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庄

日语: Hokuto shō */?)为台湾日治时期1920至1940年间存在之行政区,属台北州七星郡管辖,在1940年升格为「北投街」。约为现今台北市北投区

北投街
七星郡的街
1920年-1945年

北投庄管内略图
面积 
 1934年
54.8平方(21.2平方英里)
人口 
 1934年
16179
政府
庄长(1920-1940年)
街长(1940-1945年)
 
 1920年-1927年
潘光楷
 1940年-1945年
室园武
历史 
 成立
1920年
 废除
1945年
行政分区6大字
继承
北投镇
今属于台北市北投区

行政区划

北投之地名首度出现于18世纪,为汉人开垦于台湾台北北部;今台北市北投地区的聚落,其中北投即为平埔族语女巫之意。北投地区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芝兰二堡的庄,在1895年6月隶属「台北县直辖」,在1897年7月1日隶属「士林辨务署」。1898年6月28日,士林辨务署被并为「台北辨务署士林支署」。1901年11月11日,台湾的行政区划改为二十厅,北投地区隶属「台北厅士林支厅」。1901年12月17日,台北厅划分为39个区,北投地区划为「第13区」[1]。1904年4月1日,芝兰二堡实施街庄整并[2]。1906年1月1日,台北厅改设置以地名称呼的28个区,北投地区划为「北投区」[3]。此时的街庄如下:

  • 芝兰二堡:北投、唭里岸、石牌、嗄唠别、顶北投、竹仔湖[4]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6庄合并为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庄」,辖域内分为石牌唭里岸北投顶北投竹子湖嗄唠别等6个大字。1940年6月17日,北投庄升格为「北投」。

  • 顶北投大字下,有「纱帽山」、「山脚」、「十八分」小字
  • 嗄唠别大字下,有「嗄唠别」、「关渡」小字名[5]

二战后,北投街在1946年1月16日改为「北投镇」,隶属台北县七星区,1947年1月改隶淡水区。1949年8月26日,成为台北县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1968年7月1日,成为台北市「北投区[6]。1990年3月12日,原属士林区洲尾改划入北投区。

北投街行政区划变迁
1901年 1906年[3] 1920年-1940年 1946年
[1] 街庄[2] 街庄 街庄 大字 乡镇
第13区 石牌庄 (部分) 北投区 石牌庄 北投庄 石牌 北投镇
唭里岸庄、石牌庄 (部分) 唭里岸庄 唭里岸
北投庄 北投庄 北投
顶北投庄 顶北投
竹仔湖庄 竹子湖
嗄唠别庄、关渡庄 嗄唠别庄 嗄唠别

街庄长

北投庄长
任数 姓名 肖像 出身 就任 离任
1 潘光楷 台北 1920年 1927年
2 桐村纯一 京都 1927年 1935年
3 平山元助 广岛 1935年 1939年
4 室园武 福冈 1939年 1940年
北投街长
任数 姓名 肖像 出身 就任 离任
1 室园武 福冈 1940年 1945年

北投庄协议会员

第一届

  • 民选:吴着禄、李水土、陈进来、陈义楷、潘老终、魏秀钦、陈水池
  • 官选:吉武才藏、鸟居嘉造、许绍勋、许德定、周碧、魏本镖、松田昌嘉

设施

交通

名胜旧迹

参考来源

  1. . 台北厅报. 1901-12-17.
  2. . 台北厅报. 1904-03-27.
  3. . 台北厅报. 1905-12-27.
  4.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
  5. 《台湾总督府行政区域便览》
  6. . 北投区公所. 2011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7.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递信部. . 1936.
  8. 北投庄役场. . 193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