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神星
亡神星[3](英文:Orcus,小行星90482,奥迦斯)是柯伊伯带的天体,被发现时的临时编号为2004 DW,发现者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米高·布朗、双子星天文台的乍德·特鲁希略和耶鲁大学的大卫·拉比诺维茨。据以认定发现的影像是在2004年2月17日取得的,但往回则追溯到了1951年11月8日的影像。
![]() | |
发现 | |
---|---|
发现者 | 米高·布朗, 乍德·特鲁希略, 大卫·拉比诺维茨 |
发现日期 | 2004年2月17日 |
编号 | |
其它名称 | 2004 DW |
小行星分类 | 冥族小天体 |
轨道参数 | |
历元 1951年11月10日(JD 2433960.5) | |
远日点 | 7226.801 Gm (48.31 AU) |
近日点 | 4567.091 Gm (30.53 AU) |
半长轴 | 5896.946 Gm (39.419 AU) |
离心率 | 0.22552 |
轨道周期 | 90396.4 天 (247.492 年) |
平均轨道速度 | 4.68 公里/秒 |
平近点角 | 79.561° |
轨道倾角 | 20.55233° |
升交点黄经 | 268.586° |
近日点参数 | 73.8325° |
已知卫星 | 1 (92-432 公里) |
物理特征 | |
大小 | 946.3+74.1-72.3 km[1] |
质量 | ~7.5×1020 公斤 |
平均密度 | ~1.5 g/立方厘米(假设值) |
表面重力 | ~0.2 m/s² |
~0.44 km/s | |
自转周期 | ? d |
反照率 | 19.75+3.40-2.76 % |
温度 | ~45 K |
光谱类型 | B-V=0.68; V-R=0.37 [2] |
绝对星等(H) | 2.3 |
轨道
亡神星是一颗典型的类冥天体(与海王星有2:3轨道共振关系),轨道的形状与冥王星相似(两者的近日点都在黄道上方),只是指向的方向不同。因为与海王星的轨道接近,所以会有轨道共振,但是与海王星始终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两者的离角总在60度以上。
亡神星的轨道离心率和倾角都与冥王星相似,然而与海王星有着相同的共振使它很不自然的总在与冥王星相对的相位上;所以亡神星有时会被描述为反冥王星[4]。
物理性质
卫星
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 8812公告了卫星的发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并且已经确认了卫星的轨道。卫星在距离0.25秒的距离上被发现,亮度低了2.7等[7],假设两者的反照率相同,则卫星的直径大约是220公里。2009年3月,发现者布朗通过他的专栏博客公开征集小行星90482卫星的名称,最终选定伊特鲁里亚(亚平宁半岛的原住民族)神话中引导亡魂进入地府的女神——万斯(Vanth)作为卫星的建议名称,并上报IAU。[8]
亡卫一以近乎完美的圆形环绕亡神星公转,公转周期约10天。[4]发现者布朗认为亡神星与其卫星可能互相被对方潮汐锁定,情况就如冥王星和冥卫一凯伦一样。[4]
名称
依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命名惯例,与类冥小天体应该以神话中冥府的神来命名。发现者因此建议以古罗马伊特鲁里亚神话的亡者之神为名,并且在2004年11月22日获得命名委员会的同意,正式命名为奥迦斯(Orcus)。
外部链接与参考数据
- MPEC 2004-D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nnouncing the discovery but attributing it to Raymond J. Bambery, Steven H. Pravdo, Michael D. Hicks, Kenneth J. Lawrence, Daniel MacDonald, Eleanor F. Helin and Robert Thicksten / NEAT
- MPEC 2004-D13 correcting MPEC 2004-D09
- Chad Trujillo's page on 2004 DW
- First BBC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First New Scientist artic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Updated orbital elements from Lowell Observatory
- AstDy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orbital elements
- Orbital simulation from JPL (Java)
参考
- Stansberry, J.; Grundy, W.; Brown, M.; et.al. . 2007 [2007-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0).
- Tegler, Stephen C. . 2006-01-26 [2006-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 . 天文学名词网. [2011-04-07].
- Michael E. Brown. .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3-23 [200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8).
- C. de Bergh, A. Delsanti, G. P. Tozzi, E. Dotto, A. Doressoundiram and M. A. Barucci.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5, 437: 1115–1120 [2021-02-16]. doi:10.1051/0004-6361:200425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8).
- Chadwick A. Trujillo, 米高·E·布朗, David L. Rabinowitz, Thomas R. Geballe.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627: 1057–1065 [2007-04-22]. doi:10.1086/4303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Preprint on arXi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Distant EK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March 2007
- 米高·E·布朗. .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4-06 [2009-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