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兴村

载兴村,俗称砖仔地,古称大武洛顶武洛上武洛,位于台湾屏东县里港乡东南方。最早是马卡道族凤山八社武洛社社地[1]:43,后汉人大量入垦形成村庄,因长期水患、河道整治等而逐渐形成今日之聚落。载兴村为农业重地,原是里港乡第一大村,近年来因社会变迁而人口流失严重。

载兴村
旧称:砖仔地、大武洛
坐标:22°47′16″N 120°32′16″E
国家 中华民国
县市屏东县
乡镇市区里港乡
政府
  村长陈冠荣
面积
  总计7.8845平方公里
人口(2023年10月)
  总计2,583人
  密度327.60人/平方公里
  户数791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村里代码10013090010
毗邻里港乡土库村、茄苳村、盐埔乡永隆村、仕绒村、高树乡盐树村、新南村

历史

武洛此地名来自平埔族聚落武洛社康熙中叶,客家人入垦武洛地方,形成下武洛村落,与平埔族居处顶武洛,或称上武洛地区相对。因清廷相关政策的实施,社番逐渐迁出或汉化,加上闽籍汉人大量垦居此地,顶武洛逐渐成为纯汉人聚落。首先迁居顶武洛的三支陈姓家族,原籍为福建省漳州府南靖、平和、龙溪三地,先卜居于今日高雄市燕巢区角宿村,后来奉请角宿大妈来顶武洛建庙「龙角寺」开庄[2],逐渐形成一个大聚落,有下武洛之二至三倍[3]:272

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因武洛溪水患,顶武洛村民四散,部分迁至彭厝(今盐埔乡彭厝村、仕绒村)。而陈、林、邹、洪与胡等数家人则往稍北之处定居,并称新村落为「仔地」,后则写做「砖仔地」或「砖仔袋」[3]:272,腹地约八甲,并以刺竹为篱,且建乱葬岗堵住村尾以守御村庄[2]。因陈姓村民势力庞大,有「陈半庄」之称[2]。光绪元年(西元1875年)左右,万丹丁家、原籍万丹之盐埔郑家迁移自此并兴建糖廍,吸引了许多农民迁入[2]。同时,埔姜仑溪以北、荖浓溪之溪埔地也创建头仑、中仑及麻六甲三庄,砖仔地人多以「溪底」称呼该三座部落。随着生活稳定,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5),居民合力兴建公厝供奉原龙角寺妈祖,为今日村内信仰中心慈天宫之前身[4]:771

日治时期砖仔地属里港武洛第九保[4]:201。昭和年间之下淡水溪整治计划(1927-1936)完工后,溪底三庄遭河水淹没,部分居民迁往三张廍,而麻六甲曾、欧两姓,中仑陈、蔡、王、郑、高、庄、林及徐八姓,头仑邹姓皆有人家迁入砖仔地以北至堤防处,形成昭兴庄仔与口庄仔两村庄[2],两庄逐渐并入砖仔地。另一方面,治水计划使武洛溪遭袭夺,新生之溪埔地创建了常盘日出两日本移民村,其中常盘移民村中富部落即在原顶武洛之处,因吸引二十户日人家庭移垦种植烟草、甘蔗、稻米等作物,故该地有「二十户」之称[3]:272

二战后改名为载兴,有「再兴武洛」之意[5]。民国43年(西元1954年)成立载兴国小,并有柠檬产销中心的设置,居民一度超过3200人[3]:243。今日村民以陈、林、丁等姓为主[2]

信仰中心

  • 慈天宫:主祀天上圣母。
  • 福德祠

教育

聚落

  • 砖仔地
  • 新民(又称中富、二十户、二十座)

参考

  1. 方敏祯。「十八世纪南台湾阿里港的区域发展与族群移动」。硕士论文,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在职专班,2016。https://hdl.handle.net/11296/e78qy4。
  2. 黄森松编篡, 屏东县里港乡载兴村砖仔地社区发展协会, 《砖仔地发展志》
  3.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集组。"台湾地名辞书(卷四)屏东县"。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系统。2001。
  4. 里港乡公所。"里港乡志"。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系统。2003。。
  5. 里港乡公所-载兴村介绍 https://www.pthg.gov.tw/townlto/cp.aspx?n=CA2A0720B432FCA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