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西晋陈寿所编着的史书《三国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概述

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1]。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补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2]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余史家无涉者,不在数内。”[4]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5]赵翼说:“今按松之所引用书多凡百五十余种,……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6]

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数据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7]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成书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矣!”[8]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9]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10]叶适则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11]。近代学人陈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中国大陆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陈寿正文有36万余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余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谓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说[16],不攻自破[17]

《三国志注》中收录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窥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吴质书》、曹植的《洛神赋》、《铜雀台赋》、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陈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录。日后如钟嵘的《诗品》和以后的《古文观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里的文章。

注解所引文献

早期文献

名称作者注释
新序刘向西汉

书籍

名称作者注释
三辅决录[18]赵岐
三辅决录注挚虞
后汉书[19]谢承亦作汉书
后汉纪[20]袁宏亦作汉纪
后汉纪[21]张璠亦作汉纪
汉后书[22]华峤亦作汉书、后汉书
续汉书[23]司马彪
九州春秋[24]司马彪
灵帝纪刘艾
献帝纪刘艾
献帝传佚名
献帝起居注佚名
山阳公载记乐资
献帝春秋[25]袁𬀩亦作袁晔
汉魏春秋孔衍
汉晋春秋[26]习凿齿
魏氏春秋孙盛
魏书[27]王沈
魏纪阴澹
魏略[28]鱼豢
典略鱼豢
魏末传佚名
魏武故事佚名
曹瞒传[29]佚名(人)
魏世谱孙盛
蜀世谱孙盛
蜀本纪谯周
蜀记王隐
吴书韦昭
吴历胡冲
吴录[30]张勃
吴纪环济
江表传虞溥
晋书[31]王隐
晋书[32]虞预
晋纪[33]干宝
晋阳秋[34]孙盛
晋起居注[35]李轨亦作晋泰始起居注
晋惠帝起居注[36]陆机
晋诸公赞傅畅
晋百官名佚名亦作百官名、武帝百官名、百官志
傅子[37]傅玄
袁子[38]袁准
启事[39]山涛
战略[40]司马彪
志林[41]虞喜
世语[42]郭颁
通语殷基
博物记佚名
博物志[43]张华
异物志杨孚
列异传[44]曹丕
异林佚名(陆氏)
搜神记[45]干宝
神仙传[46]葛洪
列女传[47]皇甫谧
逸士传皇甫谧
高士传[48]皇甫谧
文士传[49]张隐亦作张衡、张隲
英雄记[50]王粲
先贤行状佚名
汉末名士录佚名
零陵先贤传[51]司马彪
楚国先贤传[52]张方
汝南先贤传[53]周斐
益部耆旧传[54]陈寿又有益州耆旧传、益部耆旧杂记
陈留耆旧传[55]苏林
襄阳耆旧记[56]习凿齿亦作襄阳记
九州记荀绰包括兖州记冀州记
华阳国志[57]常璩
会稽典录[58]虞预
交广记王隐
交广二州春秋王范
晋太康三年地记[59]毕沅
决疑要注[60]挚虞
文章志挚虞
国语注韦昭
异同杂语孙盛又有异同记、异同评、杂语、杂记
汉书音义苏林
三国评徐众
默记张俨
典论[61]曹丕
风俗通义[62]应劭亦作风俗通
新论[63]桓谭
魏名臣奏陈寿
抱朴子[64]葛洪
文章叙录荀勗
书林应璩
三朝录佚名
礼论佚名
启蒙注顾恺之
四体书势[65]卫恒

氏谱

名称人物
郭氏谱太原郭氏郭淮
庾氏谱颍川庾氏庾嶷
刘氏谱南阳刘氏刘廙
嵇氏谱嵇康
王氏谱太原王氏王昶)、琅邪王氏王叡王雄
胡氏谱胡质
孙氏谱孙资
崔氏谱博陵崔氏崔州平
孔氏谱孔乂
陈氏谱颍川陈氏陈群
阮氏谱陈留阮氏阮武
诸葛氏谱琅邪诸葛氏诸葛亮

家传

名称作者人物
杜氏新书京兆杜氏杜畿
袁氏世纪陈郡袁氏袁涣
陆氏世颂吴郡陆氏陆逊
陆氏祠堂像赞吴郡陆氏(陆逊)
裴氏家记傅畅河东裴氏裴潜
朗家传东海王氏王朗
荀氏家传[66]颍川荀氏荀彧
会稽邵氏家传会稽邵氏邵畴
庐江何氏家传庐江何氏何桢
谱叙[67]华峤华歆
序传司马彪河内司马氏司马朗

传记

名称作者
马先生[68]傅玄
王弼[69]何劭
外祖母宪英[70]夏侯湛
顾谭[71]陆机
荀粲[72]何劭
嵇康[73]嵇喜
母夫人张氏[74]锺会

别传

名称人物
云别传赵云
佗别传华佗
(嘏)别传任嘏
原别传邴原
尼别传潘尼
岳别传潘岳
康别传嵇康
廙别传刘廙
彧别传荀彧
志别传曹志
恪别传诸葛恪
惠别传孙惠
晓别传程晓
机云别传陆机陆云
玄别传郑玄
祎别传费祎
翻别传虞翻
荀勗别传荀勗
谌别传卢谌
质别传吴质
资别传孙资
辂别传管辂

文集

名称编者
王朗佚名
孔融佚名
曹公佚名
姚信佚名
高贵乡公佚名
嵇康佚名
傅咸佚名
张超佚名
诸葛亮陈寿

文章

作者文章
蔡邕明堂论[75]
蒋济万机论[76]
王粲从军诗[77]
曹植辩道论[78]、武帝诔[79]、文帝诔[80]、赠白马王彪[81]
应璩百一诗[82]
陆机辨亡论[83]、大墓赋[84]、陆逊铭[85]
曹嘉楚王世子嘉遗石崇诗[86]
嵇康嵇康自责诗[87]
庾阐扬都赋[88]
左思蜀都赋[89]、魏都赋[90]

参考文献

注释

  1.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2. 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自叙
  3. 《三国志辨疑·序》
  4. 《廿二史考异》
  5. 《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
  6. 《廿二史箚记》
  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8. 《史通·补注》
  9.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
  10.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11. 文献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
  12. 吴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陈寿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诂附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13. 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4. 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陈乃干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
  15. 黄大受据台北艺文馆复印本统计,陈寿本书正文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8字(《三国志选注》,正中书局,1972年)。
  16. 《郡斋读书志》卷二:“博采群说,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李龙官更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17. 张子侠则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经过极为复杂,既有文本脱漏问题,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结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8. 三辅决录
  19. 后汉书
  20. 后汉纪
  21. 后汉纪
  22. 汉后书
  23. 续汉书
  24. 九州春秋
  25. 献帝春秋
  26. 汉晋春秋
  27. 魏书
  28. 魏略
  29. 曹瞒传
  30. 吴录
  31. 晋书
  32. 晋书
  33. 晋纪
  34. 晋阳秋
  35. 晋起居注
  36. 晋惠帝起居注
  37. 傅子
  38. 袁子
  39. 启事
  40. 战略
  41. 志林
  42. 魏晋世语
  43. 博物志
  44. 列异传
  45. 搜神记
  46. 神仙传
  47. 列女传
  48. 高士传
  49. 文士传
  50. 英雄记
  51. 零陵先贤传
  52. 楚国先贤传
  53. 汝南先贤传
  54. 益都耆旧传
  55. 陈留耆旧传
  56. 襄阳记
  57. 华阳国志
  58. 㑹稽典录
  59. .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60. 决疑要注
  61. 典论
  62. 风俗通义
  63. 新论
  64. 抱朴子
  65. 四体书势
  66. 荀氏家传
  67. 谱叙
  68. 马先生传
  69. 王弼传
  70. 外祖母宪英传
  71. 顾谭传
  72. 荀粲传
  73. 嵇康传
  74. 母夫人张氏传
  75. 明堂论
  76. 万机论
  77. 从军诗
  78. 辩道论
  79. 武帝诔
  80. 文帝诔
  81. 赠白马王彪
  82. 百一诗
  83. 辩亡论
  84. 大暮赋
  85. 吴丞相陆逊铭
  86. 楚王世子嘉遗石崇诗
  87. 嵇康自责诗
  88. 扬都赋
  89. 蜀都赋
  90. 魏都赋

书籍

  • 崔曙庭,《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