余兴节目[16]

大正十二年(1923年)时裕仁皇太子曾来参观。[17]

昭和九年(1934年)铃木雪应对铁真院进行大规模扩建[11][16][18]并创建「村上彰一翁碑」[19],同年3月6日由铃木雪应主持上栋式[11],7月28日获认可升格为正式寺院[1]:148

台湾日治时期铁真院历任住持[11]
住持名称 住持任期 备注
铃木雪应大正五年(1916年)至昭和十年(1935年)任内对铁真院进行大规模扩建。
东海宗达[注 7]昭和十五年(1940年)12月10日至昭和十七年(1942年)
安田文秀[注 8]昭和十七年(1942年)4月8日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铁真院最后一位日籍住持。

汤守观音

「汤守观音」是一尊雕刻于日治时期的观音石像,「汤」有温泉之意,「守」有保佑之意[20],因此「汤守观音」直译即为「守护温泉的观音」[16]。佛像是按照妙心寺派据点台北新起町大悲阁[12]西国三十三番观音图之一所设计[21],造型为观音立于龟甲之上、手持宝瓶撒下灵水,乌龟仰头接饮[11][18]。根据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北投温泉志》,该像高二日尺(60公分),重三百斤(180公斤)[22],是北投温泉业者为求保佑,由铁道部员工村上彰一赠送[10]。观音像开眼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0月17日[21],当天前来参拜的日本人有一千余人,台湾人有五百余人[16],此外也有招待咖啡、相扑艺妓、戏剧等余兴节目,火车票亦有打折,吸引不少人前来[18]

观音像开眼后即供奉于台北堀内商会会长桂光风[注 9]捐建的「汤守观音堂」内,该堂位于平田源吾的温泉旅馆「天狗庵」下方[21]、共同入浴场[注 10]上方,其后曾迁移数次。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左右的老照片显示观音堂位于北投公园水池旁;大正六年(1917年)由于北投公园扩建而迁移到普济寺旁树林,此地点为村上彰一在世时提议,部分由陆军提供[18]

关于观音像迁入普济寺供奉的年份并无明确数据[16],目前只知当普济寺前管理人杨吴满在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来到该寺时,汤守观音已经供奉在寺内[11][注 11]。对此北投文史工作者杨烨推测观音像于昭和九年(1934年)普济寺扩建时被嵌于该寺墙壁上[18]。杨烨也表示网络流传北投普济寺的创建时间为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但该年其实是汤守观音堂的创建年份,因汤守观音像后来移入了普济寺内,让普济寺误得了「温泉守护寺」的美名[15]

民国一百零九年(2020年)寺方拷贝原有的汤守观音像,新打造汤守观音的拷贝石像[11]

战后时期

战后此寺改名为「铁真寺」[24]民国35年(1946年)3月10日智性法师[注 12]受安田文秀委托,担任铁真院代理人,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格鲁派第17世甘珠活佛[注 13]驻锡此寺为止[11]。甘珠活佛驻锡时此寺二度更名[14],全称为「灵泉山普济寺」[21][27]。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甘珠活佛以整修此寺为由,向台湾省政府主席黄杰陈情,希望能请阳明山管理局命令占用住持寮房的住户迁居,但阳明山警察多次前往驱逐未果,导至住持寮房遭长期侵占[24],慧明法师担任此寺住持时才购回寮房产权[11]。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注 14]由性如法师[注 15]接任住持[28][16],同年普济寺加入中国佛教会台北市分会[16]。性如法师在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过世,其在遗嘱中将普济寺交由杨吴满管理[11]。民国八十年(1991年)杨吴满邀请莲航法师[注 16]续任住持[11]

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前,台北市政府拟将普济寺作为中华汉藏文化协会会址,担任理事长的星云法师不忍让原住持迁出,便与悟一法师[注 17]前往,当面将政府公文撕掉以表示让原住持续住。[33]

列为古迹及修复

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时,一位在寺内帮忙的张姓女子表示,该寺性如法师、莲航法师两位师父都从小出家,并在中国大陆大型寺院修行,养成佛僧应自给自足的理念与习惯,因此普济寺内的功德箱都放在不显眼处,也未设任何贩卖佛教文物、礼品柜台,多年来寺中经费仅够维持日常开销;又由于该佛寺屋顶过高、保养不易,过去常发生屋顶漏水现象,住持性如法师很早即决定雇工翻修,但奈何经费不足。[27]

民国八十年代(1990年代)中期,许阳明开始致力于重建北投温泉乡,曾推崇此寺证明了台湾文化的包容[34]。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北投国小师生写请愿书给时任台北市市长陈水扁,并结合社区力量,促成数栋北投建筑被指定为文化资产[6]。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9月,许阳明向台北市政府提出陈请书,同年10月23日进行会勘,后在11月27日通过审查[35],民国八十七年(1998年)3月10日,台北市政府将北投普济寺、北投台湾银行旧宿舍长老教会北投教堂列为市定古迹,而北投公园石拱桥被指定为纪念性建物[36],陈水扁特地颁发奖状表扬北投国小学童、与蔡丽美、吕鸿文、黄桂冠等教师[37]。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爆发,普济寺屋顶遭受波及,翌年下大雨屋顶漏水,正殿严重毁损[11]

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3月7日,台北市文化局因接获住持莲航法师反映,表示佛寺屋脊及屋檐已剥离、塌陷,于是文化局副局长黄才郎与国有财产局相关官员前往会勘[38]。同年11月5日由文化局长龙应台与寺方举行修缮开工典礼[39][40],文化局拨款新台币六百八十余万元[41],为文化局成立后首宗补助整修私人寺庙的案例[39][42]。负责工程的是之前曾修复新庄武圣庙的庆霖营造公司[40],修护的日式黑瓦来自苏州瓦厂[42]

民国九十年(2001年)3月13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上梁[42]。同年(2001年)9月15日举行修复完工典礼,由文化局龙局长主持剪彩,台北市佛教会净良、清霖、宋诚、法航等多位法师,及台北市议会副议长费鸿泰、市议员魏忆龙均到场致贺,来自社区的大屯吟社、复兴高中也以音乐赞颂这栋百年古迹重生[41]

修复完成后

民国九十年(2001年)左右,有一位台湾铁路管理局员工至此寺登山时,发现该寺是由日治时期铁道部员工集资创建,遂追查此寺是否属于台铁资产,后来发现不是。又由于台铁员工训练中心位于北投,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左右中心主任陈瑞良就开始安排课程,让受训员工知道此寺与台铁的渊源,传出「铁路庙」之称号。[43]

此寺第8、9任住持分别是禅宗百丈山力行禅寺的慧明法师、如目法师[44][45][注 18],曾于民国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时举办汤守观音见面会,为战后首次公开。同年(2017年)5月时如目法师经由日本温泉协会理事、作家西村理惠的联系,前往妙心寺派大本山妙心寺灵云院[注 19]进行溯源之旅,获得该院方丈则竹秀南禅师[注 20]接见,12月秀南禅师率团来台参访,并与普济寺缔结为友好寺院,以挂牌、植树等方式纪念[13],此后妙心寺以及普济寺每年皆会互相参访[11]。民国一百一十年(2020年)如广法师担任住持[11]

战后时期历任住持[11][24]
住持名称 住持任期
智性法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甘珠活佛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至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
性如法师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六月至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
莲航法师民国八十年(1991年)至民国九十七年(2008)年
慧明法师[注 21]民国九十七年(2008年)至民国一百零三年(2014)年
如目法师[注 22]民国一百零三年(2014年)至民国一百一十年(2020)年
如广法师[注 23]民国一百一十年(2020年)至今

寺景

从北投中山路步行而下,可望见北投普济寺耸立在左侧对面山坡上[48],门牌是北投区温泉路112号[15][49]。通往此寺的石板梯是由唭哩岸石所造[24],约八十阶[27],一路为樟树相思树所拥罩[34],寺院里则种满七里香秋兰山茶花杜鹃花和仙丹树[27][19]。依当地林泉里里长张聿文的话,拐上石阶梯后,就感觉到了日本[9]

大殿

寺前

大殿面宽三开间,进深亦是三间,近正方形[48]

屋顶属入母屋造[9],屋脊平直[50]。寺庙外墙为白色,室内用木头造成的屋梁为原色,正面左右侧各有二座窗户,其中最外侧的窗户制成钟状[50][48],称为「花头窗[9]。屋瓦是以黑瓦作为材料,铺瓦片形式为「筒瓦」、「板瓦」[51]。木造屋身饰有五圆圈造型的鬼瓦悬鱼[15]屋檐下方木条排列整齐,是处理出檐及装饰檐下的构造物,称作「垂木[9]


寺前方突出供放置香炉处,日语称「向拜」,门额向前伸出两根弧形的海老虹梁与主结构部分相连[注 24],中央屋檐亦向前伸出,形成一处玄关,在台湾寺院少有[50][9]。这种形式,乃江户时代的建筑风格[48]。写有「普济寺」的庙则为民国38年(1949年)更名时,由于右任所题[14]。地面铺有龟甲造型之地基、屋顶横梁亦有乌龟装饰,象征长寿、吉祥[7]

从正面进入大殿后首先会见到供奉弥勒菩萨的供桌,供桌后是地面擡高[52],铺设塌塌米的佛堂[19],此设计方便跪坐礼佛,为日本佛寺常见的工法[52]。主要供奉千手观音[9][27],汤守观音像则镶嵌在千手观音像后方墙上[18][16],殿内另有摆设大藏经、写着「万德庄严」的布幕[19],悬梁上有红色花瓶状装饰[6]

该寺在战后长年由被当地人尊称为「杨师姊」的杨吴满管理,据说在她照顾下,寺内物品器皿几乎无太大变动。[9]民国一百零五年(2016年)杨吴满身体不适,因此由时任住持如目法师接任打扫工作[11]

根据调查,全台湾除北投普济寺外,仅花莲吉安庆修院同属类似的寺庙[39]。其建筑风格折衷了和样禅宗样,与观心寺相若[6]

鬼瓦以铁真院之征纹作为装饰[51]
猪目雕花悬鱼是由三瓣心所组成,并以木刻的三花悬鱼为饰[50]

住持寮房

住持寮房

住持寮房是昭和九年(1934年)扩建时所建,同年三月二十六日举行上栋式[24]。面宽七点五开间,进深六开间,占地四十五坪[24]。以砖造、木构为基础,建材为台湾杉木及桧木,墙体构造为竹编灰泥壁,外墙铺设雨淋板,内墙敷以白灰壁面,屋顶铺设文化黑瓦,并以鬼瓦为饰[24]

石雕碑刻

子安地藏像

庭院一隅有日本前铁道部长下村宏撰文、题额纪念村上彰一的「村上彰一翁碑」[9],此碑是由铁道部工务课职员江原节郎[注 25]所建[18]

庭院中的子安地藏像是住持铃木雪应向日本订制[11],于昭和六年(1931年)4月24日举行开眼供养仪式[53],当时是台湾最大尊之石雕王地藏菩萨[16]。活动参与者包含信徒、小学校学生、咏歌讲成员、佛教妇人会会员等[53]。民国79年-109年(1990年-2020年)时此地藏像安奉于艺人张琴兴建[54]凉亭中,亭上悬挂「慈航普渡」四字匾额,落款为「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十月四日吉旦,叶公超,信女张爱琴敬献」[18][19],亭左右各有一根高及人肩的石柱,上方镌刻「献纳」、「昭和六年」等字样[19]。此佛像曾被误会是送子观音或失踪已久的汤守观音像[10]

栋札

屋顶中的栋札是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进行重修时所发现,该栋札是昭和九年(1934年)扩建时所立,上面写有「请负江原节郎」字样。栋札上方使用大字书写「奉真读大般若理趣分经」,右侧使用小字书写「佛运延洪 皇基巩固 万民和乐」,左侧书写「法轮常转 仁泽普沾 国土昭平」。栋札下方书写「宝牍 惟时 昭和九甲戊弥生下浣悃修上栋式主任比丘雪应」,右侧书写「謮负 江原节郎」、「大工 菅定义 同 须川久吉」,左侧书写「建筑委员」四字[11]

建筑委员的名单总共有四排,第一排为「桐村纯一[注 26]、江原节郎、鸟居嘉藏[注 27]户水升」,其中桐村纯一有「长」字,表示其为建筑委员长。第二排为「小川嘉一、吉武才藏、寺西仙次郎[注 28]、铃木仓吉[注 29]」,第三排为「池田永、木曾留吉[注 30]、松本安藏、冢口重次」,第四排为「大角马之助、陈清地、周碧[注 31]、许德定[注 32][11]

佛像

大殿内的千手观音像平时位于汤守观音像前方。民国一百零六年(2017年)寺方举办汤守观音见面会,为让公众看到汤守观音像,因此将千手观音像请出,意外发现千手观音像背后写有「为寺西氏先祖代代菩提,施主寺西仙次郎」的字样[11]

之后整修住持寮房时,发现寮房地下埋藏着一尊安置于厨子的观世音菩萨像,初步判定疑似是江户时代的造像[11]

相关活动

民国一百零六年(2017年)1月时该寺开始举办汤守观音见面会,为战后首次公开[13]。民国109年(2020年)时汤守观音见面会一年举办一次,时间为春节寺方打扫之后,亦为茶花季节[18]

民国一百零九年(2020年)10-11月时北投也举办「爱您爱邻『祐现』北投汤守观音祭」系列活动,内容包含发表《探索北投普济寺‧汤守观音》一书、复刻汤守观音像与社区创意队伍一同踩街游行掷筊求汤守观音等身石福袋[注 33]、在温泉博物馆大草皮和北投公园溜冰场举办市集[注 34]电动车游北投等,兼具为2019冠状病毒病祈福、推动地方创生之目的[55][56]

参见

注解

  1. 细野氏为该派大本山妙心寺塔头隣华院之弟子,于明治三十年(1897年)1月以随军布教师身分来台,曾发愿于台北福建设置临济寺院[2],以台湾为基地将教务推向中国大陆、创建「镇南」事业。细野氏后与河尻宗现、高桥醇领在无本山资助下,于剑潭寺断食入定,台信徒遂由此增加[3]
  2. 又名足利惠伦,为东京月桂寺住持镰仓圆觉寺之副管长,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受细野氏邀请来台,受到台湾信徒欢迎。[3]
  3. 为北投温泉旅馆「松涛园」创始者、制陶业者、新北投线铁路倡议者之一,大正七年(1918年)11月19日在北投去世,妙心寺住持赠予「妙心第一座」之头衔,法号「破庵无住禅师」。[4]
  4. 此寺之创建缘由另有一说,指其是是铁道部员工为祭祀因公殉职的铁路工人而集资创建[7]
  5. 根据立于普济寺中的「村上彰一翁碑」记载,村上氏于安政四年(1857年)生于大阪府国分寺村,曾参与北海道铁路、台湾纵贯铁路南满洲铁道之计划、营运,大正五年(1916年)殁于东京本乡汤岛[8][9],亦曾参与雕制此寺中汤守观音事宜[10],详见下文。
  6. 则竹氏于16岁时随梅山玄秀来台弘法,曾至花莲一带传教,于普济寺落成后则前往台南布教,后担任妙心寺派台南布教所达磨寺住持[1]:149[12],于将近五十岁时罹患斑疹伤寒,被劝娶妻以照顾身体,昭和十二年(1937年)生下则竹秀南禅师,92岁圆寂[13]。其子秀南禅师之生平简介请见此注
  7. 东海宗达为岐阜县人,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出生,于昭和十年(1935年)来台,在临济护国禅寺附近布教。昭和十五年(1940年)12月10日担任铁真院住持,昭和十七年(1942年)返日担任岐阜惠利寺住持,昭和六十一年(1986年)过世[11]
  8. 安田文秀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出生,昭和十七年(1942年)担任铁真院住持,战后返日,任福井县圆福寺住持,昭和三十年(1957年)12月30日过世[11]
  9. 桂光风在安政二年(1855年)出生于安艺国(今广岛县广岛市),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因主宰堀内商会台北支店而来台,大正二年(1913年)自立门户,成立「桂商会」,后被推选成为台北请负业组合长[23]
  10. 学者萧文杰认为此入浴场不是后来的北投公共浴场(今北投温泉博物馆),因为后者完工于大正二年(1913年)。[18]
  11. 一说战后汤守观音堂倒塌,佛像因此迁移至普济寺供奉[7]
  12. 智性法师俗名叶港,在光绪九年(1883年)出生于台北。早年出家于鼓山涌泉寺,返台后重建慈航寺,并加入临济宗妙心寺派之联系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任铁真寺代理人,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过世[11]
  13. 甘珠活佛在民国二年(1914年)生于青海省,三岁在青海广惠寺出家,之后学习藏文,并开始研读显密二教及三藏经典。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毕业于五当召佛教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各地宣传显密二教[25]。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来台[25],驻锡于北投普济寺[26],民国四十一年(1952年)受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之邀,与慈航法师、律航法师等人环岛布教,民国四十二年(1953年)、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年再度环岛传教[26],后赴香港泰国、高棉(今柬埔寨)、东南亚等地宣扬佛法[25]。民国五十年(1961年)担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翌年辞职,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于台北县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区)大丰路创立「甘珠精舍」[26]。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农历五月,在甘珠精舍过世[25]
  14. 一说民国六十七年(1978年)[11]
  15. 性如法师,江苏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生。其在14岁时出家,21岁在南京宝华山受戒,之后又毕业于上海静安佛学院,为圣严法师之同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因参加僧伽救护队而来台,民国四十六年(1957年)担任《人生》杂志副主编。后因原住宅遭祝融,无处可住,遂接受甘珠活佛之邀,住进普济寺,后历任该寺监院、住持,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过世[11]
  16. 莲航法师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生,曾就读于焦山佛学院,民国一百零二年(2013年)过世[11]
  17. 悟一法师,江苏泰州[29],民国十一年(1922年)出生[30]。12岁于净业庵出家,19岁于宝华山受具足戒[30]。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毕业于焦山佛学院[30],为星云大师之同学[31]。来台后担任善导寺监院[31],其后升任该寺住持,并与南亭和尚、星云大师共同创立智光高级商工职业学校[30]。80多岁时前往佛光山美国西来寺休养[31],民国九十二年(2003年)于洛杉矶亨廷顿纪念医院过世,享年81岁[31][32]
  18. 两位法师皆继承临济宗曹洞宗之法脉。[44][45]
  19. 灵云院为该寺四派本庵之一、妙心寺派下灵云派本山,创建于大永六年(1526年),下设五百余座佛寺。[46]:21
  20. 秀南禅师为湾生,昭和十二年(1937年)生于台南市东门町[46]:21,曾于台南生活一段时间,战后返回日本[13],于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起师从神户祥福寺僧堂山田无文并担任其侍者,后毕业于花园大学,昭和六十年(1985年)接替山田无文晋山担任灵云院住持,并兼任灵云院国际禅友好交流协会会长、日华佛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南太平洋友好协会副会长、花园大学讲师等职,长期参与各国赈灾及宗教间对话[47],也会每年率团拜访台湾、中国大陆在地寺庙如新港奉天宫[46]:6、21、创始并参与每年超渡南京大屠杀罹难者的法会[47]
  21. 慧明法师是南投鹿谷人,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于佛光山剃度,曾任百丈山力行禅寺方丈导师[11]
  22. 如目法师在十九岁出家,曾任百丈山力行学院禅宗研修所所长[11]
  23. 如广法师为力行禅宗大学学务长[11]
  24. 海老象征虾子,暗示普济寺位在地势拱起的山坡地[7]
  25. 江原节郎为长崎县人,明治十五年(1882年)出生,曾任营建商「太田组」在台负责人[11]
  26. 桐村纯一曾担任台湾制莚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昭和二年(1927年)担任北投庄(今台北市北投区)长[11]
  27. 鸟居嘉藏在明治五年(1872年)出生,为滋贺县人,曾任药剂师,台湾制莚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大正久年(1920年),任北投庄协议会员[11]
  28. 寺西仙次郎大约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来台,为北投制窑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11]
  29. 铃木仓吉于明治十二年(1879年)出生,为兵库县神户市人。大正九年(1920年)担任北投庄协议会员[11]
  30. 木曾留吉于庆应二年(1866年)出生,为江户(今东京都)人。北投自动车株式会社之老板,大正九年(1920年)担任北投庄协议会员[11]
  31. 周碧在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曾任台阳矿业株式会社监查役、海山炭矿株式会社取缔役,战后担任北投镇(今台北市北投区)首任镇长[11]
  32. 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昭和三年(1928年)任北投庄协议会员[11]
  33. 等身石为复刻汤守观音像时剩下的石材。[55]
  34. 市集中有贩售来自北投温泉的硫磺粉「汤花」,可用于泡澡、制作手工皂。[56]

参考数据

  1. 松金公正. (PDF). 《宇都宫大学国际学部研究论集》 (宇都宫大学国际学部). 2001-03, (第12号) [2018-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5) (日语).
  2. 叶玉雯. . 《近代东亚海域交流:产业与海洋文化》 (新北市: 博扬文化). 2019-01: 页247–273. ISBN 9789867127280 (中文(台湾)).
  3. 林𪲔嫚. . . 台北市: 万卷楼. 2017-07: 页133–135. ISBN 9789864780860 (中文(台湾)).
  4. 简白. . 《中国时报》. 2014-11-24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3) (中文(台湾)).
  5. 松本无住. . . 台北市: 镇南山护国禅寺. 1913-07-15: 页1–23 (日语).
  6. 廖瑞宜. . 《中国时报》. 2002-11-02 (中文(台湾)).
  7. . 《侨务电子报》. 2008-10-01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中文(台湾)).
  8. 何培夫. . 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网站. 1999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中文(台湾)).
  9. 王超群. . 《中国时报》. 2002-12-15 (中文(台湾)).
  10. 简文灿. . 《中国时报》. 1997-04-24 (中文(台湾)).
  11. 王晓铃. . 时报出版. 2022-01-07. ISBN 978-957-13-9875-4.
  12. 编辑部. . 《妙心杂志》 (妙心杂志社). 2005-11, (第90期)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台湾)).
  13. 杨明珠. . 中央社. 2017-12-26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台湾)).
  14. 林一平. . 《人间福报》. 2017-10-10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中文(台湾)).
  15. 林佳仪. . 《联合报》. 2011-10-08 (中文(台湾)).
  16. 林芬郁. . 《台北文献》. 2009-06,. 直字第168期.
  17. 牛庆福. . 《联合报》. 2003-03-12 (中文(台湾)).
  18. 萧文杰. . 典藏ARTouch.com. 2020-01-03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中文(台湾)).
  19. 菩提长青杂志社. . . 台北市: 菩提长青杂志社. 1990: 页77–79. ISBN 9579966931 (中文(台湾)).
  20. 李钦贤着、金炫辰绘. . 远足文化. 2002-11-05: 第93页. ISBN 9789572803134 (中文(台湾)).
  21.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3-03-23 (中文(台湾)).
  22. 蔡丽美. (PDF). 《台湾史迹研究会九十一年会友年会实录》. 2002-12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30) (中文(台湾)).
  23. 大园市藏 (编). . 台北 谷泽书店. 1916-05-12 [2022-06-13]. NCID BB131491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24. 黄明贵、杨吴满、郭凯哲、蔡佳恩、释如日、释如映、释如悟、释如悦、释如禅、觉耳 (编). 再版. 北投普济寺. 2017-12.
  25. 慈怡法师 (编). . 《佛光大辞典》.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中文).
  26. 薛荣祥. . 《台湾文献》. 2005-06, 第56卷 (第2期) (中文(台湾)).
  27. 简文灿. . 《中国时报》. 1996-09-24 (中文(台湾)).
  28. 林清玄. . 《联合报》. 2001-11-27 (中文(台湾)).
  29. 隆根. (PDF).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6) (中文(台湾)).
  30. 慈怡法师 (编). . 《佛光大辞典》.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
  31. 星云大师. . 《星云大师全集》.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4) (中文(台湾)).
  32. . 《人间通信社》.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中文(台湾)).
  33. 星云法师. . 《人间福报》. 2015-08-06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台湾)).
  34. 沈怡. . 《联合报》. 1999-06-26 (中文(台湾)).
  35. 许阳明. . 《台北画刊》. 1998-12.
  36. 张仁豪. . 《联合报》. 1998-03-11 (中文(台湾)).
  37. 朱俊哲. . 《联合报》. 1998-07-13 (中文(台湾)).
  38. 郑如意. . 《中国时报》. 2000-03-08 (中文(台湾)).
  39. 蔡惠萍. . 《联合报》. 2000-11-06 (中文(台湾)).
  40.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0-11-06 (中文(台湾)).
  41. 陈志豪. . 《联合报》. 2001-09-16 (中文(台湾)).
  42. 蔡惠萍. . 《联合报》. 2001-03-14 (中文(台湾)).
  43. 曾鸿儒. . 《自由时报》. 2009-04-05 [2018-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中文(台湾)).
  44. . 百丈山力行禅寺官方网站. 2021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中文(台湾)).
  45. . 百丈山力行禅寺官方网站. 2021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中文(台湾)).
  46. 谢志一. (PDF). 灵云院国际禅交流友好协会官方网站. 2019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4) (中文(台湾)).
  47. 张议晨. . 更生日报. 2016-08-22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中文(台湾)).
  48. 蔡惠萍. . 《联合报》. 2000-11-06 (中文(台湾)).
  49. 谢佳雯. . 《民生报》. 2002-11-15 (中文(台湾)).
  50. 陈清香. (PDF). 〈慧炬杂志〉.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7-06).
  51. 成大建筑文教基金会. . 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硏究中心筹备处. 2001-12. ISBN 9789570100402.
  52. 李干朗. .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1998-06 (中文(台湾)).
  53. . 《台湾日日新报》. 1931-04-25 (日语).
  54. 陈裕顺、姚文邦、郭耿廷 (编). . 台湾艺起公益协会. 2020-09. ISBN 9789869960700.
  55. 陈慧明. . 经济日报. 2020-10-19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中文(台湾)).
  56. 李映萱. . 汇流新闻网. 2020-11-10 [2021-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2)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北投普济寺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