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星

共工星英语:)(也作龚工星),正式名称225088 Gonggong,之前称为 (225088) 2007 OR10,是位于离散盘内的海王星外天体,直径约1500公里,获命名前曾是太阳系最大的未命名天体[11]。它是已知的海王星外天体中体积第三大的[6][7][12]。根据2016年5月推测,它的体积稍微大于鸟神星妊神星,因此它几乎可被认为是矮行星。已知该天体拥有一颗卫星[5]。2020年获命名为“共工星”,即中国神话中的水神,其卫星则以共工的臣属相柳命名,[13]按照太阳系天然卫星的中文译名准则,这颗卫星称为「共卫一[14]

共工星 🝽
哈勃望远镜第三代广域照相机拍摄到的共工和卫星相柳
发现[1]
发现者梅格·史康瓦博
米高·E·布朗
大卫·拉比诺维茨
帕洛马山天文台675
发现日期2007年7月17日
2009年1月7日公布
编号
MPC编号(225088) 2007 OR10
小行星分类离散盘[2]
3:10共振DES[3]
轨道参数[4]
历元 2011年2月8日
远日点100.79 AU
近日点33.62 AU
半长轴67.21 AU
离心率0.500
轨道周期550.98 yr
平近点角101.0° (M)
轨道倾角30.70°
升交点黄经336.86°
近日点参数207.18°
已知卫星1[5]
物理特征
大小1535+75
−225
 km
[6][7]
1280±210公里[8] 1535+75
−225
 km
[6][7]
1280+210
−210
 km
反照率≈ 接近创神星的0.18(从光谱数据假设)[9]
0.185+0.076
0.052
[8]
光谱类型红色[9]
视星等21.3[10]
绝对星等(H)2.0[4]

    命名

    共工星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发现,该小行星的发现相关信息成为米高·E·布朗的博士生梅格·史康瓦博(Meg E. Schwamb)博士论文的一部分[15]。因为布朗认为该天体可能体积极大或非常亮而在该次巡天中被侦测到[11],并假设它的颜色是偏白色[15],而为该天体取暱称「白雪公主」(Snow White)。但后来发现它是柯伊伯带中最偏红色的天体之一,只有创神星的偏红程度可以与它相比,因此前述的暱称也就不是那么适合了。不过布朗的团队仍将它称为「第七个矮人」(seventh dwarf),因为创神星发现于2002年、赛德娜发现于2003年、妊神星和亡神星发现于2004年,而鸟神星阋神星发现于2005年。

    共工获命名前曾是太阳系中尚未被正式命名的最大天体。2011年布朗认为他终于对该天体有足够的信息,因此决定给该天体一个正式名称[9],因为该天体发现了水冰,并可能有甲烷存在,使它被认为是有研究价值的天体[15]。不过,布朗直到2015年都还未提出一个命名的建议,即使他指出直到2017年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命名的建议[16]

    2019年,其发现者发起线上投票,提出三个备选名称:来自中国文化的“共工”、来自德国文化的“霍勒”,和来自北欧文化的“维利”。三个名称均为神话角色,符合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要求。[17][18]三个神话角色都与水、冰雪和红色相关,符合天体的特征,也都有与之相关的角色名可以用于其卫星。[19]卫星的命名则是由发现者选择。[17][20]

    2019年5月29日,发现者团队收集了28万份投票得出结果。中国神话中的水神名称“共工”获得46%的投票,成为最终的名称。[20]这一命名在提交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后获得批准。小行星中心于2020年2月5日正式公布命名。共工的卫星同时命名为相柳,即共工的臣属。[21]

    距离

    共工星大约在1857年到达近日点[4]。它目前距离太阳87.5天文单位[22],并且相对太阳的轨道速度为每秒2.7公里[23],因此它是目前已知距离地球第三远的太阳系大天体,仅次于103天文单位的V774104和96.3天文单位的阋神星,超过85.7天文单位的赛德娜[11]。该天体在2013年以后和太阳的距离高于赛德娜[23],2045年以后将会比阋神星和赛德娜者两者更远离太阳[24],2130年它将到达远日点[23]

    绝对星等

    行星和矮行星的绝对星等与天体的体积和反照率相关。共工的绝对星等是2.0等[4],因此是目前已知第五亮的海王星外天体[25],低于赛德娜的1.6等(直径约1000公里)[26],高于亡神星的2.3等(直径约850公里)[27]

    共工星是目前已知最偏红的海王星外天体之一[9]。这可能是因为它表面的甲烷霜受到太阳光和宇宙射线照射而造成[9]

    表面组成和大气

    共工星的光谱显示了水冰和甲烷的存在,因此与创神星的状况类似。在共工星和创神星表面发现红色的甲烷霜暗示了这两颗小天体存在正逐渐散逸入太空中的稀薄甲烷大气层。虽然共工星比创神星接近太阳,因此应会有较高的表面温度使甲烷被蒸发进入太空,它较大的质量是可能保存大气层的原因[9]。水冰在共工星的表面被发现也暗示它在早期历史中有冰火山存在[28]

    轨道半长轴和轨道周期

    深度黄道巡天的数据显示它是在和海王星轨道3:10共振的状态下[3]小行星中心将它列为离散盘天体[2]。共工星是在赛德娜所在区域进行巡天时发现的[29]。曾经的分类将所有与海王星共振的天体都归于柯伊伯带,但共工星的轨道特征(除了共振)属于典型的离散盘天体,因此它将可能是第一个被确认的共振离散盘天体。

    自1985年起至被发现前的影像数据中,共工星已经被观测到46次,并且其中7次是它位于的时候[4]

    imagemap_no_image 该天体最终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宣布发现[1]

    轨道
    320px
    共工星的轨道和冥王星阋神星相比较。
    共振

    共工星的运动与海王星成3:10共振[3]

    矮行星地位

    如果一个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候选者没有轨道被精确测定的天然卫星,天文学家将无法直接计算它的质量(参见三体问题)以确定是否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当时共工星没有已知的卫星,尚无法得知其质量。

    基于2016年5月的体积推测[7],共工星是已知第三大的矮行星,小于冥王星和阋神星,大于鸟神星、妊神星和谷神星,尽管误差范围和鸟神星重叠。国际天文联会在共工星宣布发现后尚未讨论增加矮行星的可能性。布朗的个人网页称该天体「一定是矮行星,即使它主要以岩石构成」[30]斯科特·谢泼德等人于2011年相信该天体「可能」是矮行星[31],这是基于它的可能直径下限(552公里)[32],以及对低温下由冰与岩石组成的天体流体静力平衡条件的了解。共工星因距离地球过远,无法直接得知其直径。布朗对共工星的直径范围估计(1000-1500公里)是基于他的最佳拟合模型中假设的反照率[9],而这和赫雪尔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1280±210 km)相符合[8]。如果能精确测定它的卫星轨道,就可直接计算出它的质量;质量也是流体静力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卫星

    2016年,天文学家分析哈伯太空望远镜于2010年拍摄的共工星影像,发现它有一颗直径约300公里,距离至少15000公里的卫星。该卫星于2016年10月17日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部的会议(DPS48)上宣布发现[5][33]。该卫星因体积过小,且表面亮度低,可能对矮行星体积估计造成影响[5]

    参考数据

    1. . minorplanetcenter.net.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2. . minorplanetcenter.net.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3).
    3. . www.boulder.swri.edu. [2022-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4. . 2009-11-06 [201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9).
    5. Lakdawalla, E. . The Planetary Society. 19 ctober 2016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6).
    6. Pál, András; Kiss, Csaba; Müller, Thomas G.; Molnár, László; Szabó, Róbert; Szabó, Gyula M.; Sárneczky, Krisztián; Kiss, László L.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6-04-19, 151 (5) [2022-09-21]. ISSN 1538-3881. doi:10.3847/0004-6256/151/5/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7. (PDF). 2015-11-04 [2016-10-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5).
    8. Santos-Sanz, P.; Lellouch, E.; Fornasier, S.; Kiss, C.; Pal, A.; Müller, T. G.; Vilenius, E.; Stansberry, J.; Mommert, M.; Delsanti, A.; Mueller, M.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2-05, 541.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1118541.
    9. Brown, M. E.; Burgasser, A. J.; Fraser, W. C.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1-09-10, 738 (2) [2022-09-21]. ISSN 2041-8205. doi:10.1088/2041-8205/738/2/L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10. .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Pisa, Italy. [2009-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6).
    11. Michael E. Brown. .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3-10 [2010-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17).
    12. Dyches, P. . Jet Propulsion Lab. 2016-05-11 [201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13. .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20-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14. 香港天文学会智能手机应用程序《香港天文》2020年2月19日新闻报导
    15. . Science Daily. 2011-08-22 [2011-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16. . mikebrownsplanets.com. [2016-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8).
    17. Schwamb, M.; Brown, M. E.; Rabinowitz, D. L. .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18. . Minor Planet Center.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9-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19.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9-04-10 [2019-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20. Schwamb, M. .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19-05-29 [201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4).
    21. (PDF). Minor Planet Circular. Minor Planet Center. 2020-02-05 [2020-02-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0-25).
    22. . 2016-02-26 [2016-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Objects with distance from Sun over 59 AU
    23.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2-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24. JPL Horizons On-Line Ephemeris System. . 2011-02-17 [2011-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5).
    25. Mike Brown. . Mike Brown's Planets. 2011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26. . 2008-10-23 [200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27. . 2008-12-04 [2009-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28. Mike Brown. . Mike Brown's Planets. 2011 [201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29. Schwamb, Megan E.; Brown, Michael E.; Rabinowitz, David L.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03-20, 694 (1) [2022-09-21]. Bibcode:2009ApJ...694L..45S. ISSN 0004-637X. arXiv:0901.4173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0004-637X/694/1/L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30. Brown, Michael E.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1-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8).
    31. Sheppard, Scott S.; Udalski, Andrzej; Trujillo, Chadwick; Kubiak, Marcin; Pietrzynski, Grzegorz; Poleski, Radoslaw; Soszynski, Igor; Szymański, Michal K.; Ulaczyk, Krzysztof. .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1-10-01, 142 (4) [2022-09-21]. ISSN 0004-6256. doi:10.1088/0004-6256/142/4/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32. 1329×10(−H/5)
    33. (PDF). DPS48 120.22. [2016-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0-1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共工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