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顾恺之(约348年—405年),字长康,东晋人,是一位出身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的画家与官员,以其人物画作品著称。[2][3]
顾恺之 | |
---|---|
东晋时期画家 | |
![]() 画像选自晩笑堂竹荘画传 | |
姓名 | 顾恺之 |
字 | 长康 |
籍贯 | 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
小字 | 虎头 |
其他名号 | 虎头将军、顾虎头 |
出生 | 约348年 |
逝世 | 405年 |
经历 | |
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 392年为殷仲堪参军 | |
著作 | |
《画论》 《魏晋胜流画赞》 |
生平
出生年份没有记载。约364年在南京为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着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摹搨妙法)》和《画云台山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三大家”。[2]
绘画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修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2]
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长卷,传顾恺之的作品,现剩唐(8世纪)绢临本藏于大英博物馆,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劫到英国。另宋代白描纸临本(一说为李公麟笔)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晋惠帝时,贾后专权善妒,当时大文学家张华作《女史箴》一文来讽刺她,并借此教育宫廷妇女。顾恺之根据张华原作的主要内容作画内容是所谓妇女应遵守的清规戒律。一共12段(现剩9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模范”故事,并在每段前面自己抄录张华的一段赋。唐人摹本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和皇帝的印章,后面有金章宗和清朝乾隆皇帝的以及其他人的题跋和乾隆皇帝亲自画的一束兰花。画后有顾恺之自己的签字,这幅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画家签字的画(签字是否后人所加有争议)。人物线条圆转,后人称之为「春蚕吐丝」,又叫「高古游丝描」,技法上受篆书影响。气味古朴,其用笔的功力,线条的质量,都是后人很难达到的。
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被一名不知情的印度英兵(一说是英军大尉基勇松)为了玉画扣从某贵妇廉价买下,1903年仅以二十五英镑卖给大英博物馆。前两段已经流失。大英博物馆曾经请日本专家进行修复,为了不使画作在卷动的过程当中受损,修复后只供摊平展览。[2][4]
洛神赋图
现剩两幅宋朝人临摹的《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画中曹植和随从在岸上遥望水上飘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种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博物馆收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